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6|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過勞之島——台灣職場過勞實錄與對策》評析

虛構作品帶給我們希望與慰藉,非虛構作品則讓我們直視現實,甚或進一步尋求 對策;在閱讀虛構作品、讓想像天馬行空之餘,非虛構的作品,帶我們回到地面,更認識這個世界、瞭解你我身邊的人事物。
本書《過勞之島——台灣職場過勞實錄與對策》,是由「社團法人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所出版,試圖將台灣職場過勞實情攤露在眾人面前,力求提高大眾的勞動意識,讓我們反思「工作是為了謀生,還是找死?」並進一步協助勞工避免過勞情況,以及提出面對過勞的處理建議。
往年這類為勞工發聲的作品並不多見,因為他們沒有時間,甚或也沒有能力表達意見,而有時間有能力的人,往往站在勞工的對立面;直到近年人權意識抬頭,勞工的權益也緩慢但逐漸被重視,政府才開始修法。
本文筆者將以在台灣土生土長、工作近二十年的勞工身份,來閱讀、評析本書。
在針對內容評述之前,筆者要先讚賞本書的外觀設計:全版鮮紅的底色,搭配白色字體,既鮮明又搶眼;封面上由鏍絲釘構成的台灣,以及殘缺的字體,連封底條碼都是台灣的形狀,別具意義;而細細閱讀封底文案,原來鮮紅不單象徵鮮血,也代表著日出的彤霞。如此用心,又確實達到吸睛效果的外觀設計,值得讚賞。
翻開內頁,本書第一部分〈累痕〉以八則實例將台灣過勞實情血淋淋攤在讀者面前,讓身為勞工者心有戚戚焉,非勞工者深刻體會勞工的辛酸;第二部分〈制度殺人?!當前勞動制度檢討〉提出造成過勞的可能原因;第三部〈過勞自救寶典〉,及後面的附錄,供讀者檢視自身是否過勞(過勞認定)及如何防護、避免過勞。書末並有五大跟過勞、職災等相關的附錄供讀者參考。
全書共384頁,其中第一部分,就佔了將近兩百頁,也就是一半的篇幅。第二部分約八十幾頁,第三部分最少,只有二十幾頁,但加上附錄約有五十頁。
這樣的結構,除了條理分明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內容次序:將最能引發讀者同情也最容易閱讀的實例部分放在前面,待讀者感同身受後,再引領讀者進入第二部分,探討過勞社會的形成原因,最後再以最不易閱讀的部分作結。如此,不單是想從本書得到幫助的勞工,連一般大眾、社會研究者,也能循序漸進地進入書中、無形提高勞動意識。
第一部分,從工程師、保全員、工地負責人,到醫師、護士、業務,再到司機、企劃公關,在這裡讀者們會發現:過勞不單是某些特定行業或體力活才有的狀況,即便是坐辦公室的白領階級,或人人欣羨仰慕的醫師,都可能是過勞的受害者,此外還有許多未能收錄書中的案例,比如服務業、補教業的過勞情況也是眾所皆知,總之每個行業都要面對各式各樣過勞甚至過勞死的狀況。作者將他們過勞的源起、過程,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呼應作者在前言中提到的:
也許有人會質疑:「為何要做到過勞死?離職就好了呀!」但勞工真的有選擇的自由嗎?我們觀察發現,看似自由的勞動市場中,卻有一條看不見的鎖鍊,緊緊綑綁勞工。愈底層的勞工,愈缺乏流動的自由度。(《過勞之島》第49頁)
也將家屬面對親人過勞死的心路歷程以及求償結果記述下來。
「越重的,下筆越輕」,作者並未刻意煽情,反而盡量以平緩的語調、客觀的記述來寫下他經手的過勞陳情案,即便如此,閱讀起來還是讓人感到沉痛,因為讀者知道那些都是真的——每一則故事都是用生命為代價換來的。
這亦是虛構作品與非虛構的差別之一:前者必須讓人讀起來合情合理、感覺是真的,但非虛構作品,即便再荒謬,它本身就是真實。
在閱讀過程中,筆者發現作者並未揭露案件資方名稱,想來其中一個原因是避免模糊焦點,畢竟本書的用意不在公審單一資方,而是面向整個大環境。
本書第二部分,就是針對不友善的勞動環境做出探討。
先用圖表和數據揭示「台灣工時全球第三長」的事實,再提及隱性工時「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以及化整為零的被偷走的休假日,此外還有「合法的不保障」之勞基法八十四之一條,筆者還真是讀到這裡才知道:並非所有行業都可用「責任制」來搪塞超時工作,也並非所有職業都能得到勞基法的保障。
接著還有派遣工的泛濫,以及產業升級困難、全台社會陷入低薪化,這些都是促使過勞問題加劇的原因。
寫到這裡,筆者要提供另一本書給大家參考:王伯達《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
在閱讀此書之前,筆者一直不明白:物價上漲、薪水下降,那中間的價差到哪裡去?難道真的都是被老板賺走,拿去國外花了嗎?也有老板反應是中盤商從中剝削、囤貨喊價,然而台灣經濟環境差已經不是單一公司或單一產業的問題,而是台灣普遍現狀,那麼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後來讀過《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才想起除了勞方和資方之外,還有政府這個角色。「補貼、扶植、拼經濟,你知道這些經濟政策的副作用嗎?」該書的副標點出先前政府決策錯誤的後果,造成「台灣錢憑空蒸發」、經濟市場衰退,進而影響整個勞動環境。然而目前政府若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勞資雙方關係只會越來越緊張,陷入內耗的惡性循環。
回到本書《過勞之島》。第十到十一章講述「過勞認定和求償制度」,這部分讀者已可由前面的八個案例中,體認到認定和求償不易,此處則又舉例更多案件和資料,第十二章、十三章講「全球過勞現象」和「對抗過勞大作戰」,這兩章筆者認為可惜了一點,雖然提到「降低法定工時、加強勞動檢查、廢除勞基法第八十四之一條、定期檢討過勞認定的標準與程序、健全現行職災保險補償度、對高風險族群建立健康管理機制」等等,實際可以嘗試執行的建議,但卻未能與國外的對抗過勞做整合比對,第十二章除了以數據資料呈現全球皆有過勞狀況,日韓皆積極改善過勞問題,以及西方國家的過勞認定已擴及心理層面之外,並未做更進一步的闡述分析,供台灣勞工甚至是雇主參考。
過勞絕對不是只有勞工單方面能夠改善的,政府的決策與資方的心態也很重要,單單提高勞工的勞動意識是不夠的,勞工除了自保之外,還要懂得如何和雇主溝通、爭取權益,其中「站在對方(資方)立場」設想,才能在雙方訴求不同的情況下,試圖達到均衡,因此,倘若能提出足夠的證據證明「不必過勞就能達到績效」甚至「適度休息才能提高競爭力」,再加上「過勞是如何造成企業損失」,相信資方會很樂意改善員工的過勞現象。否則很容易於空談,或加深勞資雙方的對立。
第三部分〈過勞自救寶典〉,除了組織工會之外,其他幾乎都是較為保守、防禦性的建議,若能多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相信會給勞工更多勇氣抗拒過勞、積極自救。其中作者自行繪製的「申請過勞認定流程」,以及書末附錄整理的各式圖表,皆可見作者用心,並且大有益於讀者。
「正視問題、瞭解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本書成功地用封面和各式案例吸引讀者正視台灣職場過勞的問題,明白過勞就發生在你我身邊,並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讀者瞭解過勞發生的原因,鼓勵讀者提升勞動自覺,期許一個友善、公平的勞動環境,以共創美好的社會。
另,本書曾改編為電視劇《勞動之王》,目前官方已開放線上收看,歡迎大家到客家電視台官網瀏覽。
(本文完。)
本書已於2016年改編為電視劇《勞動之王》,全二十集,於2017年3月27日起在客家電視台播映。 http://www.hakkatv.org.tw/program/119-1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以書摘書評為主,偶爾寫影評劇評。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