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什麼開始"品嘗"咖啡?

為了什麼開始"品嘗"咖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開始喝咖啡是沒有什麼理由的,僅是放在那裏,所以拿起來喝看看,好喝嗎?大腦根據入口的資訊開始在過去的資料庫內尋找符合的”味覺”記憶,味覺通常伴隨著其他情境的資訊,不單純只是通過味覺嗅覺來體驗的過程,更多是混合著各種記憶的回顧。

咖啡也是,茶也是,賦與咖啡和茶等各種飲品意義的都是人為的,伴隨著品飲入口的液體,累積的是大量的人文資訊,我們試著用各種文字敘述與體驗來為這杯咖啡或茶增加額外的價值,期待著飲用者能感受的不只是一杯飲品。

某個朋友使用虹吸式咖啡應該有三十年之久,提到最深刻的一杯美味咖啡,只有那一杯,就是當年他帶著整套的虹吸咖啡器材去女方家提親,煮給岳父母的咖啡。
我想,這輩子最美好的咖啡已經隨著歲月累積了大量的記憶與價值,後來品飲的咖啡即使是高價的藝妓或是特殊的處理法亦或是各種昂貴稀少的品種,也很難比的過回憶中的那一杯咖啡。

當每天取得一杯咖啡已不如數十年前必須前往咖啡店,耐心等待著吧台精心沖煮;今日只要前往附近的便利商店,等幾分鐘,就可以低價獲得一杯由高級的全自動咖啡機沖煮的專業咖啡。這一杯的咖啡價值幾何呢?
喝的人賦與這杯咖啡的額外價值,咖啡的美味需要一點時間慢慢體會與探討,現今社會的節奏感是否快到讓你難以多花個幾分鐘細細的”品嘗”手上的這杯咖啡,無關乎在哪買的、用什麼方式沖煮的、什麼烘焙度的咖啡豆,當下你關心的只有等一下要上班、等一下要去見客戶,這杯咖啡怎麼還沒做好?

咖啡僅是咖啡,藉由人類的手從遙遠的地方深根發芽,結出的咖啡果實在繁複的處理與專業的烘焙、沖煮,重點不在於這杯咖啡的美味與否,而是有沒有試著在入口的這幾秒內把心思放在入口的嗅覺味覺上。
特別找個時間去咖啡店,期待著美味的咖啡端上桌的那段等待的時間,觀察著周遭的環境,給予的就是”原來,我現在正在咖啡店!”的察覺。
去咖啡店喝咖啡就成了”品嘗”,從入門找個位子坐下,點選咖啡,當咖啡上桌的那一瞬間,都是”品嘗”的過程。
試著在喝下那杯咖啡的當下,讓自己身處在咖啡店吧!
那就是”品嘗”咖啡了。

avatar-img
SOLIDER TSAI的沙龍
2會員
26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OLIDER TSA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學習烘焙咖啡豆,更需要的是大量的烘焙經驗。 會有這樣的認知,是從自己開始製作烘豆機,因為開始自己製作烘豆機,對於烘焙的原理與機械結構上的深入了解,累積起來的一些少許的經驗,讓我在烘焙上能稍微提出一些自己的歸納與淺見。 至於為什麼需要大量的烘焙經驗? 單就人類學習的歷程
 從烘焙的本質來說,如何維持每一次烘焙的品質,通常是烘豆師最苦惱的部分。 就從專業的角度來說,煮一道菜要煮到每次的味道不會差太多,要練習過幾次才能做到?這一點對大多數人來說,也許就是會特別去餐廳吃飯的原因了。 同一個平底鍋,你會發現廚師大多用的都是便宜的平底鍋,廚師用起來卻像高級的鍋具,無論是蛋
 就我而言,咖啡迷人之處除了風味外,更多是觀察每個咖啡店的個性。 所謂的個性,以人與人相處來說,在更多難以選擇的狀況下,必須花時間去了解對方並逐漸映照出本身的個性,人是會隨著環境適應的生物,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影響,就會累積出很多火花或是難以理解的狀況。 而咖啡店,在提供咖啡或有餐點的前提下、進入店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學習烘焙咖啡豆,更需要的是大量的烘焙經驗。 會有這樣的認知,是從自己開始製作烘豆機,因為開始自己製作烘豆機,對於烘焙的原理與機械結構上的深入了解,累積起來的一些少許的經驗,讓我在烘焙上能稍微提出一些自己的歸納與淺見。 至於為什麼需要大量的烘焙經驗? 單就人類學習的歷程
 從烘焙的本質來說,如何維持每一次烘焙的品質,通常是烘豆師最苦惱的部分。 就從專業的角度來說,煮一道菜要煮到每次的味道不會差太多,要練習過幾次才能做到?這一點對大多數人來說,也許就是會特別去餐廳吃飯的原因了。 同一個平底鍋,你會發現廚師大多用的都是便宜的平底鍋,廚師用起來卻像高級的鍋具,無論是蛋
 就我而言,咖啡迷人之處除了風味外,更多是觀察每個咖啡店的個性。 所謂的個性,以人與人相處來說,在更多難以選擇的狀況下,必須花時間去了解對方並逐漸映照出本身的個性,人是會隨著環境適應的生物,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影響,就會累積出很多火花或是難以理解的狀況。 而咖啡店,在提供咖啡或有餐點的前提下、進入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