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1853年林恭事件:被遺忘的「天地會」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編著:毛帝勝、徐崇哲
改自:《被遺忘的天德元年:一八五三年林恭李石抗清事件》
俗話說 「三年反,兩年叛」,是反映清代官方對臺灣人反抗運動的直接印象。有關清代臺灣民變,人們往往會聯想到清康熙60年(1721)的朱一貴事件、清乾隆51至53年(1786-1788)的林爽文事件及清同治元年(1862)的戴潮春事件。然而,臺灣曾有一段時間的年號為「天德」,即較不為近人重視的抗清運動──清咸豐3年(1853)的李石事件,又作「林恭事件」或「林弓、李石之變」。[1] 有關這場民變的細部內容,可以看看我們之前做的影片地方傳說竟然是真的?屏東鄉野傳說 & 武裝抗清事件【公眾歷史系列#2】。這次我們要講的是,在林恭事件背後有個隱密的反抗組織在支持,只要看過金庸小說,鐵定聽過這個組織的名稱,那就是「天地會」。
(天地會名牌)
[1] 郭廷以,〈歷史的臺灣──歷史的臺灣與中國(十二)〉,收入自由中國社,《自由中國》3:12(臺北,1950),頁24。

什麼是天地會?

事實上,天地會並非一個縝密一統的全國性秘密組織,反而是有一個最初組織原型,之後再由其他幫會、兄弟會或其他結拜組織進而學習效仿而形成的抗清結社系統,而在該系統下的名目諸多,有天地會、添弟會、小刀會、父母會等等。[1] 儘管組織間並無一定的傳承關係,但這些天地會系統之間仍會有交流活動,像是清咸豐年間上海小刀會、閩南小刀會與臺灣天地會組織之間便有密切地連絡。[2]
關於天地會的成立被警,至今沒有統一說詞。其中又以「明鄭創立說」(或稱鄭成功創立說)、「香花僧創會說」(或稱萬五道宗和尚創立說)、「火燒少林寺」(或稱南少林五祖創會說)、「闖王殘部創立說」以及「提喜和尚創立說」(或稱洪二和尚創立說)等諸多說法,且彼此間還有年代、地點與創會細節的矛盾。[3] 在史料上有說明清楚的只有「提喜和尚創立說」。
主要是從清乾隆時期的宮中檔案表示,天地會可能起源於清乾隆年間的福建省的洪二和尚(或稱提喜),而創立初期的活動據點為福建省漳浦、平和縣一帶,這是目前天地會起源較有歷史依據的說法,也為現代清史研究者所支持。[4] 那麼,這個由洪二和尚創立的「天地會」,是怎麼傳入臺灣的呢?

[1] 莊吉發,《清代秘密會黨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頁47、57-67、128-141。

[2] 連橫,《臺灣通史》,頁872。邵雍,《近代會黨與民間信仰研究》,頁12-15。

[3] 連橫,《臺灣通史》,頁819-820。莊吉發,《清代秘密會黨史研究》,頁15-33。徐珂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稗類鈔選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頁71-72。秦寶琦,〈天地會起源新論〉,歷史檔案雜誌社《歷史檔案》2007卷3期(2007),頁37-39。石萬壽,〈王爺信仰與延平王君臣關係之探討〉,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文獻》60:1(2009),頁225-226。王進發,〈金臺山勤習堂傳習錄〉,王進發、劉康毅、王明中編著,《最後的‧漢流》(臺北:逸文武術文化有限公司,2009),頁19-20。

[4] 秦寶琦認為天地會的創始人為提喜,但也不排斥在提喜創會之前有受到鄭成功招安後的「萬姓集團」的結拜風氣影響。在其論文〈天地會起源新論〉中也將被閩南人稱為「老萬賊」的「萬姓集團」與提喜成立之天地會做明確的分別。莊吉發在著作《清代秘密會黨史研究》表明,清乾隆26年(1761)由洪二和尚提喜創立天地會之說是可以採信的,同樣,莊吉發也認為不該將異姓結拜組織與天地會畫上等號。另詳閱:秦寶琦,〈天地會起源新論〉,頁38。

天地會何時傳入臺灣的呢?

根據近代洪門組織的傳說,相信天地會是由鄭成功與軍師陳永華在臺灣成立。但這個說法只流傳在口傳與近代洪門紀錄,歷史依據並不高。那麼在歷史上是怎麼講述天地會與臺灣的關係呢?
根據史書《海濱大事記》記載,在清乾隆48年(1783)漳州人嚴煙在臺經商時,順便招募臺灣人發展天地會勢力,過程中結識了林爽文、劉升、王勳(王芬)、莊大田等人,並邀請他們入會,形成天地會在臺灣的最初組織。接著就像課本所說的,清乾隆51至53年(1786-1788),林爽文為以「順天」為旗號發動天地會大起義,史稱林爽文事件。這場抗清運動也引來乾隆皇帝對這個組織的注意,並派遣福康安、海蘭察等將領到臺灣「平亂」。
然而,在林爽文事件之後,天地會並未被清軍剿滅,反而走向「地下化」,他們以許多不同名號在臺灣各地零星的「揭竿起義」,像是清乾隆60年(1796)的陳周全抗清事件,以及這次所講到的林恭事件。照理說,天地會給我們最熟悉的印象是「反清復明」的口號,或是林爽文的「順天」年號,那麼為什麼林恭等人是打出「天德」呢?

「天德」年號的秘密

其實「天德」這個詞彙,是清代中後期天地會組織共同符號,甚至延伸為「虛擬共主」(精神崇拜對象,以分布全國且團結散亂的組織)。[1] 當時天地會成員除有使用「天德」年號外,還有「天德王」、「天德皇帝」等虛擬共主作為凝聚組織的精神指標。[2]
因此在1850年代的天地會運動裡,中國東南地區的天地會首領會使用「漢大明天德殿前統兵大元帥」、「大昌天德殿前元帥」、「大昌國去清復明天德王大元帥」等類似名目,甚至直接使用「天德王」尊號來凝聚抗清者。[3] 尤其在太平天國起義抗清後,中國各地的天地會組織開始強調「天德王」[4] 或「天德皇帝」與太平天王洪秀全(1814-1864)之間的密切關係,把洪秀全塑造成替「天德皇帝」反清復明的救世主。[5] 這也讓部分天地會成員把洪秀全當作領導核心,他們也舉起「天德」年號進行與清帝國抗爭到底。當時在臺灣見證天地會抗清的文士唐壎(1800-1873)在〈鄭邑侯克復鳳山縣碑記〉寫道:
粵西賊洪秀全作亂,假勝國後裔,稱天德王,欲傾煽海內,我閩漳、廈之小刀會應之。臺人素浮動,自隸版圖,豎旗叛者屢矣。
這紀錄其實也反映出,林恭事件不僅僅是侷限在臺灣島內的單一抗清事件,而是以太平天國為核心之中國各省天地會的聯合抗清運動。是一個橫跨海峽,差點使清帝國垮臺的重大歷史事件。已故中研院院士郭廷以先生曾在《自由中國》撰文中對林恭事件評價:
鯨吞豕突,水路南北千數百里,兵燹經年,全臺震動,其安危之機,間不容變,較林爽文、莊大田之案,不相下也。[6]
也就是說,林恭事件的影響力,並不比被乾隆皇帝列為「十全武功」的林爽文事件來得小啊。換句話說,當時的中國東南沿海與臺灣都已成了天地會的根據地,這影響力難道不小嗎?

[1] 李子峯編,《海底》,頁17、19,收入濮文起編,《中國會黨史料集》,第3冊,頁2195、2197。

[2] 邵雍,《近代會黨與民間信仰研究》,頁4、16、31。魏建猷,《中國會黨史論著匯要》,頁34。

[3] 陳慶傭,〈條陳閩省賊匪情形疏〉,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經世文編選錄》,頁81、84。徐宗幹,《斯未信齋雜錄》,頁89。謝宗佑,〈民變豪強與官府十九世紀臺灣林萬掌家族的發展〉,頁45。

[4] 此不包括被天王洪秀全分封的「天德王」洪大全(本名焦亮,湖南人)。

[5] 邵雍,《近代會黨與民間信仰研究》,頁16。

[6] 郭廷以,〈歷史的臺灣──歷史的臺灣與中國(十二)〉,收入自由中國社,《自由中國》3:12(臺北,1950),頁24。

結語

「天地會」這三個字,常常讓深受金庸小說或影視創作影響的我們直接聯想到「陳近南」、「韋小寶」或「反清復明」。不知道各位看了這次的影片是不是對「天地會」與「1853年的林恭事件」更有興趣了呢?有興趣的話可以去購買由成功大學學生徐崇哲與毛帝勝寫作的《被遺忘的天德元年:1853林恭李石抗清事件》。
同樣的,在這裡也有三個問題要跟大家討論:
1. 天地會的成立目的真的是為了復辟大明朝嗎?
2. 抗清民變,或是反政府運動,就只是單純的「官逼民反」嗎?還是其實有更為深層的「政治目的」呢?
3. 假如天地會成功反清了,下一步是什麼呢?或是說,當革命成功後,革命者所要面對的是什麼呢?

歡迎大家在底下留言,或是造訪我們的頻道「我的學習筆記」,看看我們將學術公眾化的結果,更希望您能加入我們的會員,每個月用一個便當的錢,協助我們持續讓每位教授及學者們的學術成果公眾化。

[1] 不詳,《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頁104。毛帝勝,〈望族、進士、抗清者-試探清代新園港仔墘五房內林家的發展與傳奇〉,《屏東文獻》,第22期(2018),頁40。徐崇哲,〈林恭事件研究-以義首林萬掌家族與民變首領林恭進行初步考探〉,屏東縣政府,《屏東文獻》22期(2018),頁17。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0會員
138內容數
給所有人的臺灣史,我們致力於學術公眾化,將教授及學者們辛苦努力的研究成果,轉譯成為你我都能了解的知識.只要每個月一個便當的錢,就可以讓我們持續分享對公眾有益的學術知識,期待您跟我們一起攜手共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發生於20世紀上半葉的臺灣日治時期,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政治運動;該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至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但林呈祿
Thumbnail
近日,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辭世,享耆壽九十八歲。鮮為人知的是,他的母親与兄嫂,曾於臺灣白色恐怖时期遭汙指為「匪谍嫌疑」。
三位人物的故事深刻展現臺灣在戒嚴時期的政治與社會發展,他們的抗爭記錄了一段歷史,需要被表達與傳遞,保存在人們的頭腦中
Thumbnail
現正展出於鹿港十宜樓的掌中戲傳統木作戲台,是由人間國寶李秉圭老師帶領藝生完成的傳習作品。「鹿溪文史工作室」安排了一系列現場使用此戲台演出的傳統掌中戲活動。 我在上週六觀賞了由「彰藝園掌中劇團」出演的《鄭和下西洋》之〈撒髮國〉戲齣,驚嘆裡面有眾多與道門修練相關的符碼,正好來一篇久違的觀後心得。
臺灣保甲制度 臺灣在清治時期便有隨其他省份實施保甲制度。 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警察機構用來控制臺灣社會的制度也稱作保甲制度。起源於1899年5月8日拂曉,以陳秋菊為首的700名抗日人士,襲擊台北城、大稻埕。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召商人辜顯榮來商量鎮壓抗日與匪徒勢力之策。辜顯榮貢獻的「治匪」策,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Thumbnail
2014年春天上週五(17日)立法院院會審議國民黨和民眾黨團擬具的國會改革法案,期間朝野爆發數次激烈肢體衝突,數位立法委員亦在期間負傷,並有積極民眾即刻發出集結號召,聚集於立法院外高呼「停止表決、實質審查」的訴求⋯⋯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臺灣爆發「二二八事件」。孫立人認為,二戰結束,國軍接收臺灣,臺灣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發生於20世紀上半葉的臺灣日治時期,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政治運動;該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至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但林呈祿
Thumbnail
近日,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辭世,享耆壽九十八歲。鮮為人知的是,他的母親与兄嫂,曾於臺灣白色恐怖时期遭汙指為「匪谍嫌疑」。
三位人物的故事深刻展現臺灣在戒嚴時期的政治與社會發展,他們的抗爭記錄了一段歷史,需要被表達與傳遞,保存在人們的頭腦中
Thumbnail
現正展出於鹿港十宜樓的掌中戲傳統木作戲台,是由人間國寶李秉圭老師帶領藝生完成的傳習作品。「鹿溪文史工作室」安排了一系列現場使用此戲台演出的傳統掌中戲活動。 我在上週六觀賞了由「彰藝園掌中劇團」出演的《鄭和下西洋》之〈撒髮國〉戲齣,驚嘆裡面有眾多與道門修練相關的符碼,正好來一篇久違的觀後心得。
臺灣保甲制度 臺灣在清治時期便有隨其他省份實施保甲制度。 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警察機構用來控制臺灣社會的制度也稱作保甲制度。起源於1899年5月8日拂曉,以陳秋菊為首的700名抗日人士,襲擊台北城、大稻埕。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召商人辜顯榮來商量鎮壓抗日與匪徒勢力之策。辜顯榮貢獻的「治匪」策,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Thumbnail
2014年春天上週五(17日)立法院院會審議國民黨和民眾黨團擬具的國會改革法案,期間朝野爆發數次激烈肢體衝突,數位立法委員亦在期間負傷,並有積極民眾即刻發出集結號召,聚集於立法院外高呼「停止表決、實質審查」的訴求⋯⋯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臺灣爆發「二二八事件」。孫立人認為,二戰結束,國軍接收臺灣,臺灣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