2019年1月,和幾個朋友一起立下新年目標,我寫了以下三項: 1. 每月發表一篇新竹地方文史介紹文。 2. 每月發表一件插畫作品。 3. 每月發表一篇讀書 / 電影心得文。
地方文史 03
2018年還在新竹市鐵道藝術村工作期間,有一位雲科大文資系的實習生加入工作團隊,借重她的長才我們針對藝術村的建築物本體做了一番研究,其中最有價值的就是屋頂桁架。新竹鐵度倉庫群興建於1941年,為紅磚、木桁架、黑瓦組織而成的建築。室內沒有任何直立的大柱,僅以牆面和屋頂結構佇立。從地圖可以看見,1到5號倉庫原先連結為一體,直到1988年,東大路陸橋興建以連結鐵路兩側的交通,橋墩將倉庫從斜面截開,使3、4、5號倉庫與1、2號倉庫一分為二。2001年,3-5號倉庫被列為新竹市鐵道藝術村,並於2015年指定為新竹市歷史建物,而具有建築研究價值的屋頂桁架在新竹市文化局多年維護之下,成為相當珍貴的歷史文化資產,使每個建築愛好者走進來,不管幾歲都忍不住抬頭。
神奇的桁架。
日治時期所使用的木建築架構主要分成兩類,分別是由抬樑式+穿斗式組成的『和式小屋』,常用於建造宿舍;以及中柱式+偶柱式桁架組成的『洋式小屋』多用於倉庫。新竹鐵道藝術村前身為鐵路倉庫,便是屬於『洋式小屋』系統,幾乎是中柱式和偶柱式的實體教科書,踏進藝術村第一時間舊抬頭看桁架的,十之八九是建築師與古蹟研究者。
台灣日治時期參與二戰期間,日本政府幾乎是快速建立了台灣各個鐵路要塞的倉儲運輸功能,大量興建新竹倉庫群時,就是採用自竹東支線所運送而來的木材,因為搶快也強調實用性,桁架木材由各式各樣足夠粗大的雜木組成,但因為長短不一,加上熱漲冷縮的速率不同,因此在桁架上常常大型接榫榫頭。在藝術村工作時,曾經碰到一組參觀者,進門就採抬頭露脖子的起手式,並且立刻進入了猜木材名稱的競賽。前去搭訕一聊才知道,他們經營木材買賣,可以立刻對頭頂上的每一個木材估價。這次談話才知道桁架上藏有三根紅檜,因位紅檜含油量高,表面常保光澤,與其它木材相比,已經80歲的紅檜木還依舊鮮豔光亮,三根紅檜木分布在藝術村的不同角落,識貨的人應該都很想爬上去摸一摸。
洋式小屋的建築工法可以想像成,將許多等腰三角型桁架,幾十個三角形底下的兩角剛好立在兩面大牆上,最後在三角型的斜邊上蓋上屋頂,正個屋子就完成了,因此整場沒有半根柱子,讓倉庫達到最高的容納效能。想像一下3-5號倉庫這樣長條型的建築物,橫跨面有20公尺,全長將近100公尺,這室內空間可以有多寬敞。戰後國民黨來台沒有立即掌握這樣的工法,因此藝術村小展場區為後期修建區域,才會有細短木材所組成的桁架與水泥大柱。
華麗變身的鐵路倉庫
倉庫型的建築因為結構單純、空間寬敞,加上當初建設時用的資材價值不高,因此很少數被指為古蹟,因此台鐵為了管理方便多是將空間出租給民間使用。位在新竹女中正對面的倉庫群,在1975~1985年出生的新竹人心中,是一所超大的補習班,也是他們的青澀年少回憶之地。2000年後為提高倉庫的使用公共性,因此將建築狀況較佳的3-5號倉庫指定為鐵道藝術村,挑高而寬敞的空間適合各式各樣的藝術展演活動,並在倉庫中設計了屋中屋,成為藝術駐村工作式,也因此孕育了許多新竹在地的藝術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