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若錢是萬惡之源,願我成為萬惡之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社群被一個標籤刷牆——「月薪 25 萬元和月薪 3 萬元,煩惱是相同的。」,內容如何,見仁見智,但它無疑是一個很成功的雞湯行銷。
這其實是一個假命題,因為這標題的潛台詞就是「錢買不到快樂」,此話一出,馬上引出兩派人馬對立,贊成的人所堅信的中心思想是「心靈的滿足才是快樂的泉源,盲目追求金錢會忘記初衷。」
這句話讓我想起前陣子很紅的另一句話 「窮到只剩下錢」
多麼傲氣的一句話。
說這句話的人,就好像吃了麻辣鍋之後又再吃甜品,一頓狼吞虎嚥之後,對著餐廳外餓肚子的流浪漢說
「 你吃吐司,也能給你溫飽的感覺。」
可想而知,網路上蜂擁而起的流浪漢瞬間灌爆了這個貼文,甚至不少本來就在店內的食客都紛紛出來說幾句
「你吃飽了,就靜一靜吧,你有考慮過別人餓肚子的感受嗎?」
坦白說,這種貼文也能得到那麼多人的認同,可見大部分人台灣人是相當幸福的,只是他們自己不知道罷了。
其實我身邊也不乏這些朋友,他們視乎都對世俗定義的「成功」表現出極度的反感,從而產出生一種對抗心裡,但大部分人都選擇沈默,而他們這些願意公開表態的人很輕鬆的就會獲得其他沈默者的認同和崇拜,因為他們正正做了大部分人不敢做的事。
很不巧我自小就很叛逆,不認同長輩那一套,所以並沒有那種「出了社會才發現這不是我想像中那樣」的反差心裡,在國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甚至還在22歲那年寫了一封自白,描述我當時的心情和如何尋找下一步的心理狀態。
所以再追根究底,這話題的重點並不是錢,而是你心目中的「自己」是個怎樣的人,當你成功變成那個人,你自然就會快樂,但問題來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而錢,在這個時候就發揮出它的價值了,因為錢,可以讓你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提供了機會和協助。
錢,就等於馬力歐裡面的香菇,它代表生命,你有幾顆香菇,就可以多玩幾次,直到你救出公主為止;香菇,也等於力量,你有力量,在尋找公主的過程中,就會比較輕鬆,如果你有鈔能力,甚至能暢通無阻。
其實仔細閱讀貼文,筆者說得應該是心理空虛不是金錢可以填補的,追求心靈層面上的滿足才是真正快樂的來源,其實啊,這已經是老話題了。早在80年前就有人對這個事情做了一個定義,那叫做「馬斯洛需求理論
人在不同層級追求的「快樂」是不一樣的,大致上人的需求是由1慢慢往5提升,可是現在是什麼年代了,大家都追求快速,直接去追求5不就好了嗎?!我看大部分KOL的貼文都是如此,跳過前面四項,直接實現自我,但其實「自我」是很難實現的,我以後再另外寫一篇說。
  1. 生理需求
  2. 安全需求
  3. 感情需求
  4. 尊重需求
  5. 自我實現
就譬如說文中的快樂「上一次和喜歡的人牽手在台北散步6個小時。」要做到這件事對,對十八歲時候還在馬來西亞的我,首先必須完成。
  1. 要先準備基本餐費、交通費、住宿費。
  2. 要買客運車票、飛機票安全抵達台北。
  3. 然後必須要找到一個女友。
  4. 而且感情還要很不錯。
  5. 最後才「和喜歡的人牽手在台北散步6個小時」
別把錢說得那麼罪惡,也別把快樂描述的那麼輕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會員
44內容數
不寫煽情文字,沒有勵志雞湯,不設話題底線,徹底寫出瘋狂,讓我用最直接的文字,拆穿熱門話題背後的另一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金錢是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於許多人來說,金錢是生活的基石,它能夠提供物質上的保障,讓我們不再為基本的生活需求而煩惱。然而,金錢是否真的能帶來幸福和快樂?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Thumbnail
別說錢不重要,當你離職時會深深明白有錢真好的道理,「錢到用時方恨少」,而且你的家人朋友可能比你還在意。 #有人認為,人生中有70%的煩惱來自於上班。 #可是不上班,會發現100%的煩惱都來自於沒錢。 沒錯,對於我有深刻的體會,金錢焦慮感會不自覺包覆生活。
Thumbnail
有人說金錢不是萬能,金錢買的到物質,但買不到幸福。你相信金錢真的買不到幸福嗎?在你挨餓的時候金錢可以用來買食物,飢餓後的飽餐一頓不會讓你感到幸福嗎?夫妻為了要不要買某樣東西或該省錢而經常爭吵,如果收入夠高,夫妻的爭吵頻率是不是就可以大大降低,如果還能偶爾送對方一些小禮物,家裡是否就可以更常感
Thumbnail
生存究竟為了什麼? 大多數人都只為求生存而天天追趕金錢, 難道生存就只能為錢嗎? 新一代認為努力沒回報, 那不如活在當下? 總是被負評的高慾望和低慾望生活有錯嗎? 現時各國物價高企,大事小事都需要錢的世界下,很多人的收入僅僅只能應付生活所需,扣除基本的生存成本,如住屋,交通,水電煤等支
Thumbnail
很多人說只要有錢就越多越好,當然這是每個人的盼望,問題來了,到底錢多是一種福報還是一種業障呢?
Thumbnail
錢是重要,偏偏大眾就認定它的機會成本是自我價值,空虛就不會是個意外。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Thumbnail
富人覺得窮人不夠努力,窮人覺得一生中沒有機運,面概全觀果真是如此嗎?  快樂通常短暫,如不知止;痛苦往往隨之而至。生命中所有的選擇都不會有誤,所有的選擇都是由外至內,去覺察經驗累積而來的想法 慾念由心生,知足常樂
Thumbnail
作者在前言探討擁有多少錢才會幸福? 伊斯特林悖論主張,當人們貧窮時對於收入增加會帶來幸福感。然而當年收入達到某個高度之後,就算收入再增加,幸福感也不會有所改變。 金錢的確可以帶來物質的享受與歡愉,但有許多心靈層面的感受是無法用錢買來的,難怪俗話說:能用錢解決的都是小事。倒也不是說自己很富有,而是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重點不會是得到了什麼,而是去思考獲得後能給予什麼?給予的幸福要比得到要多得多。為何要捨去眼前能獲得的享受?因為前方有目標要達成,少了這些獲得,就可以把這些零錢拿去幫助多一個人,那也是好的,而且也不會讓自己挨餓受凍。有了這樣的目標,就會更有意識的使用支配金錢而不是想著少買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金錢是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於許多人來說,金錢是生活的基石,它能夠提供物質上的保障,讓我們不再為基本的生活需求而煩惱。然而,金錢是否真的能帶來幸福和快樂?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Thumbnail
別說錢不重要,當你離職時會深深明白有錢真好的道理,「錢到用時方恨少」,而且你的家人朋友可能比你還在意。 #有人認為,人生中有70%的煩惱來自於上班。 #可是不上班,會發現100%的煩惱都來自於沒錢。 沒錯,對於我有深刻的體會,金錢焦慮感會不自覺包覆生活。
Thumbnail
有人說金錢不是萬能,金錢買的到物質,但買不到幸福。你相信金錢真的買不到幸福嗎?在你挨餓的時候金錢可以用來買食物,飢餓後的飽餐一頓不會讓你感到幸福嗎?夫妻為了要不要買某樣東西或該省錢而經常爭吵,如果收入夠高,夫妻的爭吵頻率是不是就可以大大降低,如果還能偶爾送對方一些小禮物,家裡是否就可以更常感
Thumbnail
生存究竟為了什麼? 大多數人都只為求生存而天天追趕金錢, 難道生存就只能為錢嗎? 新一代認為努力沒回報, 那不如活在當下? 總是被負評的高慾望和低慾望生活有錯嗎? 現時各國物價高企,大事小事都需要錢的世界下,很多人的收入僅僅只能應付生活所需,扣除基本的生存成本,如住屋,交通,水電煤等支
Thumbnail
很多人說只要有錢就越多越好,當然這是每個人的盼望,問題來了,到底錢多是一種福報還是一種業障呢?
Thumbnail
錢是重要,偏偏大眾就認定它的機會成本是自我價值,空虛就不會是個意外。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Thumbnail
富人覺得窮人不夠努力,窮人覺得一生中沒有機運,面概全觀果真是如此嗎?  快樂通常短暫,如不知止;痛苦往往隨之而至。生命中所有的選擇都不會有誤,所有的選擇都是由外至內,去覺察經驗累積而來的想法 慾念由心生,知足常樂
Thumbnail
作者在前言探討擁有多少錢才會幸福? 伊斯特林悖論主張,當人們貧窮時對於收入增加會帶來幸福感。然而當年收入達到某個高度之後,就算收入再增加,幸福感也不會有所改變。 金錢的確可以帶來物質的享受與歡愉,但有許多心靈層面的感受是無法用錢買來的,難怪俗話說:能用錢解決的都是小事。倒也不是說自己很富有,而是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重點不會是得到了什麼,而是去思考獲得後能給予什麼?給予的幸福要比得到要多得多。為何要捨去眼前能獲得的享受?因為前方有目標要達成,少了這些獲得,就可以把這些零錢拿去幫助多一個人,那也是好的,而且也不會讓自己挨餓受凍。有了這樣的目標,就會更有意識的使用支配金錢而不是想著少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