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商周FB粉絲團參戰2024總統大選成為熱門話題,詳情背景各位可參考以下新聞連結瞭解,本篇文章比較有興趣的,是如果我們的客戶或品牌碰到這局,可以怎麼解才好?
自由時報:「商周」發文反思總統選舉政見網一看「侯友宜⋯⋯」笑翻
先說結論,侯辦採取膝反射式的「非常憤怒、質疑小編是否有不良動機並要求商周道歉,甚至藍營立委揚言退訂」等攻擊式議題對應策略,我們認為並不是對應這局的有效策略。
若從PR視角解析,思考這事件的背景、各方表態、牽涉議題角度,對侯辦來說,這個商周粉絲團小編為了凸顯週刊報導主題能夠吸引更多讀者,而發起揶揄侯友宜的話題貼文,這個事件反而有機會成為一個絕佳議題,進一步化危機為轉機,將新聞媒體、網路社群都興趣盎然的話題,轉向延伸成為能夠反擊對手痛腳的輿情攻擊發起點。
商周小編的這則貼文會受到熱烈迴響,除了聰明的運用政治人物的既有形象來設計話題,也完全符合輕鬆、幽默、揶揄,能讓觀眾會心一笑的題材特性,這是過往許多成功案例都已經證明,在社群上創造病毒傳散最好的內容風格,因為即使是不同立場的觀眾,都很容易會因為幽默詼諧的外包裝,而放下重重戒備讓訊息入心甚至幫忙分享,所以從商周想要提高調查報導的知名度與話題目標,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貼文操作。
不過在面對詼諧外衣包裝的揶揄攻勢所塑造的環境氛圍中,被揶揄者若是氣急敗壞的反擊,往往容易因為對方「繼續詼諧」的手法而沒法有效施力,如商周粉絲團小編的回應文,一句”我沒有被Fired”,就太極拳般把侯辦張牙舞爪要求道歉的攻擊力道抵銷,讓大眾停留在「侯辦氣急待壞但也拿商周沒辦法」的印象中。
如果重來一次,侯辦回應商周粉絲團貼文的策略,應該可以試試
「提出具體可行要求 + 幽默對應 + 轉題」可能可有不同的結果。
「提出具體可行要求」的思路,主要在於台灣的媒體價值觀是不會願意輕易道歉,以免損傷自己的公信力,所以提出的「要求」,必須是合情、合理具有道德高度,讓媒體礙於面子問題而不得不做的。
例如本案中對應小編原始圖片的配文「我們努力了」,以及之後接受侯辦提供的其他媒體報導相關內容舉動,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新聞道德制高切入點。
侯辦在說明完商周粉絲團接受侯辦的說明與澄清後,可以大度的表示謝謝商周與小編在留言處,補充說明了過去其實許多其他媒體都公開報導過、網路上可以搜尋到的公開內容,不過這也說明商周和小編的努力好像還不大夠,所以竟然漏了這些公開內容,製作出這篇誤會侯友宜沒有相關政見的貼文內容,據此具體要求商周粉絲團將原始的錯誤揶揄圖片,改為商周後來接受也已補充在留言區的相關言論圖片。
這個要求的力道基礎,是一般新聞倫理中,如果報導內容或傳播資料有錯誤時,更正錯誤內容,是對報導對象最基本尊重與責任,既然商周粉絲團已經接受了的確在公開資料上可以搜尋到相關內容,商周作為一個具公信力的新聞媒體,即使是粉絲團貼文,但涉及報導不實的質疑,那就迴避不了必須更正的道德要求。
如果更正了,其實也就沒有道不道歉的問題,如果硬挺不更正,那這事件對商周的新聞道德與公正定位就會是一個抹不去的印記,所以應具體要求的,並不是公開道歉,而是依據新聞倫理,商周有責任更正、更換錯誤圖片。這才應該是施力點。
「幽默以對」的部分,可有許多創意發想的空間,並沒有最好的方案,但從創造話題的角度,這次事件可以緊抓「我們努力了」這句表態的爭議,設計反揶揄的視覺場景。
記者會在說明完更正要求後,侯辦可正式宣佈未來「所有記者會」都會無條件替商周記者保留一個搖滾區座位,希望商周以後能再更努力一點,每場侯辦的記者會都要派記者或小編出席,就算沒人來,這個第一排正中間的位子,侯辦還是都會留給商周記者 (丟出這個點時,最好搭配一張有點誇張造型的椅子,上面還要放一個商業週刊的媒體名牌,以後每場記者會這張椅子和名牌都要一直放在那,加強視覺效果)
至於「轉題」的方式,若深究這個事件背後牽涉的議題層面,至少有兩個題目有機會可轉,把攻擊標的從商周轉向競選對手的痛腳:
1.招喚民眾心中被網路霸淩,甚至再繼續延伸至對網軍治國的不滿
雖然這是一篇媒體粉絲團的貼文並非側翼貼文,性質不盡相同(這點需要特別強調),但若侯辦的記者會說明內容,能夠從侯在面對這事件時心情,因為自己是老實做事的人,並不擅長在嘴上巧言令色,所以能夠深刻體會當許多民眾面對各式各樣的網路嘲諷、抹黑、霸淩時無助和鬱悶的情緒,並且,若能夠給出一些導正此網路亂象的具體承諾,例如:未來如果重返執政,絕對嚴格禁止所有政府機關以各種名義使用網軍與霸淩式的傳播風格,由政府來帶頭導正現今執政黨為社會詬病的網軍側翼風氣,應可比單純疾言令色表達「非常憤怒」,來得更有民眾情緒渲染力並凸顯對手痛腳。
2.順應商周調查報導主題「被掠奪的島嶼」角度,挑出執政黨再生能源政策近期造成許多亂象問題,再次提醒民眾
近期綠能的各層面發展問題討論,就不在此贅述,但侯辦其實可以從肯定商周這個調查報導的角度,延伸凸顯出現今的爭議能源政策,不僅會造成高科技產業受限電力穩定性的發展瓶頸,也會對於土地環境造成嚴重傷害…. (其他內容可從過往論述繼續延伸)
每個輿情事件,都有它重開新局的潛力與價值,就看怎麼對應才能開啟新的話題生命
這思路其實也就是一句老話「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場選舉其實還是有許多可以學習輿情管理策略的有趣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