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9/25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南韓國防自主的發展

    K2黑豹主戰車是南韓完全自行研製的
    大韓民國在立國之初時,國防力量非常弱小,韓戰時主要靠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支持才能保住三八線以南的地區。那個時候的南韓整體國力非常弱,就像現時的第三世界國家。然而,南韓經濟在60–70年代由朴正熙領導之下有飛躍式的進展,特別是在工業方面進展尤其迅速。在國家有一定的工業基礎之後,南韓很快便把目光投放到國防武器自主方面。
    在1980年代之前,南韓由於工業基礎薄弱,主要的國防裝備都沒有能力自製,只可以依靠向以美國為主的外國採購或接受美國的援助。這種狀況與同時期的台灣非常相近。而在80年代南韓重工業有一定基礎之後,南韓便迅速展開國防自主的計劃。
    以各軍種的裝備來說,陸軍的裝備科技要求最低。因此,南韓的軍備自主也從陸軍開始。最主要的陸軍裝備自主化當數K1主戰車。作為美國在東北亞的主要盟邦,南韓相對容易地得到美國的技術援助。這對當時從未自製任何主戰裝備的南韓非常重要。在80年代初,南韓政府推動新一代主戰車計劃,並決定在外國廠商技術支援下自行製造,是為XK1案。XK1案最終選定了以美國當時正在研發的XM1案(即後來的M1主戰車)為基礎,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與南韓的現代Rotem合作研發。K1主戰車於1983年研製成功並於1985年開始量產。除了主戰車載台外,很多次系統如主炮及測距儀等南韓都是取得相關美國廠商的授權而自行生產。這令到K1主戰車的國產程度相當高。K1的外形與M1非常相似,但內裡不同之處甚多。整體而言K1可說是M1的降級版,在量產時無論在馬力(1200匹馬力對1500匹馬力)還是火力(主炮口徑105公厘對120公厘)上都遜於M1。但K1對當時從未自製主戰裝備的南韓來說,已是很大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南韓陸軍的戰車只有M48系列,並沒有M60系列,K1的服役讓南韓陸軍的主戰車發展足足跨越了一個世代。
    K1主戰車已經足以壓制北韓的主戰車
    K2黑豹主戰車
    近年南韓另一項重要的國防自主項目則要數K2黑豹主戰車。雖然前述的K1主戰車經歷不斷發展,已經有K1A1及K1A2等改良型號,而且均對北韓的舊式戰車已具優勢,但南韓依然在1995年便展開新一代主戰車的研發,同樣以現代集團為生產商。事實上,南韓研制新戰車並不是純軍事的考量。畢竟K1主戰車是在美國技術協助下生產,在外銷時有很多時要取得授權,從而有所限制。另一方面,南韓也希望生產完全自製的戰車,這則顯然受到民族主義因素的影響。
    正正是因為完全自製,研發花了足足十一年的時間,於2006年才宣布設計完成。而光研發的費用已達二億三千萬美元。可是,由於幾乎全車所有次系統都要南韓自製,技術的不成熟令到延誤不斷。就以最為核心的發動機來說,原本計劃採用斗山集團仿製德國MTU-890的1500匹馬力柴油發動機,但鑑於性能遲遲未能達標,最終首100輛量產的K2要採用德國進口的發動機。最終,K2主戰車要在2013年才正式進入量產,足足是展開研發的十八年之後。成本方面,每輛的製造成本需要近860萬美元,與美製M1主戰車差不多。但由於目前只計劃生產200輛,在加上研發成本後,恐怕非常不符成本效益。
    在戰力方面,K2比K1要增長不少。事實上,在研發之初,K2曾經考慮使用無人炮塔及140公厘主炮,可見其野心之大。目前雖有K2都與K1A1一樣是120公厘口徑主炮,但炮管較長,發射彈藥時的炮口初速較高(1400公尺/秒對1140公尺/秒),穿透力較強而準確性也較高。越野能力等其他能力也比K1有相當的增進。無論如何,K2主戰車的戰力為當今世界一線水準,實為南韓的一大驕傲。
    KUH-1通用直升機
    繼陸上及海上裝備後,南韓漸漸在航空領域展開國防自主。在2006年,南韓展開了KUH-1 Surion(意即完美雄鷹)直升機的研發。整個研發案由南韓航空宇宙產業在歐洲直升機公司技術支援下進行,定位為通用運輸直升機。研發目的是取代南韓軍中老舊的500MD及UH-1H直升機。KUH-1是以歐洲直升機公司EC725直升機為藍本來設計,因此進度比較快,於2010年便可首飛。KUH-1研發案於2012年完成並進入量產,共耗資12億美元。2013年5月22日KUH-1正式服役。
    KUH-1是以歐洲直升機公司EC725直升機為藍本
    KUH-1最多可搭載2名機師與16名步兵。空重4973公斤,最大起飛重量 8709公斤。發動機使用兩具三星T700-ST-701K (美國通用電氣T700-GE-701C 衍生型),每具能提供1647匹軸馬力。其巡航速度為259公里/小時,航程可達500公里以上。武器方面,可以配兩挺機槍,目前正計劃研發配備六枚拖式飛彈或四組火箭彈發射器的能力。
    以其性能來說,比起美國的UH-60M通用直升機稍遜一籌,然而其單價也便宜一些。但如果加上研發費用後,成本則會比向美國購買UH-60M要貴得多。畢竟南韓自己的使用量有限,目前只有288架訂單,除非能大量外銷,否則很難壓低平均成本。但無論如何,KUH-1直升機研發成功令南韓成為世界上第十一個成功研製直升機的國家,始終是一大成就。
    KF-X戰機
    目前南韓正在進行而野心最大的當然是KF-X戰機項目。KF-X研發案由南韓主導,印尼加入成為合作伙伴。自行研發戰機的構想早於2001年金大中任總統時已經提出。2015年7月15日南韓與印尼在首爾簽訂合作協議共同開發戰機,目標為研發一款單座,雙發動機的多功能戰機,具備比歐洲颱風戰機及法國疾風戰機優秀但低於F-35的匿蹤能力,綜合能力為4.5代戰機及要比現役的KF-16優越。南韓希望可於2023–2030年間進行採購。在採購數量方面,目前總數為200架,分別為南韓120架及印尼80架。目前整項計劃還在設計選擇階段。南韓國防科學研究所提出了兩個系列共十個構型的設計概念,基本上都是採用雙發動機及單座設計。第一個系列是採水平尾翼的C-100,能再分為C101、C102及C103三個構型。第二個系列採用歐洲式的鴨式前翼佈局的C-200,也有C201、C202及C203三款。C102及C202都再分為單發動機的C102E/C202E,有內置彈艙的C102I/C202I及雙座的C102T/C202T。而獲推薦的兩款型號為C103及C203型。無論哪一款獲選,都會以三步曲來發展。目標是Block 1的雷達截面積達歐洲颱風戰機及F/A-18E/F的水準。Block 2達到F-117的水準。最終的Block 3將會達到F-22及F-35的水準。在體積方面,KF-X將會介於F-16及F-15之間。
    由於此計劃野心非常大,很多高科技關鍵技術如相位主動雷達等都需要美國的技術輸出。但在2015年9月美國拒絕發出這些關鍵技術的出口許可證,令到南韓要把KF-X的服役推遲到2025年。如果KF-X計劃最終成功,將會是南韓歷史上的一大成就。
    KF-X戰機想像圖
    一般來說,國家建立自身的國防工業,擺脫對外國的依賴,甚至有機會把武器出口,令經濟得益之餘也增強國家影響力,實在是利國利民之舉。南韓人口五千萬,軍隊六十三萬,其規模絕對能支持絕大部分武器的國產化。即使國產武器不能外銷,自身的規模也足以令國產武器的產量達到基本的經濟規模,而不至於成本極高。特別是陸上武器方面,研發成本本來已較低,而由於南韓陸軍規模龐大,產量不低,因此所有武器的國產化理論上都不會有不符成本效益的事發生。
    然而,可能是由於韓國人的民族性及文化影響,從最近的幾個南韓國產武器項目中都可發現極不符成本效益的情況。以K2黑豹主戰車來說,其實並不應該研製。目前南韓使用的K1系列戰車在世界上也屬先進之列,更比北韓的主戰車大幅優勝,根本就不用研發新一代主戰車。然而,南韓因為希望完成主戰車生產的民族自主,便在K1主戰車服役後的十年就展開新戰車研發計劃。更甚的是K2預計產量只有200輛,比起K1系列的一千多輛要少得多。這也即是計算研發成本後的K2戰車將會十分昂貴。很明顯這是浪費資源的。
    KF-X戰機的研發也是極不符成本效益。當然,任何武器國產化在最初階段都會比直接購買外國貨來得貴,這是因為本國缺乏生產經驗。但是,在公共財政的角度,國產與外購武器的成本始終不應相差太遠。按照南韓官方自己的估計,KF-X戰機計劃包含日後維持費用的總成本將會比外購戰機貴一倍。更甚的是,以南韓的航空工業能力及目前計劃,在KF-X於2025年服役時(如果可以的話),只是一款4.5代的戰機,那時候歐洲颱風戰機等同級戰機都已經服役了22年。即是說KF-X戰機一服役便已落伍,還要是貴一倍的落伍戰機。即使與F-22同級的Block 3最終能生產,其服役時F-22都可能到退役之時了。凡事過猶不及也是不好的,國防自主雖然是好,但成本效益過低的話卻是不可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