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4/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明信片

一般定義明信片的外觀尺寸約為15x10cm左右,厚度以2mm的肉眼測量為粗略標準,若是過重或造型過於特殊,則以信件或包裹的標準來酌收費用。相較於平信或卡片,雖然明信片的隱匿功能較兩者為差,但明信片落落大方的風格、在密密麻麻的字裡行間傳遞簡單的噓寒問暖,反而優化了原本無法保守秘密的劣勢。 明信片普遍的購買行為及使用方式多是在外地進行,也就是在旅遊期間,於景點處購買明信片並從當地投郵寄出。換句話說,這個產品有著「即買即用」的附加特性。大部分產品購買後,都會等待適當的使用時機,但明信片的消費和使用幾乎是同時進行的,甚至在消費前就已經規劃好收件人的配置和鋪陳內容,雖然並沒有使用說明指定當下必須拆封,但多數人的習慣便是如此。如同在日本神社購買繪馬一樣,除非特地外帶紀念,多數人還是選擇在該地直接寫上許願文,掛在奉納所上。
若是單純以明信片的物理設計來說,的確不難處理。現在的專櫃、展覽或發表會早已將明信片替代名片當成周邊宣傳發送,還另給了它一個年輕化的新名詞-酷卡。而它接近1比1.6的黃金比例,不論直式、橫式在設計編排上都不算太難搞的造型。另一方面因為易於收納,明信片相較於海報或DM就可以挑選更厚實、更有質感的紙種,來輔助視覺以外的觸覺與嗅覺觀感。因此,在外觀設計上,的確是很適合大展拳腳的宣傳商品。
但從後端銷售通路的角度來看,並不是所有設計過的明信片都適合販售,以景點來說,符合當地人文風俗的明信片絕對比較討喜,也許只是某個網路流傳十分通俗的風景照,都比雖有設計感但八杆子打不著邊的畫面來得有賣點。畢竟,收到了一封蓋有倫敦的郵戳而圖像卻是兩年前某個設計展的學生作品,除非圖像是和收件者有所聯繫,否則的確是會讓人匪夷所思。因此,以設計師的角度來說,自然希望可以設計一款有特色、世界各景點都通用的明信片。以銷售的角度來說,當然希望針對每一個景點都設計不同的精美款式,確保鋪貨順利。而以消費者的角度來說,適地就適宜,最重要的是明信片都能如期收到。
綜合以上所述,在現有既定的模式下,設計、銷售、末端使用的基本觀點都互相矛盾。一張僅僅15x10cm單薄的紙,在設計分析下並非如此的單純,若要回歸它的產出本質,光有質感及圖案的塗佈是不夠的。在創意的思維下,重點並非「富有設計感的明信片」或「任何景點都通用的明信片」,而是簡單的將問題回歸原點──如何能讓消費者從本地帶至外地寄出的明信片。
但,其實也沒那麼簡單。
後記: 英國設計品牌SUCK UK的《Peel and stick adhesive postcard》,是我認為在意義和使用上十分優秀的明信片。正面並無特別的地方,簡單提供書寫收件人資訊及文字,背面則是一整面可黏的材質。你不需要費時費力拿畫筆將空白填滿,只需要深入當地旅遊和一點小巧思。也許是貼滿歌舞伎町的美女電話,給你最愛嘴砲的高中同學,也許是滿滿的盛開櫻花,給你就差臨門一腳的曖昧對象,也許是環球影城霍格華茲的門票,給那個無緣無法同行的同事,無論哪一種呈現,都會讓收到明信片的人格外驚喜,因為那些可是你一步一步收集的道地風景。
圖片來源:SUCK UK https://www.suck.uk.com/products/peelnstickpostcard/#details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