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1853年林恭事件:被遺忘的「天地會」

2020/12/14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編著:毛帝勝、徐崇哲
改自:《被遺忘的天德元年:一八五三年林恭李石抗清事件》
俗話說 「三年反,兩年叛」,是反映清代官方對臺灣人反抗運動的直接印象。有關清代臺灣民變,人們往往會聯想到清康熙60年(1721)的朱一貴事件、清乾隆51至53年(1786-1788)的林爽文事件及清同治元年(1862)的戴潮春事件。然而,臺灣曾有一段時間的年號為「天德」,即較不為近人重視的抗清運動──清咸豐3年(1853)的李石事件,又作「林恭事件」或「林弓、李石之變」。[1] 有關這場民變的細部內容,可以看看我們之前做的影片地方傳說竟然是真的?屏東鄉野傳說 & 武裝抗清事件【公眾歷史系列#2】。這次我們要講的是,在林恭事件背後有個隱密的反抗組織在支持,只要看過金庸小說,鐵定聽過這個組織的名稱,那就是「天地會」。
(天地會名牌)
[1] 郭廷以,〈歷史的臺灣──歷史的臺灣與中國(十二)〉,收入自由中國社,《自由中國》3:12(臺北,1950),頁24。

什麼是天地會?

事實上,天地會並非一個縝密一統的全國性秘密組織,反而是有一個最初組織原型,之後再由其他幫會、兄弟會或其他結拜組織進而學習效仿而形成的抗清結社系統,而在該系統下的名目諸多,有天地會、添弟會、小刀會、父母會等等。[1] 儘管組織間並無一定的傳承關係,但這些天地會系統之間仍會有交流活動,像是清咸豐年間上海小刀會、閩南小刀會與臺灣天地會組織之間便有密切地連絡。[2]
關於天地會的成立被警,至今沒有統一說詞。其中又以「明鄭創立說」(或稱鄭成功創立說)、「香花僧創會說」(或稱萬五道宗和尚創立說)、「火燒少林寺」(或稱南少林五祖創會說)、「闖王殘部創立說」以及「提喜和尚創立說」(或稱洪二和尚創立說)等諸多說法,且彼此間還有年代、地點與創會細節的矛盾。[3] 在史料上有說明清楚的只有「提喜和尚創立說」。
主要是從清乾隆時期的宮中檔案表示,天地會可能起源於清乾隆年間的福建省的洪二和尚(或稱提喜),而創立初期的活動據點為福建省漳浦、平和縣一帶,這是目前天地會起源較有歷史依據的說法,也為現代清史研究者所支持。[4] 那麼,這個由洪二和尚創立的「天地會」,是怎麼傳入臺灣的呢?

[1] 莊吉發,《清代秘密會黨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頁47、57-67、128-141。

[2] 連橫,《臺灣通史》,頁872。邵雍,《近代會黨與民間信仰研究》,頁12-15。

[3] 連橫,《臺灣通史》,頁819-820。莊吉發,《清代秘密會黨史研究》,頁15-33。徐珂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稗類鈔選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頁71-72。秦寶琦,〈天地會起源新論〉,歷史檔案雜誌社《歷史檔案》2007卷3期(2007),頁37-39。石萬壽,〈王爺信仰與延平王君臣關係之探討〉,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文獻》60:1(2009),頁225-226。王進發,〈金臺山勤習堂傳習錄〉,王進發、劉康毅、王明中編著,《最後的‧漢流》(臺北:逸文武術文化有限公司,2009),頁19-20。

[4] 秦寶琦認為天地會的創始人為提喜,但也不排斥在提喜創會之前有受到鄭成功招安後的「萬姓集團」的結拜風氣影響。在其論文〈天地會起源新論〉中也將被閩南人稱為「老萬賊」的「萬姓集團」與提喜成立之天地會做明確的分別。莊吉發在著作《清代秘密會黨史研究》表明,清乾隆26年(1761)由洪二和尚提喜創立天地會之說是可以採信的,同樣,莊吉發也認為不該將異姓結拜組織與天地會畫上等號。另詳閱:秦寶琦,〈天地會起源新論〉,頁38。

天地會何時傳入臺灣的呢?

根據近代洪門組織的傳說,相信天地會是由鄭成功與軍師陳永華在臺灣成立。但這個說法只流傳在口傳與近代洪門紀錄,歷史依據並不高。那麼在歷史上是怎麼講述天地會與臺灣的關係呢?
根據史書《海濱大事記》記載,在清乾隆48年(1783)漳州人嚴煙在臺經商時,順便招募臺灣人發展天地會勢力,過程中結識了林爽文、劉升、王勳(王芬)、莊大田等人,並邀請他們入會,形成天地會在臺灣的最初組織。接著就像課本所說的,清乾隆51至53年(1786-1788),林爽文為以「順天」為旗號發動天地會大起義,史稱林爽文事件。這場抗清運動也引來乾隆皇帝對這個組織的注意,並派遣福康安、海蘭察等將領到臺灣「平亂」。
然而,在林爽文事件之後,天地會並未被清軍剿滅,反而走向「地下化」,他們以許多不同名號在臺灣各地零星的「揭竿起義」,像是清乾隆60年(1796)的陳周全抗清事件,以及這次所講到的林恭事件。照理說,天地會給我們最熟悉的印象是「反清復明」的口號,或是林爽文的「順天」年號,那麼為什麼林恭等人是打出「天德」呢?

「天德」年號的秘密

其實「天德」這個詞彙,是清代中後期天地會組織共同符號,甚至延伸為「虛擬共主」(精神崇拜對象,以分布全國且團結散亂的組織)。[1] 當時天地會成員除有使用「天德」年號外,還有「天德王」、「天德皇帝」等虛擬共主作為凝聚組織的精神指標。[2]
因此在1850年代的天地會運動裡,中國東南地區的天地會首領會使用「漢大明天德殿前統兵大元帥」、「大昌天德殿前元帥」、「大昌國去清復明天德王大元帥」等類似名目,甚至直接使用「天德王」尊號來凝聚抗清者。[3] 尤其在太平天國起義抗清後,中國各地的天地會組織開始強調「天德王」[4] 或「天德皇帝」與太平天王洪秀全(1814-1864)之間的密切關係,把洪秀全塑造成替「天德皇帝」反清復明的救世主。[5] 這也讓部分天地會成員把洪秀全當作領導核心,他們也舉起「天德」年號進行與清帝國抗爭到底。當時在臺灣見證天地會抗清的文士唐壎(1800-1873)在〈鄭邑侯克復鳳山縣碑記〉寫道:
粵西賊洪秀全作亂,假勝國後裔,稱天德王,欲傾煽海內,我閩漳、廈之小刀會應之。臺人素浮動,自隸版圖,豎旗叛者屢矣。
這紀錄其實也反映出,林恭事件不僅僅是侷限在臺灣島內的單一抗清事件,而是以太平天國為核心之中國各省天地會的聯合抗清運動。是一個橫跨海峽,差點使清帝國垮臺的重大歷史事件。已故中研院院士郭廷以先生曾在《自由中國》撰文中對林恭事件評價:
鯨吞豕突,水路南北千數百里,兵燹經年,全臺震動,其安危之機,間不容變,較林爽文、莊大田之案,不相下也。[6]
也就是說,林恭事件的影響力,並不比被乾隆皇帝列為「十全武功」的林爽文事件來得小啊。換句話說,當時的中國東南沿海與臺灣都已成了天地會的根據地,這影響力難道不小嗎?

[1] 李子峯編,《海底》,頁17、19,收入濮文起編,《中國會黨史料集》,第3冊,頁2195、2197。

[2] 邵雍,《近代會黨與民間信仰研究》,頁4、16、31。魏建猷,《中國會黨史論著匯要》,頁34。

[3] 陳慶傭,〈條陳閩省賊匪情形疏〉,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經世文編選錄》,頁81、84。徐宗幹,《斯未信齋雜錄》,頁89。謝宗佑,〈民變豪強與官府十九世紀臺灣林萬掌家族的發展〉,頁45。

[4] 此不包括被天王洪秀全分封的「天德王」洪大全(本名焦亮,湖南人)。

[5] 邵雍,《近代會黨與民間信仰研究》,頁16。

[6] 郭廷以,〈歷史的臺灣──歷史的臺灣與中國(十二)〉,收入自由中國社,《自由中國》3:12(臺北,1950),頁24。

結語

「天地會」這三個字,常常讓深受金庸小說或影視創作影響的我們直接聯想到「陳近南」、「韋小寶」或「反清復明」。不知道各位看了這次的影片是不是對「天地會」與「1853年的林恭事件」更有興趣了呢?有興趣的話可以去購買由成功大學學生徐崇哲與毛帝勝寫作的《被遺忘的天德元年:1853林恭李石抗清事件》。
同樣的,在這裡也有三個問題要跟大家討論:
1. 天地會的成立目的真的是為了復辟大明朝嗎?
2. 抗清民變,或是反政府運動,就只是單純的「官逼民反」嗎?還是其實有更為深層的「政治目的」呢?
3. 假如天地會成功反清了,下一步是什麼呢?或是說,當革命成功後,革命者所要面對的是什麼呢?

歡迎大家在底下留言,或是造訪我們的頻道「我的學習筆記」,看看我們將學術公眾化的結果,更希望您能加入我們的會員,每個月用一個便當的錢,協助我們持續讓每位教授及學者們的學術成果公眾化。

[1] 不詳,《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頁104。毛帝勝,〈望族、進士、抗清者-試探清代新園港仔墘五房內林家的發展與傳奇〉,《屏東文獻》,第22期(2018),頁40。徐崇哲,〈林恭事件研究-以義首林萬掌家族與民變首領林恭進行初步考探〉,屏東縣政府,《屏東文獻》22期(2018),頁17。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6會員
107內容數
給所有人的臺灣史,我們致力於學術公眾化,將教授及學者們辛苦努力的研究成果,轉譯成為你我都能了解的知識.只要每個月一個便當的錢,就可以讓我們持續分享對公眾有益的學術知識,期待您跟我們一起攜手共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