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跡象應該是2012年,市政會同意了皮爾地產(Peel Land and Property)在城市北碼頭區金額高達55億英鎊的鉅額投資開發計畫。這個計畫預計在20年間將130英畝(1英畝=4047平方公尺)的土地重新開發利用,而這片土地大部分都在世遺的範圍及其緩衝區內。 因此,UNESCO在2012年就將利物浦放入瀕危的世界遺產名單,認為開發「過度」,已經破壞了歷史碼頭的樣貌和價值。
然而,開發並沒有為此終止,市政會後來又核准了愛華頓足球隊在布藍利莫爾碼頭(Bramley Moore Dock)的5億英鎊新球場興建案,無疑讓事態變得更加複雜。儘管球隊在開發的同時,也是費盡心思的保護和加強當地的遺跡,但委員會非常介意其中填平利物浦河岸眾多維多利亞時代碼頭之中一個的規劃。而這可以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不論網路搜尋照片,或是有機會實地造訪,說到對城市樣貌的印象,除了主要火車站──石灰街站(Lime Street Station,因這條路上原本有一座石灰窯而得名,石灰窯雖已遷走,卻保留了路名)一出來就能看到的聖喬治大堂是受希臘羅馬啟發的新古典建築,城市中點綴著許多漂亮的維多利亞式建物,見證了大英帝國最昌榮時期的繁華盛況。
現在廣義的利物浦,包含附近的郊區,範圍相當廣;狹義的利物浦則是指現在最熱鬧的市中心,差不多就是被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區域。然而,這裡是河岸的堆積地,早期若有人居住,應該也是寥寥無幾,甚至不見於連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在1087年為了徵稅進行的土地調查紀錄《末日審判書》(Domesday Book)。
利物浦最早的文獻紀錄幾乎一百年後才出現,金雀花王朝的首位君主亨利二世(Henry II)將這塊土地送給一位名叫瓦陵(Warine of Lancaster)的訓鷹師。而且還要到1204年,利物浦才由於約翰王的特許狀正式建城。
約翰綽號「無地王」(Lackland),因為父王亨利二世將土地分授予幾位兄長,已沒有領地可以分封給身為么子的約翰。他繼任在位期間幾乎都不在英格蘭的兄長「獅心王」理查一世(Richard Cœur de Lion)登基,他統治期間喪失了位於現在法國境內的家傳諾曼地領地。從此,英吉利海峽變成英國的護國海峽,國王也才比較長時間的待在英格蘭。
於是,約翰王在1207年8月28日簽署了一份詔書,頒給負責管理此地區的西德比郡大臣(Steward of West Derby),創建了新城鎮「Lurpul」(意為「泥塘」,顯示其古代地理環境),並以贈地和減稅等優惠廣邀民眾前往定居。由於1752年英國曆法由儒略曆(Julian Calendar)改為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因此講求精確的人,也可能會說9月4日才是利物浦的建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