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reframe (線框圖) 是很好用的溝通工具,軟體工作人員幾乎每個人都能秀一波,即使這項工作比較常是由 UX、PM、UI 來進行,但是不同的 wireframe 有不同的目的,這裡分享一下工作上常會碰到的情況。
搞清楚目的,用適當的方式 先搞清楚產品的目的跟溝通的對象,並思考是要建立長期文檔維護呢?還是只是當純的做短期溝通用?這兩者有很大的不同:
長期文檔維護,通常用 high fidelity (高保真度),意指建立一個完整的 wireframe 規劃檔案,包含 flow,每個畫面,每個狀況都會定義清楚,並在日後有任何調整都會更動,好處是後面銜接工作的人能看懂脈絡,並能得知當初設計的思路為何,壞處是得抽人力去維護,只要產品不斷的在更新,這份檔案勢必得一直維護下去,甚至還有版本控管的問題,而且資料將會被綁在某一個軟體或服務上,這種溝通的對象通常是一對多,像是有直屬長官、Engineer、PM、或是 Designer 的會議場合,老闆我倒是很少遇到會想看的,他們比較想看高完成度的產品。
短期溝通通常用 low fidelity (低保真度),意指直接用 wireframe 溝通功能或是演示,不特別用哪一個工具,用紙筆也可以,只要能用紙筆示意,口頭溝通雙方達成共識即可,通常用在某一個功能的溝通上,好處是快速解決問題,壞處就是資料一但溝通完便遺失,只能靠記憶重建,或是資料零散難以彙整,每個人對產品的基礎知識跟學經歷不同,但也由於這種資料很仰賴當時雙方溝通的共識,而那些在他們的腦裡,所以不會有資料,很難保證後來負責的人能接上,這種溝通的對象大多是一對一。
Wireframe 觀看跟維護的人很常就是那幾位 (有些老闆或高層是不會看的),也因此文件很常是由那幾位來維護,但其實建立 wireframe 的工並不算少,究竟是嘗試解決問題還是增加工作量?就端看團隊如何選擇了。
示意取代實際規劃?
Low fidelity 通常用於快速溝通,被搭配口頭討論達成共識,但有時它的習慣會被帶到完整規劃的 high fidelity 上,這邊有一些例子:
有時你會看到 wireframe 用線條取代文字方塊來構圖,這在快速的討論上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是包含詳細的功能在裡面,這將不是好的選擇,如同下圖用線條來說明文字,那這樣怎麼說明這是什麼樣的內容呢?
有時我們會看到假字出現在 wireframe 或是 mockup 上,假字的作用在於可以評估內容的呈現方式,行距是否到位,但也同樣有個問題,上面的資訊能否說明清楚呢?其實假字也有不那麼假的字。
在真實的文案來臨之前 (相信我,這很少準時),其實可以就產品的特性去給予適當的臆測文案,這樣的文案甚至能包含你的設計思維,即使不被採用,但仍能給出比純假字更好的說明方式。
照片也很常放上 X 圖示意,但是其實 X 圖也是需要說明的:他是使用者頭像還是照片?如果是照片放的又是什麼照片?是搭配文案的插圖?還是實際產品的樣圖?背景圖?還是可以使用者自訂的背景圖?或是外站爬回來的圖?影片截圖?也因此,我更取向建議放上實際的說明輔助或代替 X,或是直接留空給 UI or Visual 去煩惱吧 (咦)。
即使 low fidelity 也會有溝通跟確認共識的成份在,只是多數是口頭上
盡量不要用色彩 你是否看過彩色跟黑白的 wireframe?但這邊會建議你盡量不要用色彩。原因是你應該把 Branding 跟 Wireframe 這兩個系統拆開,分兩邊同時進行,方便日後如果真的要進 UI 階段時,兩者能更好的銜接上。去掉色彩能讓觀看者更專注在 wireframe 的本身說明上,也讓你不用花太多時間去思考如何配色,畢竟,你也不想在會議說明的時候被挑顏色的問題吧?
顏色雖能顯眼,但也會增加不必要的困擾
不要在沒用的地方吹毛求疵 也是有強迫症的 wireframe 製作者,他們會要求每一個元素要對齊,同一個組件 (Components)樣式要統一,字型要選擇哪一個,有這樣的心態很好,但其實重點應該是在產品跟功能規劃上的脈絡跟細節,而不是 wireframe 做的跟 UI 一樣,並避免加入個人喜好,有時你的喜好不會是產品的定位。
也許有人覺得如果 wireframe 規劃得好能跟 UI 無縫接軌,但以我自己做過的案例來看,那十分的不容易,意指在 wireframe 階段就要導入完整的 UI kit 與 Branding 的規劃,並在排版上吹毛求疵,同時也會抑制產品的想像空間並且缺乏大量修改的彈性,除非這是一人一條龍作業,不然 UI 接手後有很大的機會重新來過。
雖然美麗的 wireframe 相當賞心悅目,但時間跟實際的規劃才是寶貴的,網路上雖然有很多 Wireframe 素材,但我個人覺得有單個元素的素材庫比較實用。
排版細節規劃得太詳細也有可能會在 UI 階段被翻盤,必要性不高
工具介紹 這邊介紹幾個我職場上常遇到的 wireframe 工具。
投影片:Keynote, Google Slides, PPT
別懷疑,這是我很常遇到的格式,這樣做的好處是入門難度低,同時可以做完簡報或方便與同事討論共編,缺點就是畫面有限,複雜的 flow 將不會出現,頂多單頁單頁加上連結跳轉說明。
紙筆或剪貼
堪稱史上最快的 wireframe 工具,我想應該毋庸置疑,入門難度極低,只要有空白的地方就可以畫,沒有任何軟體或繪畫基礎都能信手捻來,加上有時可以配合大張紙跟拼貼工具來多人共同編輯,但缺點就是更改、攜帶、尋找與保存不易,紙張的消耗等。
Wireframe 工具:RealtimeBoard, Axure, Justinmind, Google Drawing, Sketch…etc
專業的 wireframe 工具讓你所有規劃都一把抓,一定能產出最完整的文檔紀錄,適合專職的人去製作與維護,文檔裡面可以包涵 flow、功能、說明的能詳細記錄也方便搜尋,甚至有些能直接做成 prototype,缺點就是學習曲線高,價格高,綁定軟體。
結語,所以每個人都會畫? Wireframe 一但畫下去,就是在說明你對產品的認知程度。畢竟他就是一個取得共識的溝通工具,因此誰有相關概念的人都能操刀或藉此提出需求,我自己接過 CEO,GM,VP,Customer Success,Marketing,Engineer 畫給我的 low fidelity wireframe,你可以經由他們的規劃找出他們實際的需求,比只有口頭溝通更加完善。但這都只是短期的溝通說明,真的要整理成文檔紀錄,就還是得有人專門去執行,無論如何,只要能溝通,就是好的工具。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歡迎讓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