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校正回歸」萬人解釋,政治角力、自利歸因下的《專業之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5月22日疫情指揮中心公開因篩檢超量的校正回歸確診個案數後,當日Google Trend「校正回歸」一詞搜尋量達50萬,縱使中央及地方首長在直播中對回補用意加以說明,新聞媒體也指出日本、英國等國家面對量能超載時,也用相同作法處理時間差、監測疫情走向,面對陌生新詞,不願了解與撻伐聲仍遍地四起,更有蓋牌、隱匿疫情陰謀論之說。
篩檢、疾病分析有其專業,如今成為眾人插手指涉的被指揮之地。
鑽研蘇聯政局的教授湯姆.尼可斯在著作《專業之死》中定義專家(或稱專業人士、知識分子)為:掌握特定知識體系且以此為職業或主要謀生來源的人。
而當我們投身某領域時也意味著,我們放棄其他領域的工作,且信任其他領域成員會將其專業顧好。
書中使用一個有趣的譬喻:打棒球時,我們只要揮棒落空三次,就得承認自己不是鈴木一朗了。但面對議題,對資訊如恆河沙數的現代人來說,不用真的吸收,而是淺嘗則止、「知道」即可。接著就能站定立場、加入與此相關的閒聊,文章掃過標題即可分享,聽到校正回歸即能大聲謾罵是天能還是時空穿越。
專業式微,很多人將矛頭指向網際網路,匿名性助長大放厥詞,使專家有著眾聲喧嘩下的焦慮。雖作者認為網路罄竹難書,仍列舉諸多罪狀,如有名(作者或網站)、有錢(付費廣告)得以受到演算法肯認;難以區分有意義知識和莫名其妙雜音;無用資訊一再出現;多數人只想看到去蕪存菁的懶人包。
但網路的共時性、共創性,應加速溝通,填補認知空缺,為何取而代之的是飽食資訊饗宴後的腦袋空空?
作者認為,其一是資訊的出菜量太大,且添加名為娛樂的色素與香精,此外,我們習慣決定自己要相信什麼,再去網路上找證據支持。如同偏見同化理論指出,我們強化認同訊息、弱化否定的論述,因而立場漸向光譜兩端移動。
而隨著民主和民粹屢屢在戰役中獲勝,如維基百科即是集結眾人智慧、網路聲量能讓一個議題浮出水面,讓人不禁堅信「我儘管無知仍能與你平起平坐」、「錯誤的猜測原料終能鑄造出一個正確的方向」。
photo from:博客來
如同統計確診個案是為了解疫情延燒狀況和給予對應處方,接收資訊時,也該清楚目的是為解決自身問題,或達到對話交流。無論目的為何,在同溫層泡泡中聆聽山谷回音,似乎都不濟於事。
資訊焦慮成為現代人常態,但不該淺嘗則止、甚至飲鴆止渴,作者給予新聞消費者四個建議,包含:要謙虛、格局要大、要相信人性、要有判斷力。
當議題政治化、容易以自利歸因觀看執政者的決定、或媒體的撰文切角方向,我們仍然該相信專業,但並非拜物教般的全然崇尚,而是在觀看同時,深知自己有判斷查核的能力。例如我會盡可能採用最貼近消息來源的報導,直接的採訪、原始的調查數據,此外也用Feedly等工具篩選資訊,好過逛社群平台盲買知識。
專家偶爾會誤判形勢,但不等於必然全面失敗,承認己身能力有限,也不會損及獨立自主性,反而是當不再願意傾聽,將失去論辯的能力。
avatar-img
14會員
21內容數
用一本書,回應一個社會問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ggy J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前些日子,壽司店行銷活動將創意動到更改名字身上,名字內有鮭魚即能免費享用,因而掀起姓名受之於父母、改名違背孝道、現在年輕人草率、荒誕等批判。姓名往往指涉著一個人,但當更改名字,甚至失去名字,與人之間的連結就消失了嗎?
前些日子,壽司店行銷活動將創意動到更改名字身上,名字內有鮭魚即能免費享用,因而掀起姓名受之於父母、改名違背孝道、現在年輕人草率、荒誕等批判。姓名往往指涉著一個人,但當更改名字,甚至失去名字,與人之間的連結就消失了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需要依賴專業人士的建議來做出重要決策,無論是在醫療、財務或其他領域。然而,這些專家的建議是否真的符合我們的最佳利益?Uri Gneezy 在《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中探討了這個關鍵問題。書中的一個章節深入探討了專業操守與經濟利益之間的衝突,以及專家如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文章探討了企業內專才與通才的區別。專才在某一領域有深厚專業知識,起步快但風險高,因技術變遷可能被取代。通才具多方面知識,適應力強,後期管理潛力大,但起點低,需持續學習與堅持。建議成為專業型通才,同時在多個領域達到前25%,以應對未來挑戰。
不可否認「專業」必有其存在價值性,但是對於「專業程度」如何判定,是一件相當值得關注的事,再者該如何屏除本位主義也是不容忽視的議題。
Thumbnail
在於google的知識時代,我覺得很多人會把很多相關的醫療資訊放在網路上(包含我自己),但是我的文章都有提到說,我也是以經驗分享我的臨床故事及衛教
Thumbnail
在面對不熟悉的領域時,人們傾向相信專家的建議。文章提到了判斷理財專家是否值得信任的條件,並強調了直覺在決策中的重要性。此外,利益衝突的影響也被細節解說,強調了許多人始終偏向相信專家的建議,但並不是所有專家都值得信任。
Thumbnail
有人對專家深信不疑,專家說甚麼都是至理名言,對專家之言全盤接受,不敢提出任何質疑,理由很簡單,「他是專家你不是。」專家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鑽研一個範疇,提出來的自然是真知灼見,不容質疑。 有人卻從來不信專家那一套,他們認為專家也是人,而人就有局限,就有可能犯錯,與其聽信專家,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斷。他
Thumbnail
他們的傑出成就必然會超越各自領域具備在 “專業上” 的卓越成就。 不過, 造就專家們的氣勢卻不單是專業領域的造詣。另外一項必備的能耐是能夠清楚又有效呈現意見與想法的卓越表達能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專業人員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面臨的挑戰。作者以醫療人員和社工為例,探討了他們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的責任和困境。這篇文章強調了對專業人員的尊重和理解,並呼籲人們以更寬容的態度看待這些工作。
Thumbnail
每天隨意瀏覽一下社交媒體,不難發現網絡世界遍佈鍵盤戰士,外行人對專業人士指手劃腳。我作為旁觀者也不禁對這些莫名自大的評論大動肝火,到底這些人怎麼了🙄 本來我期待作者會以專業理性角度探討「專業」的定義,及其對社會的重要性,繼而分析現今社會為何對專家充滿敵意,大眾怎樣重建對專業人士的尊重與信任。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需要依賴專業人士的建議來做出重要決策,無論是在醫療、財務或其他領域。然而,這些專家的建議是否真的符合我們的最佳利益?Uri Gneezy 在《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中探討了這個關鍵問題。書中的一個章節深入探討了專業操守與經濟利益之間的衝突,以及專家如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文章探討了企業內專才與通才的區別。專才在某一領域有深厚專業知識,起步快但風險高,因技術變遷可能被取代。通才具多方面知識,適應力強,後期管理潛力大,但起點低,需持續學習與堅持。建議成為專業型通才,同時在多個領域達到前25%,以應對未來挑戰。
不可否認「專業」必有其存在價值性,但是對於「專業程度」如何判定,是一件相當值得關注的事,再者該如何屏除本位主義也是不容忽視的議題。
Thumbnail
在於google的知識時代,我覺得很多人會把很多相關的醫療資訊放在網路上(包含我自己),但是我的文章都有提到說,我也是以經驗分享我的臨床故事及衛教
Thumbnail
在面對不熟悉的領域時,人們傾向相信專家的建議。文章提到了判斷理財專家是否值得信任的條件,並強調了直覺在決策中的重要性。此外,利益衝突的影響也被細節解說,強調了許多人始終偏向相信專家的建議,但並不是所有專家都值得信任。
Thumbnail
有人對專家深信不疑,專家說甚麼都是至理名言,對專家之言全盤接受,不敢提出任何質疑,理由很簡單,「他是專家你不是。」專家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鑽研一個範疇,提出來的自然是真知灼見,不容質疑。 有人卻從來不信專家那一套,他們認為專家也是人,而人就有局限,就有可能犯錯,與其聽信專家,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斷。他
Thumbnail
他們的傑出成就必然會超越各自領域具備在 “專業上” 的卓越成就。 不過, 造就專家們的氣勢卻不單是專業領域的造詣。另外一項必備的能耐是能夠清楚又有效呈現意見與想法的卓越表達能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專業人員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面臨的挑戰。作者以醫療人員和社工為例,探討了他們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的責任和困境。這篇文章強調了對專業人員的尊重和理解,並呼籲人們以更寬容的態度看待這些工作。
Thumbnail
每天隨意瀏覽一下社交媒體,不難發現網絡世界遍佈鍵盤戰士,外行人對專業人士指手劃腳。我作為旁觀者也不禁對這些莫名自大的評論大動肝火,到底這些人怎麼了🙄 本來我期待作者會以專業理性角度探討「專業」的定義,及其對社會的重要性,繼而分析現今社會為何對專家充滿敵意,大眾怎樣重建對專業人士的尊重與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