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古典小說與《世說新語》(EP . 2)
魏晉南北朝小說,即指:從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分立,西晉、東晉到南北朝對峙局面,此一歷史階段所出現的小說作品。學界普遍稱之為「魏晉南北朝小說」,但多談的是晉代和南北朝的作家、作品。除去先秦古代神話傳說,「魏晉南北朝小說」可謂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小說。
古典小說,自有定義
中國古典「小說」的定義,並不是西方現代觀念的文體。西方推崇小說、詩和戲劇為三大重要文類。中國古典小說,傳統地位比西方低很多,直至民國之後才有所扭轉。
「小說」一詞首見於《莊子》:「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小說」在此並不是文學作品,用作形容瑣屑而偏頗的言論,與重要的道理距離很遠。
直到班固《漢書.藝文志》,編書時才列有小說十五家,班固把價值不高的街談巷語、瑣聞、雜說、考訂等零星筆記,一律稱為「小說」。 宋代以後,有不少人嘗試為小說定下較為明確的分類,明朝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將「小說」分為:「志怪」、「傳奇」、「雜錄」、「叢談」、「辨訂」、「箴規」六種。
往後談竹林七賢常會引用《世說新語》,因為這是一本「志人」小說,也就是記錄時人的言行舉止,共一千一百三十則軼聞瑣事,清談玄言、人物評論和機智對應的故事。
「志人」之名,乃魯迅由「志怪」推衍而來。 「志人」小說在魏晉南北朝興起的主因,即自漢代以來,文人重視清談、喜品評他人,記錄言行片斷寫成的「小說」,隨住這種社會風尚而盛行。
清談議論,以言斷人
《世說新語.品藻》: 「世論溫太真,是過江第二流之高者。時名輩共說人物,第一將盡之閒,溫常失色。」
說了這麼久,到底什麼是清談,又為什麼會流行呢?
漢代、魏晉,尚無科舉制度讓士人向上流動,全靠名流或權勢者的「讚好」,一句好評,即能身價倍增,有利升遷。名高位重的大官,往往憑片言隻語,論定一個人的優劣,或借此來授引官位。
因此,當一群名人談論誰是第一流人物,但卻沒有提及自己時,溫嶠立即嚇得失去血色,「塊臉青哂」!
可以想像,溫嶠看到自己ALL IN的股票直插落谷底,還好古代沒高樓大廈,否則下場隨時如同丁蟹五父子。
人言可畏,語言即是權力的展現,尤在其時具體影響到身價地位。一寸言語一寸金,像股市一樣分分秒秒都幾百億上落,刺激得不得了。
成功靠父幹,打工窮一世
劉義慶是《世說新語》編者。為什麼要講編者,不是作者呢?因為這本書極大部份都不是出自他的手筆……
劉義慶是劉宋開國君主劉裕弟弟的次子,他的叔父沒有仔女,劉義慶過繼給叔父為後。以上簡介,重點是劉義慶不是跟我們一樣是「打工仔」階級,家底豐厚。
成功靠父幹,但有父幹未必一定成功。劉義慶自小鍾情讀書,長大後開公司做CEO,請了很多高材生,決志要名留青史!有權有勢有錢,自然要求名,投資做做文化事業。
宋初,東晉清談結束不久,劉義慶對兩晉士大夫的言行相當熟悉,加上前人著作、文士協助,終於編出了一部集大成的「軼事」小說,《世說新語》,在漫長的中國歷史刻上大名。 除此之外,劉義慶有限公司推出了很多書:幽明錄三十卷、徐州先賢傳十卷、集林二○○卷、宣驗記十三卷、後漢書五十八卷及文集八卷。
「打工仔」做生做死,「死貓食哂」,如今我們卻只看到劉義慶之名,大抵是千古不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