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2|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有哪些時間管理的好習慣?

本文引自知乎@女公子99
真正的時間管理並不是時間管理本身,而是“大腦思維的升級和人生活法的拓寬”,這樣才能把時間管理活學活用起來。 我曾經在提高時間管理率和變得自律的路上,一波三折。 經常不知不覺把時間浪費在刷手機上,看似幾分鐘的刷屏,最後卻是一小時,兩小時,一天的時間過去了。 也經常嚷嚷著開始要早睡,但是真正開始睡下基本都是凌晨時間。 但現在我是自律到骨子裡,堅持早睡早起,每天的工作與學習效率也很高,雖然工作繁忙,但是也能留足時間來學習、看書、自我成長。 我現在的好習慣與方法,得益於學過不少時間管理課程後,總結提煉出了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現在我把我日常的時間管理方法毫不保留的分享給你,方法簡單且落地可行。 本文一共三千字左右,整個閱讀下來花不了多少時間,但是一定會對你有幫助,不建議跳讀。如果暫時不能認真看的,可以先點讚+收藏,以備方便日後查看。
下面直接是乾貨內容,一共分為六個部分:
一、高效的時間管理=高效率+高效能 二、只需一個行為,就能提升你的時間注意力 三、要善用你的時間進度條 四、長久堅持一件事,尋找最短的時間路徑 五、把重要事件從緊急事件中去掉 六、每天精進一點點:日行動-周復盤-月度計劃

一、高效的時間管理=高效率+高效能
首先要知道何為高效率以及高效能? 高效率是指:同樣的事情,比別人更高的效率,更少的時間完成。 高效能是指:做同樣的時間,比別人獲得更好的回報。 注意這兩個因素相當重要。 如何提高? 在平時學習與工作中,就要注意避免不確定的因素,進而提升執行速度。 舉個例子:我曾經一到週末,就會給自己定了一個計劃,計劃是要看完幾本書,然後完成幾篇讀書筆記,但是最後結果是,整個假期都沒有開始看書,渾渾噩噩度過了。 為什麼? 這就是不確定的因素,沒有詳細的計劃,所以內心的驅動力不夠,很容易就失敗了。 之後,我開始製定明確的計劃,保證確定的因素,總結起來就叫:3W原則。 怎麼解釋呢?先舉個上面的例子,我重新制定計劃後的變化。 週末在家,整體目標是讀完兩本書《與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干法》。 具體為:週六早上六點起床,在書房閱讀《與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兩小時,然後再吃早餐。 9:30再開始在書房讀書,並記錄對應筆記。然後依次類推,幾點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幹什麼事。 通過這樣的列舉計劃方法,我就能明確清楚地告訴自己,幾點該干什麼了,效率就會明顯提高起來。 總結下來,就是:有明確時間、地點、事件,做一件事情。 首先需要明確自己在怎麼樣的場景,什麼時間點做什麼事情,一定要提前確定有計劃,有行動清單的具體性落實計劃,這樣才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和效能,最終才能提高時間管理商。

二、只需一個行為,就能提升你的時間注意力
一個行為:本子+筆。 我平時在專注於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會把手機放在離自己比較遠的地方。 旁邊會放著本子+筆,一旦頭腦中蹦出任何和目前事情不相關的想法的時候,就會用筆記下來,只要有想法就馬上先記下來。 通過用這樣的方法來清空大腦中的雜念,當及時記錄跳出來的想法越來越多的時候,大腦中的雜念便會越來越少,專注力也會不斷得到提高。 同時我還會訂好自己的番茄鐘時間,設置為45分鐘,45分鐘內,我會有計劃有目的去專註一件事,有其他想法就馬上記下來,然後然後持續專注,才能也就明顯提高了時間的運用效率。 這個方法,我會在工作中、學習中、甚至家庭場景裡使用,大量的事實以及我實踐的結果證明:專注力會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三、善用你的時間進度條
這個方法相對好使!!! 人們的大腦常態喜歡把所有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如果事情做不好,就會去鑽牛牛角尖,然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這個時候就會影響到情緒,讓人覺得焦慮、抓狂、心情低落、鬱悶等等一系列消極的反應。 並且花費好幾個小時的時間,但可能還是停留在事情的開始上。 我之前就經常犯這樣的壞毛病就是,本來計劃兩個小時完成一篇文章的,但因為開頭素材收集得不夠好,結果就把時間都花在了找開頭的素材上,最後兩個小時過去了,素材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但文章也沒有完成。 後來我利用時間進度條,跳出了這個牛角尖的魔咒。 文章的開頭素材不夠好,暫時先寫下去,不追求完美。先把後面的段落完成之後,再話時間和精力去找素材和雕琢文字。 這樣不但不會產生消極的情緒,還會感覺成就感爆棚。 善於利用時間進度條,總結下來就是: 先制定一個限定時間,然後項目拆分份一個個小任務,如ABCDE計劃,如果在A上花費時間很長仍沒有結果的時候,跳過A任務,進入B計劃,人類的大腦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容易出現死循環,一般不會繞過難題進入下一個階段,所以需要理智的完成下一個計劃,等完成另一個計劃之後,人的情緒也會得到釋放。 最後要樹立一個觀念: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敲黑板,這個觀念很重要。

四、長久堅持一件事,尋找最短的時間路徑
什麼是最短的時間路徑? 最短的時間路徑,顧名思義就是,在短時間內獲得最好的效果。 如何尋找呢? 簡單明了,從三個維度入手:障礙最少、意義多維、條件反射。 下面分別進行解釋。 1、障礙最少:當決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提前準備好工作,排除障礙。 比如想要早起跑步,那麼前一晚上提前準備好跑步的衣服和鞋子。 2、意義多維:賦予一件事有意義。 例如:跑步時可以聽書或者聽音樂,所以在前一晚準備好適合跑步的音頻,適合跑步時間及節律的。 3、條件反射:當頭腦中出現各種排斥堅持的時候,要換一種思維方式對話。 比如,我從一開始要跑步時,早起都自我提問:今天要不要跑步,往往就會冒出抗拒的想法。 後來換了一種思維方式對話:我天是要跑步三公里還是五公里,這樣思想的負擔感覺就減輕了。 後來時間長了之後,便會條件反射,跑步就是習慣的自然而然的事了。

五、把重要事件從緊急事件中去掉
1、列重要時間清單 我們很多時候,列了許多重要的事情,但是因為拖延的習慣,重要的事情,最後便會變成重要緊急事件。 其實重要的事情,需提前做好準備。反复練習重要清單,避免拖拉,因為如果拖拉最後會變成緊急的事件,自己就會變得很被動。 比如,我要完成一個重要的PPT,通常都會讓自己在節點前的一周完成,而不是會等到最後的時候,急忙忙的被動趕工完成。 2、逐漸增加​​每天做重複事件的比列,直至50% 清單裡面,要增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每天增加做一些,不往後拖,逐漸養成規律的習慣。 3、在重要的時間提前做重要的事情 寫出自己的黃金時間,做重要的事情。其他時間,從清單裡挑重要非緊急事件,而不是重要緊急清單裡的,注重養成做重要非緊急事件,養成這個習慣。 當你的清單裡,常做的是重要費緊急事件的時候,會慢慢的感覺到人生的掌控感。

六、每天精進一點點:日行動-周復盤-月度計劃
定期總結與反思,有利於了解自己的不足,促進進步。 養成每天落實計劃行動,每週進行複盤,分類總結的習慣。同時也要有月計劃,並且是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 我每天臨睡前都會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寫出來,並分類在各個像限裡面。每週會進行一個小小的回顧,分為工作、學習與生活三個大模塊進行總結复盤。每個月初進行月份的計劃安排,詳細到每週甚至每天的那種。 這樣的習慣,讓我不斷的在精進,並且重要的是,感覺到人生從未擁有的充實感。 最後,再囉嗦一下,一定要有堅持注意時間管理的意識,看似碎片化的時間,其實早早有安排計劃,就不會那麼白白浪費溜走,打算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把時間具體的安排好,包括到具體的場景,然後反覆鍛煉做重要不緊急的事情,這點很重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不定期整理、分享實用資訊,希望能替現代人忙碌的生活帶來一些專屬成長的時間。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