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底報名了四月底的賞桐賞螢團,
但看網路消息,
今年少雨桐花好像開得不太多,
連螢火蟲好像數量也變少。
不過能夠出遊就開心。
出發的時間是中午,
我們提早到高鐵站,
趕上台中捷運試營運的最後一天,
搭到文心森林公園站再返回高鐵站。
鹿寮坑
鹿寮坑桐花步道對中部人來說,
應該算蠻陌生的。
領隊在車上先做了簡單的解說,
還特別強調有別於觀光熱點賞桐,
這條步道是比較原始自然。
車子走國道1號在新竹系統出口下交流道,
接國道3號在竹林出口下交流道,
往竹東方向前進後來轉進五和街,
道路前段是工業區,
沿途有不少工業廠房,
左側就是鹿寮坑溪。
鹿寮坑溪是頭前溪北一支細流,
客家人稱大山谷為「坑」小山谷為「窩」,
早期因山谷常有許多野鹿,
吸引原住民來此狩獵建寮,
故得名「鹿寮坑」。
遊覽車停在華龍村社區活動中心前的廣場,
我們一下車就有熱心的村民來打招呼。
這裡65歲以上人口比例高,
原來方圓500公尺內無公車路線經過,
2019年5月1日快捷6號公車由內灣發車,
開往竹東火車站的班次,
特別繞行至芎林鄉華龍村。
站牌就在石爺石娘廟旁。
辦過婚禮的巨石
團員們排隊和石爺石娘拍照,
因為祂們唯一舉辦過「婚禮」的一對石爺石娘。
原是鹿寮坑溪溪岸兩塊相依的巨石,
2001年納莉風災時,
這兩塊巨石被洪水沖至下游十幾公尺處, 並且分散為兩處。
2003年初華龍村民擲筊,
為石爺、石娘安排成親,
將重八點四公噸的石爺、
四公噸的石娘吊上岸,
分乘以花朵裝飾的大花轎遶境。
村民敲鑼打鼓,
出動媽祖、城隍爺出巡證婚,
也安排牛車、花鼓、龍隊、獅隊、八音與花童陣助興,
讓石爺與石娘在數百歲的老茄苳樹前合影,
再安座在村內土地公廟邊。
土地公廟前的棚亭,
掛滿各及父母官贈送的匾額。
賞桐步道
社區活動中心的廣場入口,
立有兩隻可愛的梅花鹿雕塑造景,
做為鹿寮坑的地景意像。
集合後領隊帶大家過馬路,
走親水公園旁的桐花步道。
是鹿寮坑地區最容易親近的一條桐花步道。
步道繞著山腰而行平緩好走,
路面大多為泥土、石塊,
屬於自然原始的步道,
沿途頗多油桐樹,
約二十分鐘即可走至終點。
接上產業道路下坡就是五和街。
產業道路和五和街交會處,
就是台星科股份有限公司所在地。
沿著五和街走回活動中心。
骨董車夢工廠
石爺石娘廟附近,
看見堆放著大量汽車模具,
愛車的聰頭馬上被吸引,
直說這些都是骨董車零件模具。
但是工廠並不開放參觀,
上網搜尋資料,
真的是高手在民間,
這家合擎公司以復刻骨董車揚名世界,
被稱為骨董車夢工廠。
九丁榕神木 茄苳神木
續沿著五和路上行約三百公尺,
過龍安橋後右轉先看到段木香菇招牌,
前行不遠即可看見九丁榕神木的指標。
神木不在大馬路邊是在小溪的另一端,
沿路可見用石頭砌成的駁坎,
鹿寮坑因礫石層地質山造就「石駁」地景, 早期社區都以疊石構築梯田、水道、水井等。
必須穿過香菇農場主人所搭建的涼亭兼橋樑。
走過小徑來到300多歲的九丁榕神木,
樹下方有一座石板建構的石棚伯公廟,
「廟不在大,心誠則靈」,
香菇農場主人田先生,
為了保護九丁榕神木,
買下其周圍的土地。
老樹上附生了許多植物,
這些植物和平共存,
並發展成為很多蛙類、昆蟲的樂園。
鹿寮坑還有三元宮、鍾家伙房、田屋炭窯等景點,
但在集合時間前徒步來回不夠時間,
於是我們決定往下走到茄苳巨樹。
茄苳巨樹在鹿寮坑驛站旁的伯公廟後方,
樹高20公尺,胸徑2公尺,樹圍6公尺,
樹冠幅達150平方公尺,
推測樹齡約300年以上,
是新竹縣最大的一棵茄苳巨樹。
內灣戲院
搭上車往內灣老街,
先讓團員自由活動吃晚餐,
18:00集合由導覽人員帶隊賞螢。
今天我們想找個可以地方久留,
決定到「內灣戲院」看電影吃晚餐。
尖石山區盛產林木及礦產,
而內灣進出尖石山區的最主要道路,
因此於 50 年代曾帶來許多的人潮,
隨著林業及礦業的產業沒落,
內灣的盛況也由嘈雜歸於平靜。
內灣戲院是內灣老街地標,
是地方仕紳楊盛泉先生在1950年籌建,
楊先生經營林場和製做樟腦,
內灣戲院的前身為「山場」的「料坪」,
即是當時放置林木材料的場地,
為體恤工人的休閒需要,
規劃建造成木造二層樓日式風格的戲院。
建築主柱以清水紅磚砌成,
再以砂漿粉光,
屋架則是採日式大跨距木造組合工法完成,
以當時極為奢侈的建材「板材」構成牆面,
屋頂板、門窗、欄杆…等裝飾更花費不貲,
屋頂再覆蓋日式文化黑瓦,
整體景觀又以木造閣樓最迷人。
戲院內部為因應多功能使用狀況,
舞台也設計得特別深,
後來因演出歌舞表演而名噪一時。
為台灣保存最好的古老木造戲院,
電影「春秋茶室」、「多桑」都曾到此拍攝取景。
1981年戲院隨著礦業沒落而關閉,
曾經閒置了有約20年的時間。
20年前開始轉型觀光時,
由餐廳業者租用,
打造成充滿古早味的客家菜餐廳。
門口的柑仔店,
櫃檯上放置著金柑糖、陀螺、芒果乾、
大豬公、黑人牙膏糖、抽牌和戳洞換獎品,
全都是我們小時候的最愛。
四周牆上貼滿民國四○至五○年代的電影海報,
還可看到古老放映電影機器。
連桌椅都利用古早裁縫機的當支架,
營造濃濃的古早風情。
經營餐廳美食也是重點,
評語是可口美味,
建議多人一起造訪,
才能多點幾道菜餚,
才不會有遺珠之憾。
內灣南窩賞螢
集合地點在內灣車站前,
先到四周走走晃晃。
來了內灣老街好幾次,
卻是第一次走上內灣吊橋。
內灣吊橋橫跨油羅溪的,
早年是連接內灣老街,
與對岸南坪地區最重要的交通要道,
是人車都可通行的。 隨著內灣大橋完工,
堅固且提供雙線道的內灣大橋,
成為最重要的橫跨油羅溪交通要道,
內灣吊橋則成為當地重要的觀光元素。
內灣賞螢大家都想到東窩,
但常常是遊客比螢火蟲多,
今天當地達人帶路,
我們要往南窩去。
走過內灣大橋接南坪古道,
我們往右轉繼續前進。
去年我們跟團走過南坪和馬胎登山步道, 所以對這裡還有印象。
導覽員用客家童謠開場:
「火焰蟲,唧唧蟲, 楊梅樹下吊燈籠, 燈籠光,照四方, 燈籠暗,跌落崁, 崁下一枚針, 拈來送觀音, 觀音面前一頭禾, 割到一擔又一籮, 分了你來ㄧㄞˊ又無。」
客家人稱螢火蟲為「火焰蟲」,
台語則稱「火金姑」。
然後介紹螢火蟲的成長歷程:
螢火蟲會發光,
是因為在它們腹部末端的細胞中,
含有一種螢光素,
這種螢光素一旦與氧氣接觸,
就會產生發光酵素作用,
然後引起一連串生化反應,
而閃光只是生化反應之後的副產品。
如同海報標語:
「發光是為了遇見隊的牠」,
螢火蟲發功主要是為了繁衍下一代。
平常看到亮晶晶在飛的,
是雄蟲尾部有兩截發光器;
雌蟲體型較大,
多停留在草叢裡等,
尾部只有一個發光器。
螢火蟲壽命約在3-7天,
成蟲找配偶在交配後的1-2天,
公螢火蟲會先死亡;
母螢火蟲產卵後,
約1-2天也會死去。
都未交配的成蟲也會在約一週後死亡,
因為成蟲口器退化無法進食。
螢火蟲只有一個世代,
都是孤兒自立自強。
卵孵化後,
幼蟲以螺貝類、蛞蝓等軟體動物為主食,
用尖銳的口器和長而有力的大顎,
刺進蝸牛的腹足,
分泌消化液將貝肉分解成糜狀吸食,
繼續成長、蛻皮,
最後化蛹入土,
再蛻變為成蟲。
天色開始轉暗了,
導覽員帶大家繼續往上走,
開始有螢火蟲出現,
團員們興奮得開始嘰嘰喳喳,
只用手機是很難拍下螢火蟲蹤跡,
聰頭帶的腳架忘記帶下車,
只能路邊找石塊墊高相機克難拍。
今年看到螢火蟲數量感覺是變少了。
導覽員準備了捕蟲網和觀察罐,
抓了幾隻螢火蟲讓大家觀察,
想起小時候課本讀過車胤囊螢照書,
刻苦讀書的勵志故事,
可以確定是荒唐不可信。
賞螢活動結束上車返程,
焰火蟲,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