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旅遊禁令逐漸鬆綁,多家航空公司今年有望轉虧為盈。
2020年股神巴菲特曾經抄底美國航空股,當時他花了70億至80億美元買進達美航空(Delta Air Lines,
DAL)、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
UAL)、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
AAL)和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
LUV)的股份,最後卻全數認賠出場。
有趣的是,美國航空股在巴菲特買進之後一路下跌,卻在巴菲特認賠殺出後迎來反彈。到底,航空業是一個多有挑戰性的行業,連股神都失算?
航空業獲利極不穩定
航空業是一個資本密集的產業,不管是購買或租賃飛機,都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再加上受油價影響劇烈的燃油成本,以及日益攀升的人事成本,種種的原因都讓航空業是個很難賺錢的行業。
特別是燃油成本,舉國內的長榮航(2618.TW)為例,其燃油成本佔總成本高達1/3,若在油價高漲的背景下,甚至有可能超過40%。
這也是為什麼近十年以來,除了2015年原油生產過剩而油價大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談判破局),航空業估值一直無法有效提升,也就不會是一個好的價值投資標的。
當然,航空業在之前三次危機中表現不俗。根據歷史數據來看,在 911 空襲、SARS、和 2008 年金融危機之後的六個月裡,航空股股價上漲了 80 % – 120 %,這可能也是巴菲特勇敢抄底的理由之一,不過他確實低估了疫情的風險性。
即便今年各國陸續解禁,旅遊復甦有譜,讓近期航空股重新獲得估值調升的潛力,但投資人還是得謹慎看待「成本上升」對個別航空公司的影響。
本淨比才是真的
就像前面所講,航空業是重資本的行業,如果沒有足夠資產因應高資本支出,就會影響公司的長期獲利能力。所以,靠「本益比」來評估航空業是較不合適的,因為沒辦法反映出一家航空公司真正的經營能力。
歷史上航空公司破產與整併的新聞也屢見不鮮,像美國的美國航空、聯合航空、達美航空,以及日本的日本航空,都曾經歷破產重組後獲得新生。簡單來說,有營收卻沒有資產的航空公司,或是負債佔比過高,都是特別需要小心注意的。
故市面上,尤其是法人,多半會以「淨資產價值」來去衡量公司透過資產創造獲利的能力,而不是只關注短期利益。而「本淨比」(股價除以淨資產價值),就會是通常法人用來評估一間公司股價是貴或是便宜的重要指標。
整體來看,旅遊有望復甦,但個人仍然不會建議投資航空股,原因如下:
- 不管台灣或美國航空股,本淨比約在歷史區間上緣甚至更高,並不便宜
- 即便各國正在解禁,2022年全年預估客載量,仍不及2019年全年
- 升息循環即將啟動,繳息壓力及募資難度可能上升,現金流仍不穩定
但如果真的還是想買,建議各位伺機購買便宜機票等待旅遊重啟!(因為未來可能更貴)
如果妳/你喜歡這篇文章,麻煩幫我點愛心並追蹤,妳/你的支持是我持續分享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