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們要成長:讀《人類存在的意義》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19世紀著名的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說,「人類是活在自己編制意義的網上。」
這句話指的是人擅長為自己找到生命的意義。
所謂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這想必根據每個人想要的不同,就會有相異的答案。
「尋找存在的意義」最大的存在就是讓自己成為喜歡自我的狀態,這想必就是很大的滿足。
活著我們就必須在日常生活當中找到「對策」。
愛德華威爾森在2014年出版《人類存在的意義》(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 他從演化的角度來說明:人類存在在演化上來說是否有個冥冥之中重大的使命感?
作為一個生物學家,他斬釘截鐵的告訴你:毫無意義。
也許令人遺憾的聽到這個消息,如果我自己的存在是沒有意義那活著要做什麼?
論及「意義」我們常說,意義通常有一種指向並且有意義的規劃。但從生活演化的角度來說,「偶然性」的演化反而是讓人類在短暫的兩萬年之間變成星球的主宰,這相較地球的存在下,人類的演化就像是一剎那的故事。換言之,人類的出現並非既定的時辰,也沒有一個偉大的造物主支配。
如果就像愛德華威爾森所說,那麼重新為回到「意義」是什麼?
我們可以如何去認識在社會裡的我?
讀後我認為這本書提到幾個很重要的關鍵,可以讓我們有所借鏡,有以下重點:
第一個是:學習謙卑。
人類之於世界的存在是偶發的創造,這意味的生活中充滿無數的變數與不確定,偶然的少數行為或演化的結果會造成重大的演變,這是難以預測的。
第二個是:愛德華所提出的「真社會性」。
縱然這本書提到人文學科是種浪漫缺乏實證的空想,讓人有所對其科學至上的態度產生疑問。
但他提到「真社會性」的概念卻是很值得認識。
所謂「真社會性」指的是:一個社會群體, 他的成員與不同的世代之間,會彼此照顧幼兒,同時成員之間的分工作狀態會導致一個團體容易取得生存。特別是為了增進群體繁衍的機會,某些成員會放棄自身繁殖的機會,以獲得最大的繁殖成功機會。
第三個是,對「親屬選擇」的總括生殖成就反擊。親屬選擇是一種「自私」的「利己」的行為,容易理解的是動物僅會幫助與自己血緣相近的親戚。他的目的在於為了傳承下一代的基因。「自私的基因」反而讓動物在演化上,更容易取得交配權以及生存的能力。同時,這樣的「自私」也出現在組織團體 中,形成組織團體的人也趨近對團體內部自私,以團體對抗個體競爭。
既然是反擊,對於生物學家而言反擊在於尋找相異點,愛德華與其他科學家反擊以上的觀點來自於:他們認為「自私」不是生物演化的趨向,從生物的團體來看,生物是群體與群體之間著競爭與合作,生活在群體裡的生物為了更大的利益,與其自私反而會出現難以解釋的利他行為。
當我們強調親屬選擇「自私」的那一面時,他認為「自私」只是其中一個面向。這在他的研究理論中,提出一個「多層次擇汰」,說得很拗口,說白了就是達爾文「天擇說」,只是多元性的天擇說。
「多層次擇汰」主要是強調群體競合的模式,其次認為團體之間的生物 會建立關係,產生連結,並且創造經驗、合作。特別是群體間為了取得更大的生存的利他行為,會更容易形塑集體認同感。
愛德華・威爾森窮盡畢生討論的精華,卻得出與他認為貢獻無幾的人文學科、哲學互相輝映、中心主旨互相輝映。他認為生命的演化對人類來說毫無意義,也認為演化中偶然、隨機成分大過於命定論,但他卻說明「自私」與「利他」這兩種行為模式是生物都無法避免,我想特別他是指回到人身上也是同樣的,這本書我認為是一本令人讀來不安且極具有挑戰性的一本書。
我認為這本書值得一讀來自於三點:
第一點,它點出生物抑或是人類, 在生命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同時,也更肯定的是無論貴賤,團體中的彼此利他的行為,產生的「道德」認同感有助於團體繼續生存。
第二點,作者用他即為豐富科學知識且淺顯的文字,對不識數學運算的 讀者,找到一個認識當今生物科學認識的門路,為人文學科找到對話的機會。
第三點,多層次擇汰重新讓人思考「自私」基因,對人類尋找伴侶以及追求技巧的反思與再思考。
從這三點著手,我認為這本《人類存在的意義》是個很值得讓自己重新認識世界的可能,也留待讀者進一步的對一位舉足輕重生物科學家找出自己的質疑與挑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B&D 蔡宗穎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職場讀書人選書】在充滿厭世的人生中 找尋活下去的意義—《無論如何都要活著》 「厭世」可說是現代人的共同語言,除了網路上的梗圖、自嘲,這兩個字實際上也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淺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思考模式。淺則對於未來感到迷惘、莫名焦躁,深則憎惡一切萬物,對於現實的無力感甚至有時會讓人想要以死解脫。然而,最後似乎總會有些什麼,讓我們在墜入深淵之前停下腳步,走回原本的人生。
    Thumbnail
    avatar
    職場讀書人
    2021-09-17
    【職場讀書人選書】無法實現的居住正義 終將使貧窮成為世襲-《下一個家在何方》 談論單身女性在經歷產業轉變後,離開居住的小鎮,並開著房車在美國中西部「遊牧」的電影《遊牧人生》,不只贏得2020金獅獎,更在今年奧斯卡獲得最佳影片等大獎。其中除了談論經濟衰退,造成的「下流老人」現象外,持續高漲的居住成本,更引發不少討論。然而,比起點影中的敘述,美國的居住正義議題其實更加複雜。
    Thumbnail
    avatar
    職場讀書人
    2021-05-03
    【自我成長】如何打造理想人生?《你的工作必須有錢有愛有意義》 不曉得人都是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自己如果不改變不行了呢? 從小到大我一直不是一個笨小孩,常常考試都可以名列前茅,儘管有點小聰明,仍然避免不了內心一些叛逆的因子,國中的時候明明身為班長,但卻常常私下被班導師抓去⋯⋯
    Thumbnail
    avatar
    Vivian Yeh
    2021-01-23
    【職場讀書人選書】他們是社會的根基 卻成為經濟發展底下註定被犧牲的存在-《青苔不會消失》 若要票選近20年最常見競選口號,「拼經濟!」想必名列前茅。商業活動出現後,經濟發展與人類社會密不可分,甚至被視為人民幸福的指標之一。然而,當社會過度追求經濟,人類是否會淪為成就數字的犧牲者?面對虛無的數字與真實存在的人,我們是否又能夠意識到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Thumbnail
    avatar
    職場讀書人
    2021-01-08
    名人們都在閱讀的原因及閱讀法《菁英都是閱讀控》這本《菁英都是讀書控》開宗明義就說了,「巴菲特、比爾蓋茲、佐伯格都讀個沒完,為什麼?」 為什麼許多事業成功的名人都熱愛閱讀?閱讀對他們到底有何益處,會讓他們願意這樣花費大把時間在書籍之上?
    Thumbnail
    avatar
    悅陽
    2020-05-21
    【閱讀時光】《 複利效應:6步驟引爆收入、生活和各項成就倍數成長》:如何過有意義的人生「成功是複利效應產生的結果。」書的一開始是這樣說的。 起先誤以為是介紹如何透過投資產生複利效果,在翻閱之後才發現原來是如何藉由行為及觀念一點一滴地改變自己邁向成功。
    Thumbnail
    avatar
    蔣竣植
    2020-03-04
    【長影評】不會出現在人類面前的,才是好哥布林!《哥布林殺手》偏執到幾乎不近人情,卻是這部作品令人感到有趣、有魅力的地方。
    Thumbnail
    avatar
    雛燕
    201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