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軒醫師說 : 篩不篩?就看這個了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什麼時候要使用COVID 19 抗體,做為篩檢工具?
先說清楚給民眾知道:

抗體陽性,不代表身體正遭受COVID 19 感染!

使用COVID 19 抗體,做為篩檢工具的時機:

1.追朔不明接觸者

例子: 浙江台商
例如凊查臺灣首例死亡個案白牌車司機感染源,從相關接觸者中找到三名台商乘客。由於時間久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都呈陰性。
這些三個台商,你怎麼知道誰才是之前有傳染呢?血液中的COVID 19 抗體,就是提供了很好追朔不明接觸者的工具。最後,確認浙江台商體內有COVID 19 病毒抗體,顯示他曾感染過,而傳染給了白牌司機。

2.血清流行病學調查

例子 : 彰化血清抗體檢測
【COVID19 疫情過後】,很多國家開始檢測抗體,因為大家都想知道自己國內中到底有多少人感染過,這樣病毒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在流行病學調查是很重要的。至少知道了,這次的大流行,自己國內究竟多少人人遭受到感染

偽陽性和盛行率:二大拮抗需要考慮

任何的篩檢工具,一定會有偽陽性和偽陰性。產生的這些誤差,除了工具的敏感度和精密度,另一個就是這個疾病的盛行率了。
疾病盛行率高,偽陰性會高。
疾病盛行率低,偽陽性會高。
這是魚與熊掌不能兼得
上個月的國際期刊American Family Physian曾經以之前全球流行過的SARS的盛行率和偽陽性率來比較,一直告訴大家:

低盛行率,高偽陽性!

多低的盛行率呢?他們依之前的SARS盛行率不同,發現了:
當盛行率開始為20%時,偽陽性率(14.5%)開始以二位數字上升。一直到了「盛行率只有1%時,其偽陽性率,已經是80.8%了」。
這是令人非常警覺的,因為台灣的專家學者的評估
台灣COVID 19盛行率會落在「1%」。
所以使用抗體,作為血清的流行病學檢查,仍然存在非常大的誤差存在的。
除非鎖定了,【高風險族群】,【高風險的區域】,就是不會毫無沒有限制的去做血清學檢查,而是已經透過篩檢,哪些人,做血清學比較有意思,才去篩檢。

只鎖定高危險族群

台灣大學公衛學院與彰化縣衛生局合作,針對過去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在該縣內的感染情況,自六、七月展開萬人血清抗體檢測。其研究對象,就是鎖定4大高危險族群,包含【確診者】、【接觸者】、【居家檢疫者】和【醫護人員】去做血清學的流行病學研究。
因為只有在高危險族群中,盛行率才有可能提高,而使偽陽性率干擾降到最低了。記得嗎?我剛剛有説:

盛行率太低,偽陽性會變高!

所以,彰化做的,就是鎖定【4大高危險族群】,純做血清抗體檢測流行病學研究!
血清抗體檢測是在檢驗過去感染狀況,和目前疫情並無太大關連。
這和病毒🦠正在急性爆發傳播中,不是二件事嗎? 大家是混在一起說了?!

其實大家都是專家

一個站在台灣的阿里山,說日出
一個站在台灣太麻里山,説日出
結果大家依舊面朝東方,看到的太陽,都是同一個
只是location不同而已!
如果你已經看到最後 : 【免費支持我】
幫我按下方的 [拍手五下],我有機會獲得內容創作的酬勞喔~
創作不易啊...參考來源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86會員
    452內容數
    醫學博士 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2019年中華十大傑出校友2015年僑大60週年𠎀出僑生校友2012年師大𠎀出校友2023年中科大𠎀出校友👨🏻‍🎓。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可以用科學來提醒大家... 「用生命看健康❤️,用生活過健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黃軒醫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記得最近指揮中心一直說,自從臺灣解封,一般民眾也解放了,開始不戴口罩,勤洗手。這些天天都在廣播提醒,於是大家都當耳邊風,大家只是做個樣子,【戴口罩,入高鐵,進高鐡,缷囗罩】,到處都是。 於是,從5個強制戴囗罩,一下令不久,很快就下令是8大塲所必需全載口罩😷。在沒有效疫苗接種或藥物治療下,是如何有
    COVID19 疫情過後,很多國家開始檢測抗體,因為大家都想知道自己國內中到底有多少人感染過,這樣病毒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在流行病學調查是很重要的。至少知道了,這次的大流行,自己國內究竟多少人人遭受到感染。 紙上談兵的「佛系專家」 疫情擴散一開始,【佛系專家】認為: 紙上談兵的學理:要一個R0
    臺灣日前,出現了一個特殊案例,個案在台灣住了83天,才被診斷出來是COVID-19,這個會說特別,是因為存在太多讓人不解的問題,等待我們專家來一一解釋。到底這該算是個境內案例還是境外案例呢?
    臺灣,目前本地的病人,幾乎都沒有了。大家似乎都忘了,那些COVID19 患者可能的症狀,更不知道🤷‍♂️原來現在COVID19 新的症狀,已經歸納總結為「6種型態症狀群」。 英國🇬🇧的倫敦國王學院 ( King’s College London ) 的研究發現,現在COVID19 的每種症狀
    目前,世界各地大約有200個小組在尋找COVID19 疫苗,世界衛生組織(WHO)跟踪了大約140個。 其中,有18種,已正在人體試驗中進行臨床試驗。 在這18種疫苗中,有3種更為先進: 1.一種由「美國」Moderna公司開發的疫苗。 2.一種來自「中國」實驗疫苗Sinovac Biotech
    由於COVID 19 病毒大流行 我們都將醫學注意力集中在治療受影響的COVID 19 患者和保護他人免受COVID 19感染上但是 我們如何照顧非COVID 19 相關重病患者? 最近愈来愈多文章告知我們,在疫情流行的國家,醫院急診的急性冠心病的病例變少了、中風住院下降了、取而代之 是心臟驟停
    記得最近指揮中心一直說,自從臺灣解封,一般民眾也解放了,開始不戴口罩,勤洗手。這些天天都在廣播提醒,於是大家都當耳邊風,大家只是做個樣子,【戴口罩,入高鐵,進高鐡,缷囗罩】,到處都是。 於是,從5個強制戴囗罩,一下令不久,很快就下令是8大塲所必需全載口罩😷。在沒有效疫苗接種或藥物治療下,是如何有
    COVID19 疫情過後,很多國家開始檢測抗體,因為大家都想知道自己國內中到底有多少人感染過,這樣病毒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在流行病學調查是很重要的。至少知道了,這次的大流行,自己國內究竟多少人人遭受到感染。 紙上談兵的「佛系專家」 疫情擴散一開始,【佛系專家】認為: 紙上談兵的學理:要一個R0
    臺灣日前,出現了一個特殊案例,個案在台灣住了83天,才被診斷出來是COVID-19,這個會說特別,是因為存在太多讓人不解的問題,等待我們專家來一一解釋。到底這該算是個境內案例還是境外案例呢?
    臺灣,目前本地的病人,幾乎都沒有了。大家似乎都忘了,那些COVID19 患者可能的症狀,更不知道🤷‍♂️原來現在COVID19 新的症狀,已經歸納總結為「6種型態症狀群」。 英國🇬🇧的倫敦國王學院 ( King’s College London ) 的研究發現,現在COVID19 的每種症狀
    目前,世界各地大約有200個小組在尋找COVID19 疫苗,世界衛生組織(WHO)跟踪了大約140個。 其中,有18種,已正在人體試驗中進行臨床試驗。 在這18種疫苗中,有3種更為先進: 1.一種由「美國」Moderna公司開發的疫苗。 2.一種來自「中國」實驗疫苗Sinovac Biotech
    由於COVID 19 病毒大流行 我們都將醫學注意力集中在治療受影響的COVID 19 患者和保護他人免受COVID 19感染上但是 我們如何照顧非COVID 19 相關重病患者? 最近愈来愈多文章告知我們,在疫情流行的國家,醫院急診的急性冠心病的病例變少了、中風住院下降了、取而代之 是心臟驟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過去科學說: 身體自製的流氓抗體是新冠重症原因之一; 現在,《自然》在2024年的6月13日說: 流氓抗體可能導致長新冠。台灣此刻又進入新冠夏季波,感染新冠後產生的自身抗體,還會耍流氓,不僅可能造成重症,也可能長期的胡攪蠻纏的糾纏3年以上,要嘛糊里糊涂的長新冠腦霧,要嘛。。。
    Thumbnail
    根據《華盛頓郵報》6月6日的報導: 「新冠大流行後出現了“不尋常”的癌症。醫生問新冠病毒是否是罪魁禍首?」先說結論,2024年新冠第五年,科學家和醫生說: 「希望我們錯了!」自COVID-19大流行以來,侵襲性、晚期和罕見癌症的增加,是否和感染新冠有關? 美國國家數據和大型癌症機構證實了這一趨勢
    新冠後大家開始關注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逐漸有一些臨床試驗的結果出來了。慚愧的是,因為這些病毒以往既沒有藥也沒有疫苗,驗出來也是白搭,不會改變治療,所以以前成人的呼吸道感染我們很少關注這一群病毒。 不驗不代表沒有,其實很多非流感的感冒,如果也不是新冠,有可能就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傳染力大
    Thumbnail
    長新冠後遺症 重複確診 導致重複發炎 即老化的開始 走在街上戴口罩的已經是少數人,幾乎回歸疫情前正常生活,大眾對於確診不在恐慌不安,視為常態。然而,我們還是會聽到二度確診,甚至三度確診的案例,雖然大多症狀與病毒感染的感冒無異,但實則病毒對身體影響,已有數據顯示,若重複感染恐導致人體器官加速老化,尤
    Thumbnail
    不是找到肺癌就是成功 經由 LDCT篩檢找到的肺癌,有部分是過去罕見很早期的,它們不見得會快速 長大致病,已知有5分之1屬過度診斷。篩檢是否成功,不是看找到多少肺 癌,而是要證明這些人因篩檢而能延年益壽,一定要與對照組比較死亡率,顯著減少,功過相抵後仍很好才算成功
    Thumbnail
    肺炎鏈球菌已經在台灣銷聲匿跡二十幾年有了!如今好像死灰復燃了?
    Thumbnail
    新的一年的開頭,很遺憾的臺灣社會上還是正在發生對於HIV歧視與污名化的新聞事件存在,在同婚通過將近3年的現今,整體臺灣社會也許相較過往有更多多元族群的討論聲音,但另一個不分性傾向的HIV議題,卻還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新聞事件,給與其獵巫般的報導再加上負面標籤,將HIV建構成魔鬼,讓人聞之色變。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過去科學說: 身體自製的流氓抗體是新冠重症原因之一; 現在,《自然》在2024年的6月13日說: 流氓抗體可能導致長新冠。台灣此刻又進入新冠夏季波,感染新冠後產生的自身抗體,還會耍流氓,不僅可能造成重症,也可能長期的胡攪蠻纏的糾纏3年以上,要嘛糊里糊涂的長新冠腦霧,要嘛。。。
    Thumbnail
    根據《華盛頓郵報》6月6日的報導: 「新冠大流行後出現了“不尋常”的癌症。醫生問新冠病毒是否是罪魁禍首?」先說結論,2024年新冠第五年,科學家和醫生說: 「希望我們錯了!」自COVID-19大流行以來,侵襲性、晚期和罕見癌症的增加,是否和感染新冠有關? 美國國家數據和大型癌症機構證實了這一趨勢
    新冠後大家開始關注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逐漸有一些臨床試驗的結果出來了。慚愧的是,因為這些病毒以往既沒有藥也沒有疫苗,驗出來也是白搭,不會改變治療,所以以前成人的呼吸道感染我們很少關注這一群病毒。 不驗不代表沒有,其實很多非流感的感冒,如果也不是新冠,有可能就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傳染力大
    Thumbnail
    長新冠後遺症 重複確診 導致重複發炎 即老化的開始 走在街上戴口罩的已經是少數人,幾乎回歸疫情前正常生活,大眾對於確診不在恐慌不安,視為常態。然而,我們還是會聽到二度確診,甚至三度確診的案例,雖然大多症狀與病毒感染的感冒無異,但實則病毒對身體影響,已有數據顯示,若重複感染恐導致人體器官加速老化,尤
    Thumbnail
    不是找到肺癌就是成功 經由 LDCT篩檢找到的肺癌,有部分是過去罕見很早期的,它們不見得會快速 長大致病,已知有5分之1屬過度診斷。篩檢是否成功,不是看找到多少肺 癌,而是要證明這些人因篩檢而能延年益壽,一定要與對照組比較死亡率,顯著減少,功過相抵後仍很好才算成功
    Thumbnail
    肺炎鏈球菌已經在台灣銷聲匿跡二十幾年有了!如今好像死灰復燃了?
    Thumbnail
    新的一年的開頭,很遺憾的臺灣社會上還是正在發生對於HIV歧視與污名化的新聞事件存在,在同婚通過將近3年的現今,整體臺灣社會也許相較過往有更多多元族群的討論聲音,但另一個不分性傾向的HIV議題,卻還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新聞事件,給與其獵巫般的報導再加上負面標籤,將HIV建構成魔鬼,讓人聞之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