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6/15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們如何不再迷惘的三個方向

    愛德華《人類存在的意義》中,討論「心靈幻象」更讓我覺得有意思,
    從這裡我們提出讓自己不再迷惘的三個方向。
    (一) 認識生活中的隨機感
    愛德華討論到基因突變、自然擇汰,他說明日常生活中的變化是「隨機性」產生。縱然人類愛好秩序有規律的感受,這是人類安全感的保障。但是這樣的觀念無非是來自於我們遠古祖先為了求生存的產生的機制,希望找到可以控制有規律的東西。
    因此,隨機不是說就放掉某件事情。而是當這件事情無可奈何的時候,承認自己無法控制,遠比認為自己能控制所有事情來的重要。
    (二) 混淆不清的矛盾力量
    另外一點他提到人的觀念常常是「混淆不清」,正因為人喜歡聽故事、說故事,人類是矛盾的,喜歡秩序感卻也同時擁抱「混亂」,這種樣子並非是邏輯的問題,而是自我的表現與內在真實的渴望常常有所出入。
    因此,愛德華得出一句至少在柏拉圖〈斐多篇〉就提到善惡就像是鏡子的兩面,兩者皆存在的概念。他說:「人性情感以及反情感所掌握的預備學習狀態的總和。」
    所以,無論是自己的善良或是內心最純粹的黑暗,那都是自己,沒有什麼不可以接受的。
    (三) 尋求認同,安全感
    然而,他挑戰人類從演化中真的進步了嗎?他提及「非洲大草原」理論, 人類為了求生存會選擇居所,居所的風水有三個特徵:居高臨下、散布樹林矮林、近水源。這三者他舉出他的朋友選擇豪宅的條件,與他認知到人類演化的遠古歷史毫無二異,他認為這是潛藏在人類久遠的基因記憶的預備學習。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人類生活在群體裡產生的「部族意識」,部族意識會讓人感受自己會隸屬於某個群體,這樣的「歸屬感」不只讓人找到自己的身份認同以及信念,也是人類願意做出犧牲奉獻利他行為心靈幻象。追尋自我、找尋認同感、有歸屬感,找到自己在自私的基礎下,為了生活的更好而無私奉獻自己。
    最終的結果——我們能說是讓自己不再迷惘。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