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2|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時事說歷史 第一章 11月

    時事歷史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可還好嗎?歡迎再次收聽謙信歷史廣場Podcast,我是謙信,喜歡我提供內容的話請記得訂閱喔,讓我們趕緊進入主題吧!
    最近全世界的目光都放在美國總統大選上,許多底層美國人都希望川普續任,不過在兩方爭奪的時候,謙信卻想和大家分享一個話題,那就是卸任的美國總統喜歡做哪些事情呢?其實這幾乎很少人會去特意關心,但是說起來又是特別有趣的話題,畢竟卸任總統的舉止還是受到關注的。

    狩獵活動
    首先要說的活動就是狩獵,作為美國總統,會有西部牛仔風格嚮往也是理所當然,但是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卻是很不一樣,怎麼說呢?卸任後在1909年,他不待在美國反而跑去非洲,整整一年他就於非洲曠野上盡情狩獵,當然戰利品就成為收藏。由於是卸任總統,當然不可能一個人孤身前往,除了他的兒子克米特(Kermit)外,還加上史密森尼學會(也譯作史密松學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幾名科學家,還有200多名挑夫負責這些人的行李,浩浩蕩蕩真是壯觀,根本就可以稱之為狩獵團了。
    但是還有一個小插曲與這位總統有關,1902年他在密西西比河附近一帶打獵時,這一趟卻沒有任何的收穫,導致他心情很是低落,於是同行人員為了安慰,就將一隻小黑熊綁在樹上讓總統射殺,這個舉動在今天看起來幾乎是難以想像,但那時卻是理所當然。
    這位總統見狀怎麼想的呢?一看見小黑熊可愛又惹人憐樣子,心中不忍心將它殺害,隨後當場發誓再也不獵殺黑熊。這件事後來被一位漫畫家刊載在郵報上,結果總統拒絕獵殺黑熊的事件,意外引發一股熱愛熊熊的風潮。
    由於羅斯福總統的小名是「Teddy」,於是後來的玩具熊就以此為名,從此泰迪熊便成為家喻戶曉的絨毛玩具。不過這只是一個故事版本,另一個說法是羅斯福在任期內於白宮舉辦宴會,其間擺了一組穿著不同衣服的玩具熊,有裝扮成獵人、漁夫…等模樣,當它們被陳列在桌上當作裝飾品時,這組玩具讓喜愛熊的羅斯福著迷不已,但誰都不知道這組玩具到底是叫什麼?
    隨後當場有人以羅斯福的小名-Teddy,隨口叫那些熊為「Teddy bear」,沒想到後來「Teddy bear」被登載在報紙後,泰迪熊熱潮在全國熱烈爆發開來,這股熱潮也在幾年後傳到歐洲及英國等國家,好巧不巧當時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的小名也叫Teddy,這也算是有趣巧合。
    不過羅斯福的善心似乎也僅止於此,七年後他重回非洲大陸,在東北部各處馳騁狩獵時,扣下扳機可一點都沒有猶豫,另外這趟的準備又更加充足,動用各種交通工具,包括輪船、火車和宿營車,一應俱全,後勤更充足的情況下,大家也就知道狩獵的規模就更大了。獵物中包括大象、犀牛、河馬、斑馬、猴子、蛇,以及許多其它動物,屍骸中有許多被運回美國用作科學研究。
    1913年他於密爾沃基發表講演時,一位德國裔酒保朝他胸部開槍,幸運的是子彈沒有擊中要害,羅斯福逃過一劫保住性命。之後他再度起身出發,這次的目的地是南美洲,探險狩獵活動長達七個月之久,這塊土地的獵物就一點都沒有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了。

    照顧農庄
    這個似乎與掌握世界強國的領袖身分有點衝突,但是首位總統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平生最愛做的一件事,就是料理在弗吉尼亞州的農場弗農山莊(Mount Vernon)。1783年率領美國打贏獨立戰爭後,他滿心希望可以就此回到心愛的弗農山莊,像一位體面農場主那樣愉快地度過餘生。
    不過六年後在重出江湖競選總統時,據說他本人內心是頗猶豫的,即使後來再度入主白宮,依然對農業勞動念念不忘。像是1795年他給托馬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寫信時,信中花了很多篇幅討論怎樣巧妙地利用蕎麥作為農田的肥料,真可以說是農藝總統了。
    1797年卸任總統的華盛頓旋即返回弗農山莊,目睹不在期間農庄荒蕪跡象。有一年冬天頂著暴風雪騎馬巡視自家種植園時不幸染上惡疾,僅僅兩年後就宣告不治身亡,也算是讓這位總統得償所願了。

    挑戰社會不公
    美國第六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是美國歷史上,唯一離開白宮後又當選眾議員的前總統,1829年任期屆滿後,次年進入眾議院一直當了17年眾議員,更得個「雄辯老人」綽號,這個成就應該也算是空前絕後了。
    他最廣為人知的政治成就是爭取廢除黑奴制。在當時國會有一條臭名昭著規矩,只要任何涉及反對蓄奴提案都一概不予討論,亞當斯他可就盯住這一條,持續不斷、源源不斷地把來自廢奴運動陣營提案呈交國會,一直到眾議院告饒妥協為止,1844年終於決定廢棄那條不討論/不辯論規則。還記得謙信說過南北戰爭時有關廢除黑奴問題嗎,亞當斯算是替林肯開了道路。
    有部在上個世紀的得獎電影《斷鎖怒潮》(Amistad),講述一起運奴船在海上遭遇風暴黑奴造反事件,這可不是假的,而是真實故事改編。
    1839年夏,關著53名非洲黑人的西班牙運奴船「阿米斯塔德號」在古巴海岸不遠處遇風暴,黑奴首領辛克帶頭造反控制全船後想要返回家園。但是兩個月後這艘船在康涅狄格州海岸遭到美國海軍攔截,於是造反的非洲人被控謀殺船員罪訴諸法庭。不過我們要知道一件事情,當時在美國走私黑奴已經被法律明文禁止,在法庭上判53人無罪,不過美國南方支持蓄奴的農場主派出代表上訴至聯邦最高法院。在1841年被亞當斯出手干預,讓最高法院最終裁決維持原判,終於讓53名被告重獲自由,這位老人的骨頭還真硬。

    重啟婚姻
    要說當美國總統基本上歲數都不會太小,被前面說到的羅斯福形容為一無是處,冷酷無情,心胸狹隘,滿腦子偏見又委瑣土氣的美國第23任總統本傑明·哈里森,在其他人眼中可不一定,像是小他23歲的瑪麗·迪米克(Mary Dimmick),留著大鬍子並有著矮壯敦實的哈里森,說不定是很有魅力的?
    任期滿離開白宮三年後,1896年他就和這位迪米克小姐喜結良緣,如果以今天來說,不免被人譏笑為老牛吃嫩草。不過這位姑娘與他的前妻有著密切的親戚關係。
    第一任妻子卡羅琳1892年死於肺結核後,作為助手、侄女的迪米克小姐在哈里森爭取連任時,就爆出羅曼史新聞,由於當年已經高齡62歲,兩個成年兒子強烈反對,竟然拒不參加老爹在紐約婚禮,算是給了哈里森一個難堪。
    這個結果就是哈里森過世時,他留下的40萬美元遺產幾乎都給了迪米克與後來生下的4歲伊麗莎白,兩個兒子幾乎分不到什麼東西,算是老爹給兒子最後的懲罰吧?這位迪米克後來又多活了將近半個世紀,在冷戰爆發時才過世。

    創辦教育
    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Thoas Jefferson)一生最愛是科技,自稱可以從科學探索中獲得「至高的愉悅」,可命運之神硬是讓他人生軌跡轉彎,傑斐遜被捲進時代中進入政壇。 1809年他任滿離職後,終於可以完成心願,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最了不起成就是花了10年心血成功創辦弗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
    不僅親自設計教學大綱和科目課程外,更設計教學大樓,還包括那個仿造古希臘帕特農神廟的圓型建築。在今天的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是美國唯一一所沒有和宗教有瓜葛牽連的高等學府,完全符合傑斐遜作為《獨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的形象和精神。

    醫療世界
    第39任總統吉米·卡特在2005年說了這麼一句話:「不可否認的是,作為前總統的我比當總統的我更好。」說這句話時,離他被雷根擊敗離開白宮的日子,已經過去25年之久,他深知、失望自己總統任期內乏善可陳的政績,於是敗選後選擇投身外交和人道事業,更在1982年創辦卡特中心。
    就在全世界來往奔波,調停戰爭、衝突中,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這或許他自己都沒想到的。作為最令人記住的功績,或許是讓麥地那龍線蟲病,又名幾內亞線蟲病(GWD)幾近在世界上滅絶。要說哪位總統能在卸任後比在任期內更光彩奪目,恐怕除了卡特也沒有其他人選了。

    垂釣之樂
    在美國總統中喜歡釣魚的不只一人,要說最熱衷於此當屬第31任總統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在2005年出版的胡佛傳記,《胡佛,釣魚總統》(Hoover, the Fishing President),光從書名就能一窺究竟。
    總統在任時他就喜歡到河邊垂釣,享受幾個小時的片刻寧靜藉以放鬆心情、舒減壓力。在敗給弗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的1933年大選後,總統不當的他保留釣魚的喜好,伴隨他度過接下來離開白宮的政治與外交生涯。
    即使後來在政壇活躍很多年,也寫很多文章來分析評論國際事務、針砭國內時弊和問題。但他生前出版最後一本書卻跟政治絲毫不沾邊,去世前一年的1963年,《釣魚的樂趣》(Fishing for Fun)一書出版,書中盡顯畢生對釣魚的熱愛,其中有一句最廣為流傳名言: 「魚兒面前人人平等。」

    再度競選
    要是覺得捨不得離開白宮政治光圈怎麼辦?簡單,那就再選一次。1892年當選的格羅弗·克利夫蘭(Grover Cleveland),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非連任兩次當選總統的人,分別是第22任和第24任總統。
    1888年敗在哈里森手下後,並沒有削弱在民主黨內的擁戴與支持,過了四年重振旗鼓,獲得黨內提名後一舉取得大選成功,成功將哈里森擠出白宮,不過在第二十四任滿後,他選擇退隱江湖,今天他的名字最多是出現在世界各地酒吧中競猜選題中。
    作為美國最高權力代表的總統,卸任之後的生涯其實和一般人一樣,只不過因為目光焦點集中,才顯得他們的不同,其實也就是一般人不是嗎?

    歷史上的今天

    11/25日,大家會想起什麼呢?科學專長的朋友會想起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喜歡戰爭的朋友會想到世界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航空母艦在這天服役,但是這次謙信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在這天於東京市谷駐屯地的陸上自衛隊東部方面隊總監部(軍區指揮部)鼓動兵變失敗後,切腹自殺身亡的日本大文豪三島由紀夫。
    不過謙信可不想一開始談切腹這檔事情,本名本名平岡公威的他,其實最為人熟知的作品,就是1956年出版、以充滿悲劇性幻滅美學著稱的《金閣寺》,奧野健男當時曾這樣讚賞該小說:「這是三島文學的最高水平,三島美學的集大成,本年度文壇的最大豐收。」
    接下來我們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金閣寺小說與現實的分別吧!金閣寺作為足利三代將軍義滿鼎盛權力的代表,本名鹿苑寺因為寺中金碧煇煌外觀的金色樓閣,湖中倒映出的景色太過難忘,讓眾人稱為「金閣」,謙信也去看過一次,但是就如京都朋友說的:「沒看之前一生遺憾,看過之後遺憾終生。」據說當地人除了特殊的雪妝金閣外,幾乎很少特意來這裡。
    金閣寺小說的火燒事件,的確是有這麼一回事情,經過是:1950年7月2日,受精神疾病影響的見習僧人林承賢,竟然在舍利殿縱火,收到鹿苑寺起火的火警消息,京都市消防隊抵達時金閣已經燃起熊熊大火,火勢之大讓隊員無法靠近。在這起事件中並沒有人員傷亡,但是舍利殿被燒毀在日後被稱為金閣寺放火事件,消息傳出後造成全日本的震撼。
    其實很多人並不曉得,後來警方在寺院後面左大文字山發現已經切腹的縱火者林承賢,當時蹲坐在地上。經過一番搶救後他撿回一條性命。甦醒過過來後就要面對警方詢問動機,他聲稱自己是因為「世界太亂」以及「為了向社會報復」才縱火。不過一般日本人認為身體虛弱又有口吃的林承賢,加上母親對他期望很高,加上寺院是依靠遊客拜觀費運營,其實管理人員比起僧侶更有勢力。在這些複雜因素糾纏下,才讓林承賢最後選擇縱火燒毀金閣。
    最後他怎麼樣了呢?經過精神鑑定後,1950年12月28日,京都地方裁判所判處他7年坐牢加罰役。服刑期間他的病情加重,最終在1956年3月7日病逝。
    其實如果對比昭和時代留下的照片,可以明顯看出,當時的金閣由於金箔脫落的緣故,其實狀況也不是太好,和今天金碧輝煌的程度,其實是有著天淵之別,
    故事中林承賢在三島由紀夫筆下,變為一個有嚴重口吃、長相醜陋的小和尚溝口,由於一心嚮往極致的美,讓其內心扭曲與幻滅後,沉溺在自我幻想中,更把自己想像成歷史上暴君,擁有絕對權勢和鋼鐵般意志。
    小說中描寫溝口小時候聽父親對金閣描述,於是對它非常嚮往,父親死前還送他去修行,使得對金閣寺的愛與恨與日俱增。剃度前跟一位即將赴戰場的先輩聊天時,聽完出家志向後先輩若有所思地說:「啊,是這樣的呀。那麼,有一天我可能要麻煩你了。」
    小說中描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戰敗,這時溝口陷入深深不安與悲哀情緒中。溝口當時內心的獨白是這樣的:「這美麗的東西不久即成灰燼,那麼真實的金閣寺便與我幻想中金閣一模一樣。」最後他終於無法承受金閣的美,為了想擺脫美的觀念的羈絆,決定縱火焚燒金閣寺。書中描寫溝口焚燬金閣後逃離現場時,掏出口袋中預先準備的小刀和安眠藥,一把扔到谷底後,點燃一支香菸邊抽邊想:「還是活下去吧!」
    這本小說出版前還有個小故事,當時中村光夫告訴三島:「我認為不要寫第十章燒金閣寺的場面,好不好?」三島這樣回答:「但是,做愛到一半中斷,對身體是有害的啊!」可見他的思想觀念是這樣的。
    至於他的悲壯自殺呢?這就要從本身對日本傳統武士道精神和嚴厲的愛國主義深為著迷說起,戰敗後1965年以小說《憂國》為藍本,自編自演的同名電影,以我們後人來看似乎預示人生結局。該片中一位忠於天皇的日軍大尉在1936年政變失敗後切腹自殺。
    1968年,激進的三島組織自己私人武裝組織——「盾會」,對外聲稱要保存日本傳統武士道精神並保衛天皇。經過準備過後,1970年11月25日在他交付《豐饒之海》的最後一部《天人五衰》最終章原稿,更指示將過去發表的「異類主題短篇小說」集結成書《殉教》,他夥同4名盾會成員到東京市谷駐屯地的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今東部方面隊),以「獻寶刀給司令鑑賞」為藉口,順利進入總監益田兼利陸將辦公室,隨後將其綁架為人質。
    三島他更在總監部陽台向800多名自衛官發表演說,呼籲「放棄物質文明的墮落,找回古人純樸堅忍的美德與精神,成為真的武士」,內容大概是這樣:「各位好好聽一聽。靜一靜,請安靜,請聽我講。一個男人正在賭上生命和你們講話。好嗎?這個,現在,各位日本人,如果在這裡不站起來的話,自衛隊如果不在這裡站起來的話,憲法是不可能改變的。各位只會永遠的成為區區美國的軍隊而已啊……。我已經等了四年了,(等著)自衛隊站起來的日子……已經等了四年了,……我再等……最後的三十分鐘。各位是武士吧?如果是武士的話,為何要保護「將自己否定」的憲法呢?為何要為了「將各位否定」的憲法,向著「將各位否定」的憲法低頭呢?只要這(憲法)還在,各位是永遠無法得到救贖的啊!」
    但是這一番話,不僅沒有得來任何人響應,甚至還有人大聲嘲笑三島是瘋子。見到這個情況的三島,於是決定從陽台退入室內,按照日本傳統儀式切腹自殺。在額際繫上寫著「七生報國」頭巾後,再用白色的布將預備切腹的部位一圈圈緊緊地裹住,最後拿起短刀往自己的腹部刺下,割出一個很大的傷口,甚至腸子從傷口流出來。同來兩位盾會成員之一的森田必勝用名刀「關孫六」為他進行介錯,可是害怕導致手軟,甚至連砍三次都未能斬下頭顱,忍著痛楚的三島沉吼低呼著:「再砍!再砍!使力!」,終於第四次介錯改由學習過居合道的盾會成員古賀浩靖執行,一舉成功讓他脫離痛苦。
    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時,有不少作家趕到現場,不過只有川端康成獲准進入,可是卻沒見到屍體,這讓川端很受刺激,更對學生表示:「如果當初諾貝爾獎不是我得到而是由三島得到,就不會發生這種悲劇」。在三島自殺之後17個月,川端選擇打開煤氣開關自殺,沒有留下隻字遺書,這兩位大文豪相繼自殺極大衝擊日本文壇。
    他與當時日本幾位作家都有往來,比方說太宰治,三島年輕時曾前去拜訪。見到太宰治後馬上說:「我不喜歡太宰先生的作品。」太宰治是這樣回答的:「你雖然這麼說,但還是來了,說明你還是喜歡我的,對不對?」
    前面說到川端康成對於諾貝爾文學獎的態度,那三島自己呢?1968年公布得主是川端康成時,三島第一時間得知得主不是他,臉色鐵青一言不發駕著自家跑車上在高速公路奔馳數小時,可以想見未能得獎對他打擊極深。
    這一天是相信只有關心日本文學的朋友,才會記得這位大文豪的忌日,但是我們在這時候,拿起他的金閣寺來讀,是否也透露出他自己的生命光輝,要在最燦爛的時候謝幕呢?

    隨機主題:誰是首先發現冠狀病毒

    在今天新冠肺炎持續肆虐的時候,由英國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製藥公司合作研發的牛津疫苗,總有效率達到70%,研究人員更表示如果調試計量可以讓有效保護率達到90%。這款疫苗的主要開發者是莎拉·吉爾伯特教授(Prof Sarah Gilbert)這位傑出的女性,這就讓謙信想到,世界上第一個發現冠狀病毒的科學家,他是誰呢?
    其實是她,英國病毒學家、也是病毒成像專家瓊·阿爾梅達(June Almeida)。在今天恐怕只有這個領域的專家學子才會記得她,但是謙信認為不應該被忘記。
    本名瓊·達爾齊爾·哈特(June Dalziel Hart)的她,在1930年10月5日出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父親哈里·哈特是一名公交車司機。母親是簡·達爾齊爾。由於16歲的她沒錢上大學,選擇在格拉斯哥的醫院組織學部門從事初級研究工作,在這裡學會用顯微鏡檢查組織病變跡象。
    她剛到倫敦聖托馬斯醫院工作時,收到一種被稱為B814的病毒樣本,是由研究普通感冒的英國團隊提供,該團隊負責人是戴維·泰瑞爾(David Tyrrell)。
    一開始該研究團隊就發現B814和其他病毒有所不同,志願者感染B814後,儘管並沒有出現喉嚨痛症狀,但仍會感到異常不適。由於B814可以被脂肪溶劑中和,說明該病毒具有油脂塗層,這和普通感冒病毒並不具備有很大差異。可這些只是初步分析,由於缺乏病毒照片,科學家們對病毒研究工作遲遲無法推進。
    這時泰瑞爾從同事那裡得知阿爾梅達的專長,那就是用顯微鏡檢查組織的病變跡象。於是就向她寄送感染B814的樣本,也提供感染流感和皰疹病毒樣本用作對照,希望從她那裡得到病毒照片。不過即使送出樣本,泰瑞爾本人對檢測結果並不樂觀,不是不信任瓊,主要是當時學界普遍認為,電子顯微鏡只能在純化濃縮樣品中觀測病毒,可這次提供樣本並沒有經過純化和濃縮,能否觀察出來泰瑞爾其實也沒把握。
    可信心滿滿的阿爾梅達似乎沒有懷疑,在泰瑞爾《冷戰:抗擊普通感冒》中回憶道:「在當時,阿爾梅達宣稱運用她新改良的技術,能夠在我們的器官培養物中發現病毒顆粒。我心想,但試無妨!」可見新中存在很大的懷疑心態。
    之後泰瑞爾在書中繼續提到:「測試結果卻遠超我們預期。她不僅識別出所有已知病毒,拍攝照片還清晰地揭示這些病毒結構。更重要她在含B814樣本中看到病毒顆粒!」這個令人振奮的發現讓科學家能夠對這個病毒展開進一步的研究。
    至於該怎麼給這病毒定名呢?泰瑞爾在書中說:「稱之為類流感病毒聽起來缺乏顯示度。在照片中B814周圍環繞著類似日冕的暈圈,得名 『冠狀病毒』」。但根據阿爾梅達未發表的研究和其他人的工作,她意識到B814與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有關,這種病毒也會產生嚴重感染雞。不過直到2002年的 SARS 和現在的 Covid-19 出現前,相關學界還是普遍認為冠狀病毒對人類不構成重大威脅。
    比方說哈佛醫學院的兒科學教授肯尼斯·麥金托什(Kenneth McIntosh)表示:「這並不是什麼大發現。」由於他是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員,在阿爾梅達鑒定出冠狀病毒期間,也發現一種冠狀病毒,直觀認為:「這只會引起普通感冒,沒什麼大不了的。」這該說人類太過自信才會有這個下場嗎?
    之後在結束格拉斯哥實驗室工作後,又在倫敦聖巴塞洛繆醫院從事類似工作。1954年,瓊嫁給藝術家恩里克·阿爾梅達後二人移居加拿大,不過還是以離婚收場。
    不過移居加拿大以事後諸葛來看,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在20世紀50年代末,沒有大學學位的阿爾梅達在加拿大獲得比倫敦更多的機會。比方說在多倫多新成立的安大略癌症研究所,她擔任電子顯微鏡技術員。該研究所是瑪格麗特公主癌症中心的前身。在那裡她掌握負染色(negative staining)技術,這正是日後用來檢測冠狀病毒的方法。
    她的工作獲得了回報,有機會成為第一個親眼目睹人類從未見到過的東西。1963年發表了一篇關於病毒對稱結構的文章,還附上一首對電子顯微鏡的頌歌。
    「病毒病毒閃閃發光,磷鎢夜晚被你照亮,何處尋覓不朽手眼,從此獲得五重對稱。」
    之後許多教科書章節和病毒學文章,都採用阿爾梅達拍攝病毒照片,還取得一系列成就:拍攝風疹病毒的第一張照片,確定引起乙型肝炎病毒結構等。更完善免疫電子顯微鏡技術,可以使用抗體來聚集病毒,讓識別起來更為容易。
    她退休之後又被聖托馬斯醫院聘請為顧問,充分運用自己專業知識和負染技術,製作世上第一批高質量的艾滋病毒電子顯微鏡照片,這功勞可真的在科學界立下標竿,而她只是沒有大學學歷的研究員。
    2007年12月1日,她在英格蘭貝克希爾以77歲高齡逝世。
    謙信心想,我們今天有這麼便利的生活、醫療,完全是靠許多根本不會在史書上大書特書的人,由於他們的貢獻,才有了今日現代社會,否則大家還是被許多傳染病給威脅,就像謙信在Podcast 節目中曾經說過的天花終結者愛德華金納(Edward Jenner),他也只是個鄉村醫師,但是他的貢獻卻超過世界上任何一位政治人物的成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