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文 Scarlettmeow
「大海」才是最適合他們的家
Xpark近幾年爭議不斷,館內動物被發現種種受傷跡象,都與飼養環境有關。如不符合需求的空間讓魟魚受傷,臉部與頭部都有明顯傷口,不當的飼養環境使魟魚不斷沿著玻璃缸繞圈,甚至緊貼著玻璃面滑行,傷口更是顯而易見。
海豹的展示空間也相當奇怪,為柱狀中空玻璃缸,非常不適合生物生存,反而像是為了讓民眾拍出「美照」而做的裝置藝術。環境單一無變化,裡頭更是只有獨立一隻海豹,與大海豐富的物種環境和偌大的空間截然不同。
環境帶來的壓力,可能導致動物挫折、焦慮,而使得攻擊行為增加,這未必發生在所有物種身上,但是以企鵝來說算是常見的。然而這樣的攻擊不只發生在同物種之間,也可能是對遊客或是飼育員。
桃園Xpark海生館主打「各種美麗的水母」吸引大批民眾。但裡頭的水母竟是擠在小小的展示櫃裡,被迫在狹小的空間下生存,不管是柱狀展示區、小而窄的牆面展示區,還是水族箱大小的水母培養空間,都大大限制了這些生物的生長環境。每個牆面展區裡幾乎都有水母觸角打結的現象。
為了展示空間「好看、好拍照」,展區甚至打了不同顏色的燈光在水母玻璃缸內,可說是違反了生物的「自然」生存環境。狹窄的長條空間內擠滿了水母。
對於桃園xpark海生館水母觸角打結、斷肢現象,業者表示「水母在獵食時容易造成觸手打結,待晚間休息時自然會鬆開,而水母斷肢在野生環境中,純屬生物新陳代謝的自然現象」。 對此陳庭毓主任表示:
「水母在獵食時因為會伸長觸手取得食物,所以比較容易打結沒有錯,而水母斷肢確實也屬於正常現象。但如果常常斷肢就不合理了,很可能是水流不夠、水質不對或營養不良。根據我對xpark館內長觸手水母的觀察,幾乎任何時間都是打結交纏的狀態」
目前只能推測給予水母的營養不夠均衡或營養不足,導致水母長時間處於饑餓而必須獵食的狀態,於是不斷伸出觸手導致打結。如果真的是營養不良,對於動物福利是很嚴重的危害。為此陳主任也提供了相關影片,影片中水母的飼養程度高,觸角卻沒有因此打結。
海生館的環境還可以如何改善?
環境豐富化是在圈養環境下提升動物福利能夠做的嘗試,但若所提供的軟硬體環境先天不良,後天怎樣也很難改善。
陳庭毓主任表示,水族館或動物園設立之初就應該根據自己的空間大小、硬體設施、專業知識能力等等,適合飼養怎麼樣的物種。所謂「適合」的判斷標準,不是根據民眾的觀賞需求或是營利考量,而是根據動物福利、能否達到該物種的習性需求、各種自然行為,以及各種精神上的刺激(mental stimulation)。如果無法達到標準,就不應該飼養該物種。
擴大生物活動空間是否就能減輕他們的焦慮狀態呢?提供足夠大的空間確實能解決一部分問題,但最重要的還是根據生物的習性制定生活空間,例如:大型海洋哺乳類、大型軟骨魚(鯊魚、魟魚等)需要可以藏匿的空間,海豹需要豐富的環境像是獵物、同伴間的互動、潮汐變化、天氣和海象等等。
然而,圈養環境是遠遠比不過大自然的。
「親身」體驗海洋物種必要嗎?
不可否認,海生館讓我們看到許多日常生活中沒有的海底生物。但如果這些觀賞必須犧牲他們的福利,甚至是生命,我們該認真思考,是否真的有必要。如果真是因為「生態教育」而成立海生館,這些違反自然生態的「壓迫性空間」,是否本身就是「反教育」呢?
民眾在展示缸前停留的時間是非常短,除非找到喜愛的動物或拍照,才會停留比較久的時間。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面,很難真的了解生物的生理、習性、行為、保育狀況以及此物種在野外面臨的生存危機。而大多民眾也是抱著「娛樂」的心態而來,海生館做為教育的場所的理想真的能達成嗎?
受訪者佳佳(化名)表示,小時候跟家人到海生館,站在七彩繽紛的大片玻璃缸前,心中確實興奮無比,終於可以一探究竟那些自己未知的世界。但這些生物在Discovery、動物星球、國家地理頻道裡似乎都能看見,藉由節目解說獲得的知識,學到的甚至比在海生館走馬看花來的多。
現今科技日新月異,國外已經有VR、3D投影甚至4D的感官體驗,讓民眾可以跟虛擬的海豚共遊,體驗「人魚共游」的氛圍,這也是海生館、動物園等動物展示場所未來可以轉型的方向。國內屏東海生館也在2019年推出虛擬體驗館區,朝向4D互動邁進,海生館虛擬化可說是未來的趨勢。
近距離與海洋生物接觸 你可以這麼做! 除了隔著玻璃的展示方式,民眾也可以選擇浮潛、自由潛水等方式接近海底生物,國外也有許多地方可以讓民眾體驗
「人鯊共游」(此活動請注意自身安全,務必有專業人士陪同,並在安全且合法的海域下進行),不僅將對生物的傷害降到最低,更可以體驗到「
真正的海洋環境」。
平時也可到相關組織擔任志工,受訪者佳佳就曾到成大鯨豚中心,協助救援擱淺的小鯨豚,紀錄鯨豚醫療間的生理狀況等等。民間也有許多動保團體需要大量的志工。想真正了解、幫助這些動物的民眾不彷親身參與,收穫絕對不是只有知識而已。
面對現今展示動物不當的情形,陳主任表示「不管是海生館還是動物園都應該轉型,將他們的專業醫療、照養知識用在救援野外受傷動物。」遇到不適合野放的動物才將其收容,供做展示,如此的展示才能真的達到教育效果。不但可以呈現動物在野外遭受的威脅,例如:海洋垃圾問題、漁船航線干擾問題、誤捕混獲等問題呈現給大眾,讓他們關注本土的野生動物,更可以提升整體的動物保護與保育意識。
「尊重動物讓他們留在自然棲地,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