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 包为民
包为民
“天问一号”三步并一步 今年5至6月将择机着陆 3月4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表示,今年我国宇航发射将有望突破40次,我国空间站将进入建造阶段,天问一号也将完成对火星的后续探测任务。 就在当天,国家航天局发布3幅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包括2幅黑白图像和1幅彩色图像。
包为民现场与媒体记者分享“天问一号”的实时动态。
“现在我可以非常高兴地告诉大家,此时我们的“天问一号”正以每秒4.8公里的速度在火星轨道上进行环绕探测,各项指标正常,仪器设备工作正常。”包为民说,当天发布的照片是中国首次拍摄近景火面图像,这里头蕴含着大量的科学信息,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研究和挖掘。
包为民介绍,在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历史上,火星总是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期待与遐想。截至目前,全球共开展47次对火星的探测,其中有2/3的探索任务以失败而告终,这足以说明探火之路险象环生。“天问一号”起点高、效率高、挑战大、创新强,一步就实现对火星的“绕、落、巡”探测,三步并作一步走,这将再创人类深空探测的先河。
包为民还介绍了“天问一号”的后续探测任务,包括对预选的着陆区乌托邦平原的地形、地貌进行详查等。经过综合风险的分析,我们将于今年的5月到6月,择机着陆火星,开展后续的巡视探测。
去年恰逢火星探测的窗口期,世界火星探测精彩纷呈,美国、中国、阿联酋三国的火星探测大戏相继上演。
“我们真诚地希望以开放、共赢的姿态与世界同行,携手并进,共同为探索宇宙的奥秘奋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包为民说。
在艰苦卓绝的航天探索过程中,如何面对胜利和挫折?
包为民给出中国航天人的理解:回望历史,无论是研制火箭还是发射卫星,无论是载人航天还是深空探测,中国航天人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一次次重大的航天工程任务,也培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航天精神,这些精神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液,根植于内心。每当我们遇到胜利的时候,航天精神提醒我们要胜不骄、要严上加严,一切从零开始。当我们遇到挫折时,航天精神会鼓励我们敢于战胜一切困难。我认为这种精神是中国航天事业最宝贵的财富。
展望今年的工作,包为民介绍,我国宇航发射将有望首次突破40次,空间站将进入建造阶段,“天问一号”还将完成对火星的后期探索者,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航天人将以老一辈航天人为榜样,继续为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
— 星辰大海 一往无前 —
为中国制造
哈电集团 斯泽夫
斯泽夫
中国制造业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 3月7日上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常委、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斯泽夫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虽然说中国的制造业还有许多问题,但是已经完成了从落后的追赶者到并跑者的伟大转变,中国制造业已经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 斯泽夫指出,中国的制造业在许多行业上在世界上是令人称赞的,比如说工程机械就非常有竞争力。再比如说发电设备,无论是水电、火电、核电的制造能力和制造水平都是世界一流的。
同时,中国制造业还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我们的软实力不如人。第一个方面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不如人,第二个方面是产品质量和品牌不如人,第三个方面是我们的管理水平、管理效益特别是盈利能力不如人。
“‘十四五’已经开启,中国的制造业一定能够抓住这个机会,迅速补上自己短板。作为发电设备行业的企业来说,我们将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展创新驱动,以此来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和人民美好生活对电力的需求。”斯泽夫说。
斯泽夫表示,要满足人民生活对电力的需求,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最近,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发生了大面积停电事故,使500万人口一下回到了没有光明的时代。斯泽夫认为,中国的制造企业和中国的电力企业有能力杜绝美国电力的事故在中国发生。
“制造业强国之路无论多远,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到达理想的目的地。”斯泽夫说。
— 中国制造 再攀高峰 —
为“一带一路”
中国建筑 周勇
周勇
“一带一路”给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 第二场“委员通道”上,有记者提问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勇用3句话总结了亲身经历和感受。 一是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中国企业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2020年12月,中巴经济走廊最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移交通车,全长近400公里,打通巴基斯坦中部南北交通大动脉,成为当地老百姓口中的致富路,也为中巴建交7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二是“一带一路”的具体魅力不在于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更在于各国人民互通有无,在交流互鉴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去年,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我们只用了十多天完成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项目。之后第一时间向埃及派出工作组和医疗组,目前埃及项目有8000多名中外员工正在为建设一座未来之城服务。”
周勇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埃及女工程师。“她叫玛丽(音),她的母亲40年前曾到中国深造,也是埃及最早一批学习汉语的大学生。如今玛丽到我们公司工作,作为项目设计部一员,她不仅参与项目建设,还发挥语言优势,积极参与公司组织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成为促进两国民心交流的使者。”周勇表示,像玛丽这样的外籍员工还有很多,正是因为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建设坚定支持者和主动参与者越来越多,也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增添了亮丽色彩。
第三句是志合者,不以山河为远。周勇说,“一带一路”建设给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也给企业合作共赢搭建了新平台,更增进各国民生福祉。“我们海外员工有一个共同的深刻感受:古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正不断再现于世人面前。”
周勇介绍,“十三五”期间,中国企业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沿线项目超过3400个,打造了一大批标志性工程,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未来我们将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打造精品工程、幸福工程和民心工程,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 一带一路 携手同行 —
为万家灯火
国家电网 许启金
许启金
看到万家灯火 感到付出值得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宿州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班员许启金在第二场“委员通道”上,回答了在工作中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问题。 许启金是一名老党员,也是全国劳动模范。“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就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定要干出样子来,当一名优秀的电力工人,让工作出色,让人生出彩。”许启金说,现在老百姓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离不开电。“我们的职责就是保障电网安全运行。”
都说电力线路是铁打的,但长期在野外,在雷电,风雨、冰雪等自然灾害面前,它们也会像人一样生病。人生病了就要治疗,电力线路生病了就要检修。许启金的工作,就需要经常要在铁塔上面检修作业。
“铁塔上检修作业,那些铁部件,冬天摸起来,像冰块;夏天摸起来,像火炭。”许启金回忆,记得有一年的冬天特别冷,他连续四天都要爬上40多米的铁塔,清理污垢时手指都抠破了,也要咬牙坚持。
工作39年来,许启金完成了1200多项带电作业任务。他坦言,特别是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就像是在蒸笼里一样。每天顶着40度左右的高温,连续工作几个小时,那个滋味特别不好受。“这样干活虽然辛苦,但每当看到万家灯火,孩子在亮堂堂的灯光下看书写字,工人在机器旁忙碌的身影,我们就感到,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许启金说。
— 万家灯火 用心守护 —
为工匠精神
中国建筑 邹彬
邹彬
坚持干一行爱一行 成长为大国工匠 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质量管理员邹彬在第二场“代表通道”上,分享了自己从“小砌匠”成长为国际大赛获奖者的成长经历。 邹彬是一名“95后”,他从一名普通泥瓦匠做起,经过勤学苦练,获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优胜奖,创造中国在这个项目的最好成绩,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优秀代表。
面对现场记者提出:作为一名年轻的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也是从建筑工人中走出来的国际大赛的获奖者,您有什么成长的故事和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的时候,邹彬谈到了自己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刚走过来的时候,我脑海里突然想到第一次到工地上学砌墙,那时工人们经常笑话我,因为在工地上砌墙砌得越多,工钱也就越多,但我觉得不美观就推倒重砌。我想那时候就是我对‘工匠精神’认识的萌芽,要干活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标准,坚持就一定能有收获。”邹彬说道。
2014年,邹彬参加单位组织的建筑比赛,得到砌筑组第一名。随后他又陆续参加行业更高级别比赛,一路过关斩将,最后进入国家集训队。
邹彬介绍:“说实话,我对自己的实操技术有信心,但由于读书少,我对几何知识、图形测算几乎无法理解,直接影响作品美观,这让我非常难过。好在老师没有放弃,一次次鼓励我一定要坚持下去,给我开小灶,强化理论课程,帮我编顺口溜加强记忆。”
当时,邹彬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坚持下去,为国出征,吃再多苦我也不怕。计算不准图形数据,我就砌好一面墙,对照图纸,检查误差,再把墙推倒、拆掉,重新开始砌。八个月时间内,他就这样反复练习,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他获得砌筑项目优胜奖,实现中国在这一奖项上零的突破。
“那一刻,我对‘工匠精神’又有了另外一层认识。要用十足的韧性接受挑战,用十足的耐心追求极致。”邹彬说:我的心里涌动着一股强烈的幸福,我知道这种幸福来自于劳动。
今年参加全国两会,邹彬带来了两份建议,分别是“推进传统建筑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工转型”和“落实企业办校激励政策,加强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培育”,他希望反映好大家的心声,为农民工的权益发声。
邹彬特别想对更多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们说:“坚持干一行爱一行,成长为大国工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真诚地希望全社会都更加关心关注农民工群体,让我们有更多学习提升、改变命运的机会。”
— 大国工匠 精心培育 —
为自主创新
中国一汽 齐嵩宇
齐嵩宇
发扬“工匠精神” 为“中国智造”保驾护航 “让我们发扬‘工匠精神’,把细节做到极致,为中国的‘智’造转型保驾护航。”在3月8日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汽红旗工厂技术处外网维修工人齐嵩宇提出了这一倡议。 作为一名产业工人代表,齐嵩宇介绍了自己成长为“生产线上的发明家”的经历。他表示,技术创新无大小,只要有突破,就可以推动技术和产品质量提升。比如,在汽车零件焊接领域,电子压力焊的占比高达96%,漏焊和开焊问题是困扰全球汽车行业的重大技术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齐嵩宇经过三千多次试验,终于完成了电阻点焊工艺质量自动监控技术,解决了漏焊和开焊问题,填补了国际空白,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齐嵩宇继续举例,他表示,设备运行的稳定性直接关乎到产品质量,这也是设备维修领域的世界性难题。齐嵩宇带领团队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成功研发了电力拖动机构远程监控技术,实现了智能化监控,该技术拿到了多项国际第一,获得国际发明奖金奖,成为中国“智”造的典范。
齐嵩宇介绍,为了推动汽车节能、安全、环保发展,中国一汽启动了车身轻量化技术研发,齐嵩宇带领团队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克服了铝合金成形难、易开裂、焊接难等诸多问题,成功研发了全铝合金附着件。与钢质副车架比,全铝合金附着件单件重量减轻了40%,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成功应用在红旗车的生产线上。
“2004年以来,我一共有33项发明专利,获得了28项国家科技创新奖,大家都称呼我为生产线上的发明家”,齐嵩宇颇为自豪地说道。同时他强调,今天他个人收获的这份幸运,来自于国家的强大。“正是有了国家的强大,才有了一汽的高质量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我,让我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齐嵩宇表示,“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希望国家出台更多的政策,让更多人发扬“工匠精神”,把细节做到极致,为中国“智”造转型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