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河,水。出焞煌塞外昆侖山,發原注海。从水可聲。」的記載,「河」只是「水」的意思,而且主要又可能是指後世所謂的「黃河」(Yellow River) 這條水流。 但是,古漢字「江」(或指後世所謂的「長江 -- Long River」)、「渭」(發音可能和 water 相關)、「淮」(發音也可能和 water 相關) 也都有「水」的意思,可見當時漢字文化圈中不同地區的語言對於「水」或「水流」的表達口音可能不太一樣,並且漢字「河」的發音極可能與源自指稱位在 Egypt (靈地;博大地 / 埃及) 的 Nile (河流;河凹,類似「河谷」;河大;河龐;大水;大流;大河流。中文漢字多轉譯「尼羅河」) 一語相關。 因爲,漢字「河」若以早期的字體來看,有點像是符號「水口𠄎」的組合,而「水口𠄎」倒過來看就是「𠄎口水」。所以,既然這個「𠄎口水」的符號組合一樣是「河」也就是「水」的意思,可知其中符號「𠄎口」的組合可能就是通過「ㄋ口」的反切式發音約略形聲 Nile 一語而來的。不過,後來卻可能又受到 Hebrew 之 nahal (河流) 一語中的 hal 之影響而演變成發音類似 hal 或 hé 或注音符號「ㄏㄜˊ」的方式了。 也就是說,至少在東漢時期以前,漢文「可」或許存在著接近 nile 或 nail 或 naio 之類的發音,不一定是我們現在熟悉的幾種如同 kě、ko 或 kò 之類的發音方式。
所以,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很矛盾的事情,若是漢語「可」曾經發音類似 nile 或 nail 或 naio 之類,那麼對照一些表達否定意義而且比較通行的西方拼音文字來看,就會發現漢字「可」在遠古可能引申出意通 English 之 no、not 之類的否定意義,和現在「可」字大多意通 can、could、able、yes 或 OK 的意思剛好相反。這是什麼原因呢?
個人認爲,在舟船等渡河工具還沒有廣泛運用的較遠古時期,大河流、大江流之類可能被視爲一處危險的地方、難以輕易渡水到對岸,所以當時「河」也可能被引申出 no、not、「不可」、「叵行」之類帶有警告語氣的否定意義,連帶的影響到當時在說「可」的時候,其實很可能是「不行」或「不能」的意思,也就是當時的「可」有可能意通 English 的 no,即 no = ㄋ口 = 𠄎口 = 可。
換句話說,如果漢語「河」在遠古發音類似 Hebrew 的 nahal,那麼後世在舟船等交通工具興盛之後會演變成類似 hal 的發音方式,也就變得更加容易理解了。因爲,類似 hal 的發音方式很可能刪掉了 nahal 一語前面的 na,以免又聯想到類似 no 或 not 之類的否定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