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閱讀時間 ‧ 約 15 分鐘

我的電子情人夢(17) – 藍芽(Bluetooth)追擊令

    2020年,藍芽(或說藍牙)有新規範–《LE Audio》。當然,這與時代的社會背景有一定的藕合關係。LE就是”Low Energy”縮寫,低功耗、低耗電之意;這兩個英文字在藍芽領域,地位相當重要。
    <<< 沒有喧囂爆棚的無聲舞會。>>>
    沒有喧囂爆棚的無聲舞會。
    細說藍芽《LE Audio》,無妨從產品的面向來切入。
    甚麼東西當前最夯產品之一?也許是藍芽”真無線”耳機;產品多,與之關連的公司股票也漲。IT廠商進入音頻領域耳機市場,不算稀奇,當前可以說是百業闖入、百家爭鳴,東西多到讓人看不完。奢華界翹楚LV也趁勢推出很LV的藍芽耳機,內在卻是與美國耳機廠牌Master & Dynimaic的合作,定位錢多多客戶群。
    這裡頭,有個關鍵字”真無線”(True Wireless)。可是以前的藍芽耳機或是藍芽接收器也是無線傳送呀,難道是”假無線”。當然是不會,那麼,昔日的無線與今日的”真無線”這裡面一定有故事。
    姑且從初始來說起吧。
    藍芽技術,初始於愛利信(Ericsson)的1994年方案,1999年官方規格1.0版公布。藍芽技術歷經了這段歲月的淬鍊演化到今天,最為人所稱頌讚美的突破之處,該是4.0版之後”Bluetooth Low Energy”(簡稱BLE或是說Bluetooth LE)的出現;誠如其名,『省電技術』就是最大的訴求點。
    另外一個讚嘆點,就是針對IoT物聯網運用而來的”Bluetooth mesh”(5.0版之後)。
    厲害的工程師搞出來的傑作,有時候玩爽自己、類垮眾生。話說藍芽的始末,可以追溯到1994年愛利信(Ericsson)發展出利用擴散頻譜頻率跳躍(frequency-hopping spread spectrum)技術的規範,簡稱為”展頻”。由藍芽官方組織Bluetooth SIG於1998將規格給正式化,也就是藍芽1.0版。歷經這麼多年走過版本進化的演變,來到了5.x版。這中間的變化細節,不算是很精彩,卻也是步步驚魂;不容易梳理清楚。
    借問閣下知道究竟市面上藍芽版本共有幾種嗎?或在意或懶得去管它,都是眾生的自由。若是能夠在掏錢買東西時,多做一點功課總有好處吧,也對得起你的孫中山。畢竟,任何IT新技術難免多要經歷”白老鼠驗證”的歷程;比如說,介面王USB也是歷經1.0、1.1版的多年孤寂,到了USB 2.0版之後才逐漸開花結果的。
    藍芽規範版本的進化,摘要歷程大致上是這樣子的:
    *. 版本1.0暨1.1暨 1.2。(1998/2002/2003)
    *. 版本2.0 暨 版本2.1 + EDR。(2004/2007)。EDR是”Enhanced Data Rate”縮寫。
    *. 版本3.0 + HS 版本。(2009) 。HS是”High Speed”簡稱。
    *. 版本4.0 暨 版本4.1暨 版本4.2。(2010/2013/2014)
    *. 版本5.0 暨 版本5.1。(2016/2019)
    *. 版本5.2。(2020)。新型“ LE Audio”採用高音質LC3編解碼器。
    即使藍芽是無線傳輸介面,可以連接的裝置當然很多;所以,存在著不少的功能規範(profile);無妨視為裝置類別的概念。藍芽甚至,可以建立起小小網路呢;只是,很少人如此用。真正讓藍芽大放異彩、大顯身手的是”音頻的世界”。
    音頻的輸入如麥克風,音頻輸出如喇叭(揚聲器)等。以個人的使用情景來說,電腦背景音樂聆聽喇叭從藍芽2.x一路用到5.x。
    回顧舊塵往事,當藍芽出現之時,我的心坎裡所喚起的期盼, 當屬家庭劇院DVD AC-3(Dobly Digital) 5.1聲道的”後置喇叭”終於有機會可以解放佈線的大困擾了。很遺憾,運用藍芽這件事並沒有發生。
    反而是平面電視尺寸越做越大,也順勢帶來一類產品 ”Soundbar”(聲霸);通常,具有藍芽傳送的功能。然而,這類產品的開山祖師可以回溯到Yamaha於2004年底推出的驚天之作YSP-1。
    Yamaha將該技術稱為”數位聲音投射”(digital sound projector)。簡單說,『這是透過真實聲音的反射來產生環繞音效的一種模擬技術』。讓一堆劇院喇叭的複雜佈線,一掃而空,連接上乾淨俐落。即使我是此技術的擁護者,也必須坦白說真實的環繞音效是模擬方式根本比不上的。
    2004年世界初的Soundbar :Yamaha的YSP-1
    21世紀初,很早就出現藍芽喇叭以及藍芽接收器。其中,藍芽接收器本身附有耳機孔,可以接聽立體音樂。我大約就是在藍芽2.0的時候開始使用喇叭與接收器,不過,那時候產品的音質表現實在普普通通。當走動時遇到障礙物或是稍微有點距離還會斷訊呢?
    算是題外話吧,個人第一個購入的藍芽喇叭是Sony Erricson的隕石狀工業設計的絕美之作;聲音超級普普,擺著當作”裝置藝術”來欣賞,心清氣爽。
    索尼驚天工業設計之作。支援藍芽2.0版。
    若是就單純使用經驗來說,都是在電腦前方工作時聆聽串流鋼琴背景音樂,歷經藍芽2.x、3.x、4.x與5.x的小型單聲道喇叭,基本上都少有斷訊的問題。音頻這類裝置,通常只要產品設計電子元件用料有下功夫,皆有一定的實力。
    回想約2017年左右, iPhone7取消了3.5mm耳機插孔之後,帶動藍芽耳機市場的另一波。也就出現了所謂”TWS(True Wireless Stereo)”藍芽耳機,好比說AirPods。
    這個TWS就是當前所宣稱的”真無線”,意思是說左耳塞以及右耳塞,完全沒有連接線的存在。
    而有趣的地方,就存在於藍芽對於左右聲道的無線接續方式。
    基本上來說,有”中繼”的方式以及”左右獨立接收”的方式。
    這兩者連接上細節的差異,如下圖所示:
    兩種類的”TWS”立體音的連傳送方式。
    在《LE Audio》尚未出現之前,藍芽傳送是”單串流(stream)”的方式。因此,傳送立體聲是連接到主耳機,再由主耳機以無線方式連接到副耳機;也就是上圖(右)的中繼方式。不過,約在2018,高通推出了左右獨立聲道傳送的方案;卻是必須搭配高通藍芽晶片以及指定高通處理器的手機,才能運用。
    不難體會或是揣測出左右獨立的接受方式,電波相對不會經由頭部,左右耳塞同時接收,接續上安定。而且,看影片或是電玩視聴之際,影像與聲音也比較同步,是其優點。
    而,《LE Audio》採用了”多串流”的方式,又納入新式的編碼(coding)技術,應用層面就可以大大發揮。左右聲道獨立傳輸小事一樁,運用”群播”(broadcast)的方式可實踐多人”音頻分享”的境地。
    是故,藍芽官方乾脆就將藍芽音頻劃分為兩類:
    . 傳統經典音頻(classic audio)。
    . 低功耗音頻(LE Audio)。
    若是開發進程順利,《LE Audio》的產品很快就會問世,在2021或2022該是可以見到。
    AI世紀,帶來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社會教育的環境(坦白說,我認為品德教育更為重要)。認識閱讀一些技術專有名詞,或許有點需要。
    一般藍芽音頻產品,會註明支援的藍芽規格版本,比如說Bluetooth 5.0等。而且,還會描述兩項很重要的支援參數。個人建議是無妨認識一下,有好無壞。
    第一,就是支援的”編碼”方式。好比說,對應LDAC、AAC、SBC等。
    第二,支援的”功能規範”(profile)。比如說,HFP、A2DP、AVRCP等。
    編碼技術涉及到”位元率”,對於音質的表現有所影響。當然,傳送方以及接收方都必須等同支援,才能運用。
    音頻編碼必然有”位元率”這項參數。
    SBC,是藍芽採用的標準音訊編碼技術,所有的裝置都會支援它。
    AAC,係基於MPEG-2音訊編碼技術,用來取代MP3。iOS裝置採用之方式。
    LDAC,係專為傳輸高解析音樂所開發的音訊編碼技術;可說是Android裝置優秀的音頻格式。
    此外,市場上還常見到AptX的編碼技術。AptX,係高通的編碼技術,高通擁有其專利權。
    LE Audio》採用了新的編碼方式 – LC3(Low Complexity Communications Codec)。LC3威力如何,繼續看下去。
    至於支援的功能規範(profile),稍微棘手;略知攸關音頻的關鍵項目就足夠矣。
    一般,常見到會支援諸如A2DP、AVRCP、HSP、HFP等。
    A2DP (Advanced Audio Distribution Profile),是最為重要的規範。想用無線立體耳機或是無線立體聲喇叭來聆聽MP3或是其他來源的音樂,就必須支援這個Profile。此Profile僅集中於音頻串流。因此,市面上的音樂用耳機或是藍芽喇叭,都會支援這個A2DP。
    A2DP的使用範例。
    AVRCP(Audio/Video Remote Control Profile),添加媒體播放的控制,例如跳過曲目,播放/暫停和音量控制等。
    HSP(Headset Profile),耳機規範;係提供手機行動電話與耳機之間通訊所需的基本功能。
    HFP(Hands-free Profile),免手持裝置之規範;比如,利用免持聽筒來進行電話交談與操作手機。
    藍芽規格範疇,野心不小,延續USB那一套裝置類別(device class)的區分規範(盤古開天SCSI就建立起這個概念),藍芽稱之為『裝置功能規範(Profile)』,若是要活用藍芽,不認識這些Profile,必然難以靈活運用。
    印象中,Windows 10最早期並沒宣稱支援藍芽3.x,箇中的原因該是這個版本的功率消耗太高。而針對IoT應用的5.x,擴展了傳輸素速率以及傳送距離。
    藍芽技術規範的一大轉捩點,乃是在版本4.0之後除了傳統藍芽之外,出現了”高速藍芽”(Bluetooth HS)以及”低功耗藍芽”BLE(Bluetooth Low Energy)。
    尤其是穿戴式裝置當道的時代,這正是BLE可以發揮的場所;也是好應用的關鍵分水嶺。
    2017年7月藍芽技術聯盟(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宣告藍芽技術開始支援”網狀網路”(Mesh Network)。好奇它與Wi-Fi的未來競合關係又會是如何呢?
    不過,也必須指出一件事。就在2018/7/23,美國CERT/CC公開發表了Bluetooth機器之間的配對(pairing)處理脆弱性(CVE-2018-5383)。具體說,就是在Diffie-Hellman金鑰交換時之”中間者攻撃”的手法。在這個方法中,要配對的兩個裝置分別準備私密金鑰和公開金鑰組成的密鑰對;在配對開始時先交換相互的公開金鑰,使用私密金鑰和對方的公開金鑰,來產生後續通信用的共享密鑰。
    問題就出在,在藍芽規範中,對於收到的公開密鑰是否合適的驗證行為僅是建議而已,驗證的執行不是必要條件。若是在未經驗證的情況下實施藍芽時,存在於通信距離範圍內的攻擊者,可以將未經授權的公開密鑰注入正在配對的裝置中,獲取私密金鑰的機率就很高。一旦可以獲取私密金鑰,攻擊者就可以攔截和篡改通信內容了。
    毫無疑問,物聯網的”安全性”議題,至關重要。
    2017年,藍芽開始具網路支援的「Bluetooth mesh」。
    Bluetooth mesh,可以落實”多對多(m:m)”之間裝置的通信。它可以大規模地來構築最佳化的裝置網路;比如說,建築物自動化系統或是感應器網路。若要實踐資産追蹤,可能就要數十、數百甚上千個裝置,能夠安全地具高信頼性地相互通信。
    換句話來說:就是以”網狀網路”(mesh network)的概念來實踐IoT的方案技術
    可以這麼說,藉由「Bluetooth mesh」,智慧型家居和辦公室智能系統,比如照明、空調設備、安全性,都可以創造新的利用周圍環境的機會。即使工業用無線感應器網路的効率也可以向上提升。這也就是作為大規模裝置網路架構的基盤。
    那,何謂網狀網路(mesh network)?它的基本單位就是”結點(node)”,也就是各個網路中的裝置。每個結點可以傳送或是接收訊息。若是從結點到結點之間有了資訊的中繼,即使電波通常難到達的地方,也可以送達訊息。於是乎,布滿有如網狀般的結點,能夠在企業用地、製造設施、辦公大樓、瞎拚中心等,展開運用。
    無線應用有大未來。
    今天的無線產品裝置通常內建包含有多種無線技術。比如說,智慧型手機中通常具有藍芽,WLAN和LTE功能。5G也來到。
    因此,各種無線技術之間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就是很重要的議題。好比說,藍芽與LTE頻帶的接近。Bluetooth 5為了加強抗干擾的能力,導入了一種SAM (Slot Availability Mask)的機能。
    簡單說,SAM就是要使藍芽裝置能夠相互指示哪些時間空隙可以用於接收和發送。具體說,在LTE活動期間將時間空隙標記為不可使用,因此,與LTE互操作性就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藍芽與LTE頻帶。
    Bluetooth mesh有基本安全性的要求。比如說,所有訊息(message)都是要加密和授權、密鑰可以在網路中更新、可以防止”重放攻擊”(replay attack)、節點加入網路也經過加密流程、節點的刪除也有安全性流程來防止別人拆解取得訊息 。
    歷經了二十年的歲月淬鍊,藍芽裝置的出貨量非常可觀,而且穩定。據稱估算到了2021年,大約有480億個上網際網路的裝置;而其中三成會具有藍芽通信的機能呢。
    Bluetooth mesh的潛力,也許該正面觀之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一個以電子領域來說故事寫隨筆的無用老人。若能發揮無用之用、如來如用,是我的期望。 興趣:閱讀、電影、瑜珈、公路車、游泳 與 發呆。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