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8/13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關於「校正回歸」

    原發表於臉書「陳瑞麟的科哲絮語」,5月23日。
    今天臉書河道上幾乎通通都在討論「校正回歸」。看到很多很有趣的說法,學到不少。覺得問題出在「中文名詞」,唉,台灣未來的通用語都改成全英文好了。
    我今天在臉書上學的心得是如下:
    指揮中心用「校正回歸」來表達英文 backlog,我其實第一次學到這個字。一位朋友 Tony Cheng 建議譯成「回溯上修」,這個譯詞也頗精準。查google ,發現劍橋線上中文辭典對backlog的翻譯是「積壓的工作」。國家教育研究院則說,在學術名詞上指「待完成量」。
    原本,「校正」讓我想到 calibration,或譯成「校準」,根據經驗來修正測量上的誤差。我想,指揮中心的「校正回歸」確實有這個意思。
    另外,「回歸」會讓人想到統計學的「迴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意指「找出一條最能代表觀測資料的函數曲線」。我想,指揮中心的「校正回歸」也有這個意思。
    總地說來是指揮中心把三件事合在一起做,所以有了「校正回歸」這個名詞,亦即把「積壓的工作」、「未完成的量」(PCR檢測的過程中未來得及完成的量),根據實際的經驗(實際採檢的日期)來修正原先統計測量上可能的誤差(PCR完成與採檢上的時間差),並找出最能代表觀測資料的函數曲線,以瞭解疫情的實際變化。
    感覺這場疫情也有「全民知識學習」的作用,但重點是要看一個人是否願意學習,或只想當酸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