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5|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記]臺灣私人美術館先驅@楊三郎美術館

之前聽說臺灣漫畫家和博物館、美術館進行合作,其中有座私人美術館挺讓人好奇的,農曆年前(2021)去了一趟他老人家位於永和的美術館 — — 楊三郎美術館。
成立於1991年,是臺灣第一座私人美術館,或許正是在這個時間點才能讓從日本時代的臺灣美術慢慢浮現。解嚴是其一,這時候也是主政者的文化政策開始走向在地化,主政者的重視是其二,李登輝對楊三郎作品的欣賞,除了光臨美術館之外,也使用楊三郎的作品作為總統府賀卡的設計。
這座美術館的展覽空間主要由兩棟建築組成,一棟是楊家的網溪別墅以及一棟五層樓的建築。
前者主要展示楊家在頂溪的生活痕跡,與楊家來往的政商名流、楊家招待客人時所準備的大菜佛跳牆,依據導覽員的介紹,楊三郎本人也是在這棟別墅裡出生的。在楊三郎結束旅日與旅法的求學過程後,他的畫室也在這棟別墅的二樓;一樓的空間改造成美術館的販賣部還有部分的餐飲空間。
一樓的空間的視覺情報量太多了,除了前述關於建築與生活痕跡外,館內收藏的畫冊書籍等等,還有讓人不禁想吐嘈楊三郎的生平年表、楊三郎美術館在永和在地所做的社區實踐活動紀錄(除了美術繪畫之外還有日本文化的介紹)導覽員還會天外飛來一筆:「這是夫人(許玉燕)的畫作喔。」
二樓是楊三郎的畫室,是很奢侈的採光。 畫室裡也留著他老人家使用過的畫具以及收藏,畫室的牆上和畫架上還有作品的複製畫與部分原作。以往移地展覽的個人回顧展似乎很喜歡將「工作環境」挪到展間裡面,在個人紀念館/美術館裡面能保有這種空間真的很奢侈,但就是一樓讓我太焦慮了。
導覽的動線是從五層樓建築開始,穿過一個階梯之後來到隔壁的別墅裡。我一直到導覽員說明這個入口之後,才驚覺我現在所處的空間正是在網溪別墅裡頭。所以別墅的入口應該是在這裡開始的嗎?這原本的室內外空間是怎麼區別的呀??這改成這樣是合理的嗎???在導覽的最後留下奇妙的疑問,結束在別墅空間的導覽。隨後,將我們帶到另外一棟五層樓的建築。
另外一棟的五層樓建築,整棟樓幾乎都~~~是展示空間,但因為不能拍照所以就不多做說明,總之,展出的點數很多、過往相關的報章展覽紀錄與畫冊也不少,甚至還有戰後楊三郎老師旅居海外的護照紀錄(上頭寫的國籍是中國,而不是中華民國也是蠻寫實心酸),因為空間夠寬敞再加上平日觀展的人不多,觀展的體感體驗相對好一點。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是1950年代,楊三郎老師與蔡瑞月老師合作的〈白鳥舞〉以及〈卡門〉這兩幅畫。長於日本時代的臺灣、吸收西方藝術的養分的兩人,在戰後的二次殖民與摧毀後,能用不同的媒材創作這麼一次藝術的美好相遇。
翻閱以前的訪談時,楊三郎提到對二二八後的臺灣美術界(或者說整個臺灣社會的氛圍)也不免失望。
之所以會偷偷把這段文字拍照存下來,該怎麼說,這對2021的我來說算是一種警惕吧,除了惋惜與憤怒之外,就是好好地看展覽、讀點書、做筆記記下這些事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