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薄暮樂敘】一才鑼鼓的南音 小感

    因為對傳統音樂及戲曲深感興趣,今天很感謝能欣賞HKU MUSE 港大繆思樂季主辦的南音系列活動。在前去香港兆基大會堂的路上,回憶如潮水般湧現,想起曾經在這裡合作工作的景況、想起了曾經受香港朋友邀請一起聽舒伯特的冬之旅。很惋惜去年受到疫情的衝擊的種種波折,而今年更多本土音樂及鼓勵年輕人的策畫也同樣吸引人。
    像是今天參加的「【薄暮樂敘】一才鑼鼓的南音」,講者是成立於 2012 年旨在探掘戲曲之各種表演形式的藝術團隊「一才鑼鼓」, 由香港大學音樂系陳慶恩教授擔任主持,並以椰胡拍相和,帶領觀眾一起探究傳統的奧秘。這次講座很像一堂有趣的音樂文化課程,現場用音樂示範來闡釋戲曲唱段是「音樂格式與音韻格式結合與共生」,對照粵曲曲式(如梆子、二黄)、以及傳統粵語說唱(如南音、板眼),解釋其源源不絕衍生新曲以至新曲式的原理。
    該團取名「一才鑼鼓」出自「才」為鑼鼓經之記譜用字,也用作「錘」/「槌」字之簡寫;「一才鑼鼓」既是一鑼鼓點名稱,亦是戲班用語,有「開鑼」、連演多天之意。
    雖然我對於南音全然陌生,但今天唱起《客途秋恨》,相信不少人跟我一樣在香港電影多少聽過「涼風有信,秋月無邊。」耳熟能詳的唱段,今天是第一次現場聽南音覺得很興奮,很喜歡婉轉的旋律,就像是流水蜿蜒涓涓不息,和以前在台灣接觸到的傳統音樂或戲曲很不相同,但覺得吐字運腔的韻味或有共鳴之處。而這次講座用相對淺白的語言去解釋南音的音樂特性,對於一般觀眾是難得的機會去認識傳統音樂的精妙之處。雖然我既不懂南音又非音樂專業,必須承認實在聽得半知半解,覺得有點不好意思,聽Sharon說有點類似用爵士樂和賦格,原來在那時候的傳統音樂也有類似概念,忍不住肅然起敬。或許抱持更多疑惑用趣味的心去接近南音就是今天最大的收穫。
    很感謝Kaya的介紹,讓我圓了想聽香港南音的心願,特別開心闊別一年又見到港大繆思樂季的夥伴們,沒想到時間過得那麼快,但看大家人認真地辦各式好活動覺得很激勵。覺得這樣的時刻聽到這樣的音樂特別有意義,感恩這些在香港美好的緣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