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論文的日子 (2) l 對質性量性研究的迷思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至少我身邊多數的同學都是這樣生出論文題目的。因為大家的統計不好,所以打從一開始,大家都不打算做量化研究。然後以質性研究方法作為出發,延伸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主題。
我的狀況恰好相反。因為大學時期就開始做研究,也發表過幾篇論文,都以量化為主,所以在思考我的碩士論文題目的時候,是抱持著想挑戰自我的心態,嘗試一個不是自己拿手的研究方法,所以決定做質性研究。
聽起來蠻高傲的。沒錯,我就是被自己的高傲給弄得很慘。
當然我的高傲只是一部分,還有很大部分是自己對於研究方法的理解存在著很大的迷思。但經歷過這段研究的歷程,我發現有些迷思可能不如我當初所想像的那樣。整理一下自己過去對於研究(撇開自然科學,以社會科學研究為主)的迷思,也許也幫助自己看清楚自己是怎麼去思考「研究」這回事的。
Photo by Tuyen Vo on Unsplash

迷思一:質性比量化有更豐富的脈絡?

我起初認為,雖然量化因為有較大的樣本數,所以能將研究結果推論到比較廣泛的層面。但我覺得量化研究去除掉太多的變項了,以至於產出的結果,可能跟真實世界有很大的落差。相反的,雖然質性研究的取樣可能就區區的幾個受訪者,但它更重視脈絡,更能全面呈現某一個現象的整體。
舉例好了。我曾經想過要研究網路交友的議題,了解使用者從網路上聊天到見面歷程的經驗與感受。如果是用量化的邏輯,可能就要設定幾個變項,如:人格特質、使用行為等等,去看這些變項如何影響我想要研究的特定的歷程(如:見面次數)。可是這樣就忽略了其它的變項。但質性研究並沒有事先預設我要探討的變項,所以從受訪者身上,可以理解到這段歷程很豐富的內容,它可能不只是見面次數的探討,還包括受訪者內心的心路歷程,也可能會聽到很多的糾結、矛盾、擺盪等等的感受。
但我後來發現,量化其實也可以拉出很多變項,就端看你的統計能力有沒有辦法處理。而且就算量化研究去掉了一些變項,但如果可以在某一個變項做更仔細的施測和討論,其實它的深度不會比質性來得弱。量化其實也能夠去解釋某些歷程和現象。我曾經看過一些有關生命歷程的研究。他們是用長期的資料,去看一個人成長的變化過程。而且這些資料可能更精準,因為這些資料是長期持續在搜集的。相反的,質性雖然有它的豐富度,但如果訪談者沒有辦法從龐雜中的資料,全都拿來分析的話,其實很多被訪談出來的東西,最後都還是要捨棄掉的。

迷思二:質性比較有彈性?

量化和質性的思考邏輯和哲學觀是大不相同的。量化更相信世界有一個「真理」,所以研究者會設定很多研究的假設,透過統計去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成立。相反的,質性相信「真實」是被建構出來的,所以即便研究者有自己的假設,但還是會透過跟受訪者的互動,會慢慢建構出我們對於某些現象的理解。過去我會覺得,量化似乎比較沒有彈性,就是一個YES OR NO的概念,相反的,質性比較有彈性,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回到網路交友的例子來看。量化的邏輯,可能會事先預設「人格特質」會影響「見面次數」,然後去驗證這個假設是否成立。基本上有達到統計的顯著性,就可以說假設成立,反之則不。質性研究的話,雖然研究者可能會預設人格特質是關鍵,但透過訪談,可以去理解人格特質「如何」影響見面次數,過程的來回是如何的?為什麼人格特質會影響?可以看到不同受訪者,他們的內心世界或是生命經歷,這些脈絡如何影響他們經驗到網路交友的世界。
我後來理解到所謂的「假設成立」並不表示一篇論文驗證了某一個假設,該事件在現實中,就必然會如同該研究結果般前進,因為統計這件事情,講的也只是概率的問題,所以假設成立,不等於百分百會發生,所以它也不必然如此的「篤定」。然後質性也不必然就是有「彈性」。如果沒有辦法描述清楚整個過程和脈絡,訪談品質不佳的話,它也可能就淪為一篇寫得很籠統的文章。我曾經看過有人用訪談的方式,詢問問卷上的內容,然後就標榜自己在做質性研究,但這充其量是在掛羊頭賣狗肉而已。
從質性來看,研究者本身就是分析工具,所以它更仰賴研究者的視角,而且不同的人看同一份逐字稿,也一定會有不同的理解。言下之意就是,沒辦法找人教你怎麼詮釋這些資料,頂多找協同分析者一起討論。而且有些質性的研究方法「彈性」到根本就沒有一套明確可以依循的步驟,這就是最讓我痛苦的部分。雖然自由度高,但也更要交代清楚地自己為何會選擇採用某些步驟去分析,而且還要說服讀者,自己選擇的步驟是符合邏輯的。相比之下,統計有一套相對清楚的分析邏輯,如果教授要求不高的話,甚至還有一些分析的「公式」可以套用。如果統計不好,還可以在完全不懂統計的情況下,付錢找人來分析,甚至教你去詮釋分析結果。

每個方法都有它的價值

當然,每個研究方法都是它們各自理解這些世界的方式,有其各自的優劣,不該有任何的研究方法,能夠凌駕於另一個之上。我的感想是,其實研究論文的產出,是給讀者提供一個看待問題的視角,但不一定就要相信它就是「真理」,或是立馬否定掉其他的觀點,因為每一份研究的產出過程,都會影響到研究結果的產出。也許了解知識產出的過程,才是更關鍵的。
但我自己得出的一個心得是,如果是真的想要儘速畢業的話,量化真的會比較快。但如果是有充裕的時間,又對質性有興趣的話,它仍然是一個很棒的研究取向。
我之前確實覺得質性的挑戰性比較高,所以才選擇了質性。但在準備計劃口試的階段,就開始後悔莫及,因為我在釐清研究方法的時候,就開始覺得接下來的分析會非常茫然。訪談後,逐字稿打得非常痛苦,因為一個小時的訪談,可能就要花五到七小時謄寫,我連在搭公車的時候,都在打逐字稿,但還是覺得打不完。加上謄稿的當下聽到自己問的各種爛問題,以及受訪者有時候答非所問,而訪談當下卻沒有拉回正軌,就想說自己到底在幹嘛。分析過程看不出資料有什麼有趣、值得被提取的內容的時候,就會一直責問自己幹嘛要做質化。
我很常跟身邊的人抱怨,懊悔自己當初為何不選擇量化。但我也知道於事無補,只能繼續往前、繼續寫。然後不斷奉勸那些還沒開始寫論文的同學或學弟妹,要提早畢業,就別做質性研究。雖然有這樣的想法,真的還蠻不OK的,哈!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8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Z先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或許是論文產出的時間太壓縮了,以至於就算我做了很多的事情,或也許有投入,但根本就沒有時間好好消化這一切,以至於會有一種「好像什麼都沒做」的錯覺。
近期為了論文,忙得焦頭爛額。總覺得只要在工作以外的時間,撥空做一些跟論文無關的事情,就會覺得特別罪惡。但今天凌晨,做了一場夢,這個夢境發生在這個時間點還蠻奇妙的。
在大一開學的第一天,我就有注意到這一號人物了。他叫阿豪。外貌協會如我,第一時間就被他的外表給吸引著了。我對他的第一印象,覺得他並不是那種主流的濃眉大眼的帥哥類型,但他的那種帥是氣質型的。就是綜合了文質彬彬、溫文爾雅,偶爾活潑;穩重卻不呆板的氣質。
偶爾想換個書寫的題材,所以就想到紀錄自己的夢境。我蠻常做夢的,而且大部分時候,我都可以記得夢境的某些情節。越是荒謬的,我越是容易記得住。
之所以會把這篇命名為「番外篇」,是因為這與我過往的情感經驗有關,但主角卻是女生。女主角叫做小惠。她是坐在我座位後方的同班同學。她是一個很愛笑的女生,個性很直爽。
他是我國一到國三的美術老師。當時班上很多的同學都不是很重視美術,所以基本上都隨意亂畫、亂做,在課堂上也都各自在做自己的事情。
或許是論文產出的時間太壓縮了,以至於就算我做了很多的事情,或也許有投入,但根本就沒有時間好好消化這一切,以至於會有一種「好像什麼都沒做」的錯覺。
近期為了論文,忙得焦頭爛額。總覺得只要在工作以外的時間,撥空做一些跟論文無關的事情,就會覺得特別罪惡。但今天凌晨,做了一場夢,這個夢境發生在這個時間點還蠻奇妙的。
在大一開學的第一天,我就有注意到這一號人物了。他叫阿豪。外貌協會如我,第一時間就被他的外表給吸引著了。我對他的第一印象,覺得他並不是那種主流的濃眉大眼的帥哥類型,但他的那種帥是氣質型的。就是綜合了文質彬彬、溫文爾雅,偶爾活潑;穩重卻不呆板的氣質。
偶爾想換個書寫的題材,所以就想到紀錄自己的夢境。我蠻常做夢的,而且大部分時候,我都可以記得夢境的某些情節。越是荒謬的,我越是容易記得住。
之所以會把這篇命名為「番外篇」,是因為這與我過往的情感經驗有關,但主角卻是女生。女主角叫做小惠。她是坐在我座位後方的同班同學。她是一個很愛笑的女生,個性很直爽。
他是我國一到國三的美術老師。當時班上很多的同學都不是很重視美術,所以基本上都隨意亂畫、亂做,在課堂上也都各自在做自己的事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質性研究在學術研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適合探索人類行為、社會現象和文化議題。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質性研究的核心概念,並解析其與量化研究的差異,幫助您在撰寫質性論文時更加得心應手。
Thumbnail
你所相信的意義,很可能只是在強化別人的信念,畢竟你可是他的隱藏財源。
我們做實驗的目的, 往往是想要量化「確定的不確定性 Certain Uncertainty」。 什麼是「不確定性 Uncertainty」? 其實就是無法透過控制各種變因來控制下來的現象。 在做實驗的時候, 就算你已經把實驗條件盡量控制一樣了, 其實實驗的結果每次還是會有一些差異。
1. 過度堅持自己的審美觀念: - 當你堅持只從個人審美角度評價事物,可能會忽略其他重要的學術或實際標準。例如,您可能認為某個研究方法不夠「美」而拒絕採用,這可能導致錯失更好的研究成果。同樣地,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如果過於偏重自己的興趣而忽視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可能會影響你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發展。
Thumbnail
本文介紹進行研究的三個主要角度:靈感驅動、數據驅動和文獻驅動。透過瞭解每種方法的具體作法及其各自的優缺點,研究者可以更好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透過清晰的理路和表達方式來完善論文,以及內容要點的清晰度。這些是學術研究和寫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Thumbnail
我們常把研究分成量化與質性兩種不同的方法(當然不止這兩種方法),其中量化分析主要在討論變數與變數的關係,而質性分析則在變數間在的互動過程與事件。因此通常在進行質性研究時,我們需要收集大量田野調查或訪談資料。做過訪談的人都知道,訪談後需要反覆的聆聽訪談錄音並將其轉化為訪談逐字稿,這是一個大工程,還好現
Thumbnail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
質性研究在學術研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適合探索人類行為、社會現象和文化議題。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質性研究的核心概念,並解析其與量化研究的差異,幫助您在撰寫質性論文時更加得心應手。
Thumbnail
你所相信的意義,很可能只是在強化別人的信念,畢竟你可是他的隱藏財源。
我們做實驗的目的, 往往是想要量化「確定的不確定性 Certain Uncertainty」。 什麼是「不確定性 Uncertainty」? 其實就是無法透過控制各種變因來控制下來的現象。 在做實驗的時候, 就算你已經把實驗條件盡量控制一樣了, 其實實驗的結果每次還是會有一些差異。
1. 過度堅持自己的審美觀念: - 當你堅持只從個人審美角度評價事物,可能會忽略其他重要的學術或實際標準。例如,您可能認為某個研究方法不夠「美」而拒絕採用,這可能導致錯失更好的研究成果。同樣地,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如果過於偏重自己的興趣而忽視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可能會影響你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發展。
Thumbnail
本文介紹進行研究的三個主要角度:靈感驅動、數據驅動和文獻驅動。透過瞭解每種方法的具體作法及其各自的優缺點,研究者可以更好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透過清晰的理路和表達方式來完善論文,以及內容要點的清晰度。這些是學術研究和寫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Thumbnail
我們常把研究分成量化與質性兩種不同的方法(當然不止這兩種方法),其中量化分析主要在討論變數與變數的關係,而質性分析則在變數間在的互動過程與事件。因此通常在進行質性研究時,我們需要收集大量田野調查或訪談資料。做過訪談的人都知道,訪談後需要反覆的聆聽訪談錄音並將其轉化為訪談逐字稿,這是一個大工程,還好現
Thumbnail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