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要使用COVID 19 抗體,做為篩檢工具?
先說清楚給民眾知道:
抗體陽性,不代表身體正遭受COVID 19 感染!
使用COVID 19 抗體,做為篩檢工具的時機:
1.追朔不明接觸者:
例子: 浙江台商
例如凊查臺灣首例死亡個案白牌車司機感染源,從相關接觸者中找到三名台商乘客。由於時間久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都呈陰性。
這些三個台商,你怎麼知道誰才是之前有傳染呢?血液中的COVID 19 抗體,就是提供了很好追朔不明接觸者的工具。最後,確認浙江台商體內有COVID 19 病毒抗體,顯示他曾感染過,而傳染給了白牌司機。
2.血清流行病學調查
例子 : 彰化血清抗體檢測
【COVID19 疫情過後】,很多國家開始檢測抗體,因為大家都想知道自己國內中到底有多少人感染過,這樣病毒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在流行病學調查是很重要的。至少知道了,這次的大流行,自己國內究竟多少人人遭受到感染。
偽陽性和盛行率:二大拮抗需要考慮
任何的篩檢工具,一定會有偽陽性和偽陰性。產生的這些誤差,除了工具的敏感度和精密度,另一個就是這個疾病的盛行率了。
疾病盛行率高,偽陰性會高。
疾病盛行率低,偽陽性會高。
這是魚與熊掌不能兼得
上個月的國際期刊American Family Physian曾經以之前全球流行過的SARS的盛行率和偽陽性率來比較,一直告訴大家:
低盛行率,高偽陽性!
多低的盛行率呢?他們依之前的SARS盛行率不同,發現了:
當盛行率開始為20%時,偽陽性率(14.5%)開始以二位數字上升。一直到了「盛行率只有1%時,其偽陽性率,已經是80.8%了」。
這是令人非常警覺的,因為台灣的專家學者的評估
台灣COVID 19盛行率會落在「1%」。
所以使用抗體,作為血清的流行病學檢查,仍然存在非常大的誤差存在的。
除非鎖定了,【高風險族群】,【高風險的區域】,就是不會毫無沒有限制的去做血清學檢查,而是已經透過篩檢,哪些人,做血清學比較有意思,才去篩檢。
只鎖定高危險族群
台灣大學公衛學院與彰化縣衛生局合作,針對過去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在該縣內的感染情況,自六、七月展開萬人血清抗體檢測。其研究對象,就是鎖定4大高危險族群,包含【確診者】、【接觸者】、【居家檢疫者】和【醫護人員】去做血清學的流行病學研究。
因為只有在高危險族群中,盛行率才有可能提高,而使偽陽性率干擾降到最低了。記得嗎?我剛剛有説:
盛行率太低,偽陽性會變高!
所以,彰化做的,就是鎖定【4大高危險族群】,純做血清抗體檢測流行病學研究!
血清抗體檢測是在檢驗過去感染狀況,和目前疫情並無太大關連。
這和病毒🦠正在急性爆發傳播中,不是二件事嗎? 大家是混在一起說了?!
其實大家都是專家
一個站在台灣的阿里山,說日出
一個站在台灣太麻里山,説日出
結果大家依舊面朝東方,看到的太陽,都是同一個
只是location不同而已!
如果你已經看到最後 : 【免費支持我】
幫我按下方的 [拍手五下],我有機會獲得內容創作的酬勞喔~
創作不易啊...參考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