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要點為各位朋友Preview如下,原文有更多說明,有興趣的朋友可再自行閱讀,如有其他觀點分享交流,也非常歡迎。
1.「影片」:具備吸引觀眾注意力的本質,讓觀眾不需要閱讀冗長的「文字牆」
【主編小劇場】Errr... 本文似乎就是面巨大的文字牆啊⋯ SORRY LO~
2.「社群媒體」:提供粉絲和你的品牌故事互動,你選擇什麼樣的社群平台與互動風格,就反映了你的品牌特質。
【主編小劇場】選擇夜市叫賣風,還是精品專櫃風,要當女王還是當女工,行為決定你是誰
3.「KOL」:網紅與社群意見領袖,可以是你品牌故事的延伸,可創造更多品牌故事的發聲點,但需要依據品牌本質,找到質感、風格、價值觀相似的人選,就像演員試鏡,合適的人選才能將你的品牌故事帶入生活日常。
【主編小劇場】別只看流量,阿哩不達,五花八門的演員全都塞進你導演的同部電影裡⋯那結果只能很慘烈⋯
4.「部落格」:邀請員工、客戶、合作夥伴等真實利害關係人ㄧ同產出內容,這能讓他們成為你品牌故事的ㄧ份子。
【主編小劇場】自己說這樣沒人信,別人ㄧ樣講這樣就很多人會信⋯ 人生真的太難⋯
6.「意見領袖文章投稿」 :同樣透過產出產業相關的觀點文章,投稿到相關的產業網站,除了可呈現你的品牌在特定領域的專家感,也有機會觸及新的讀者群。
【主編小劇場】這點跟上ㄧ點其實內涵很ㄧ樣ㄟ⋯只有用的路徑不太同,感覺作者好像是為了湊滿7招,才硬分這招出來⋯
7.「爭取為提及品牌的外部內容建立連結路徑」:篩選出社交媒體上許多提及到品牌,符合品牌故事,但並未連結到線上品牌資產的內容,試著連繫作者加入合適的品牌故事資訊連結,藉此讓這些外部內容觸及到的讀者,有機會加深對品牌故事的了解程度。
【主編小劇場】這個操作思路蠻有新意,但在台灣應該會釘子碰不完或預算不夠花⋯要用請務必保重身心靈喔
本篇文章雖看似是相關服務業者在Forbes的業配文章,但部分思路觀點與操作模式,仍頗值得台灣PR人員在數位時代下,拓展暨有專業面向與服務能力的思路參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