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創高拉回、中國逢低反彈、日韓股市小漲小跌,但為什麼只有台股一直跌?
別忘了,今年上半年,台股可說是地表上最強股市之一,即便5月有受到疫情影響,但台灣加權指數多數時候仍遙遙領先世界指數。
截至7/27收盤,台股已從高點回落將近1000點,應該要逢低買進,還是逢彈減碼?
先講結論,我認為不需要悲觀,但建議多保留現金並等待機會。原因有三:
航運股退潮,但熱錢難卻
成也航運,敗也航運。就像2018年被動元件熱潮,預期漲價幅度驚人,帶動營收大幅攀升,股價飆漲。但預期漲價幅度開始減緩時,甚至營收開出來是歷史新高,股價反而開始一路下跌。
舉當年國巨為例,2018年的EPS約為每股80元(相當驚人!),但從一股1300元崩跌後,到了年底勉強守在300元上下,各位猜看看本益比最後剩多少?只有3.75倍。更不用說隔年初股價甚至碰到200元,本益比最低來到2.5倍。
所以今年預計每股賺40元的航運三雄還可不可以買?仔細想想,如果每股賺40元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那市場看的就會是未來能不能賺更多。如果不行,大多數的聰明錢會去尋找其他產業的機會。
整體來看,就像消費終究會找到出路,投資熱錢也會找到出路。不像2018年常經常是1,000-1,500億的日成交量,但今年以來大多時候都是3000億以上,近期更動不動達到5000億以上日成交量,代表著其實錢仍在市場裡。
提前反應外銷訂單Q3高基期問題
國內外法人最近買盤相對保守的理由,主要是因為去年從8月開始的電子零組件出口總額大跳升(如上圖),把Q3基期墊的相當高。故企業要維持高營收成長的難度大幅增加,這也是為什麼雖然航運股進入修正期,電子股仍未見太大起色的原因。
但我認為,股價修正有助於提前降低市場預期,到時期待值不至於太高的情況下,財報相對優異的營收成長股更有機會創造下一個波段上漲。
市場過度擔心緊縮
這兩天FED將公布利率決策,投資人其實相當關注對何時會開始緊縮。但我一直認為聯準會並不會有太大動作,因為近期美國的就業數據表現仍然差強人意,現在若大力釋放緊縮訊息反而有可能讓企業減少招募,更無法改善美國失業率。
而從上圖來看,JP Morgan預估一直到今年底,FED仍舊每月購債1200億規模,也就是說仍然在灑錢,每月都在市場上釋放資金。到了明年,才會開始逐月縮減購債規模,但縮減也只是代表少買,而不是把錢收回去。這樣的操作和2013-2014年其實滿相似,甚至這次更加小心,減少印鈔的幅度更是緩慢。
而這也呼應了第一點「錢仍在市場裡」的看法。
結論,台股短期籌碼仍零亂,但整體來看其實不需要悲觀。而每一次的修正必帶有「去槓桿」的過程。如前一次受疫情爆發的大盤崩跌來看,融資餘額從2700億降至2145億,減幅約20%,大盤落底。
反觀此次將近3000億的融資餘額,該減幅多少才是落底訊號?我認為是相對合理數字約減幅5-10%,也就是 -150億到 -300億左右。那各位菜雞老司機覺得呢?
如果妳/你喜歡這篇文章,麻煩幫我點愛心,妳/你的一顆心是我持續分享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