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的景點大致看戰地遺址、
老街、老屋和自然風光。
第三次到金門,
有很多新的景點,
此篇先介紹大金門的防禦景點:
建功嶼、獅山砲陣地和船型堡。
建功嶼
建功嶼號有金門版的摩西分海之稱,
是這次到金門到訪的第一個景點。
遠遠的就可看到四個高高的巨人藝術裝置,
這是芬蘭建築師兼藝術家
Marco Casagrande ,
應 2013 金門藝術節之邀,
以鋼鐵製成的作品《牡蠣人》。
聽說夜晚《牡蠣人》頭戴的斗笠會發出美麗的藍光,
自由行的旅客可以考慮晚上來看看。
創作人還將3米的潮差計算在內,
漲潮海水掩蓋裝置底部時,
讓人看上去像採蚵人在水中工作般模樣;
退潮時採蚵人則像帶領旅客一同前往建功嶼般。
金門地區傳統採用「石條式」養蚵法,
將長約1m、寬約20至30cm及厚約5cm的石條,
插在沙泥地中,
然後在石條底部植入蚵石。
當立夏來臨,
蚵苗便會附在石條上成長,
大約養殖4個月左右,即可陸續採收。
《牡蠣人》的長腿上也可以看到結蚵。 澎湖奎壁山的分海走在自然的礁石上, 穿越海面到建功嶼的步道則是人工鋪設的石板。
建功嶼坐落於浯江溪口,
是距離金門本島最近的離島,
面積約500平方公尺,
舊名珠嶼、鰲嶼和董嶼,
地方相傳早年百姓將痲瘋病患棄置島上,
任其自生自滅,
因此又稱「痳瘋島」。
一嶼堅守,如砥柱中流,
「建功砥柱」因此得名。 1960年更名建功嶼。
連接金門本島及建功嶼之間, 是一片鹹淡水交匯的潮間帶, 孕育了不少豐富生態, 走在石板步道仔細觀察, 可能看到「活化石」鱟、紅招潮蟹及彈塗魚等。 建功嶼因靠近浯江溪出海口, 在國共戰爭時期屬重要據點, 所以被設計成哨兵要塞, 島上的五座碉堡現在可進入參觀。 碉堡旁有一座高約9米的鄭成功石像, 是鄭成功的故鄉福建南安市打造送給金門。
獅山砲陣地
獅山砲陣地是現存唯一的坑道式榴彈砲陣地,
又名為震東坑道,
取「威震金東」的意涵。
坑道於2011年轉化觀光使用,
牆面上刻有精神喊話與軍訓標語,
8吋榴砲是觀光客合照首選標的。
我們觀賞下午2:30場的砲操表演,
演譯發射砲彈的流程。
一組有7個人,
1號發射手、2號象限儀手、
3號和4號彈體搬運手、
5號信管測合手、6號彈種選定手、
7號瞄準手。
砲操最後有模擬砲聲,
在砲口方向的觀眾驚嚇了一下。
砲操是透過不斷的演練,
讓每位砲班成員熟悉自己的任務、位置、順序,
而內化成為一種反射,
當遇到緊急狀況時,
可以有條不紊,
迅速確實完成自己的工作。
聰頭當兵就在砲指部,
對砲操很熟悉,
設定的標準比較高,
對於今天的表演不是很滿意。
領隊說這些表演者都是業餘的居民,
因為這裡離市中心比較遠,
很難吸引年輕的大學生投入打工,
請大家多多包涵。
船型堡
「船型堡」興建於民國70年代,
因碉堡外觀宛如一艘戰艦而得名,
「船型堡」牆壁比一般碉堡厚,
厚度為150公分,
是金門地區少見船體造型軍事據點。
西元2019年1月18日正式開放,
成為遊客尋覓的拍照聖地。
被稱為金門版的石製鐵達尼號,
夫妻和情侶可以在船首複製經典畫面。
建築如扁長的船型,
且於船身左右兩側佈滿射口,
用意在控制沙灘左右兩翼,
配合鄰近據點攻擊來襲敵人。
船型堡前方沙灘是金門少見的沙岸地形,
因此布置多達三層的軌條砦和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