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含有「論文」共 41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參與觀察法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詳細介紹其優缺點、適用情境、不同觀察角色、資料收集與分析方法,以及在研究計畫中納入反思問題的重要性。參與觀察法強調研究者作為主要工具,透過長時間的參與和觀察,深入瞭解研究對象的個人觀點,以及事件發生的情境脈絡。
Thumbnail
限時公開
為什麼你需要這篇解析? 如果你在復健科門診或研究團隊中,每天被「下背痛治療」的論文淹沒,卻沒時間一篇篇細讀——這份懶人包就是你的救星! Guo 等學者(2025)剛發表一篇10年文獻大盤點,他們用數據分析488篇論文,整理出「誰在研究、哪些方法有效、未來該關注什麼」。
Thumbnail
介紹本週海選的五篇 AI paper(2024 年 3 月17~23 日),包括大模型推理優化、強化學習改進、記憶系統創新、3D 生成技術突破,以及 LLM 訓練策略的新發現。
Thumbnail
由 AI 科學家(The AI Scientist V2)完全生成的一篇論文成功通過了 2025 年國際學習表徵會議(ICLR)研討會的同行評審過程。
Thumbnail
許多碩博士生在準備口試時,最擔心的不是「研究做不出來」,而是——「講不清楚」。 當委員問問題時,腦袋一片空白,答非所問,甚至連自己的研究核心概念都沒講清楚,這樣的場面,光想就讓人焦慮。 但你知道嗎?口試成功不靠天賦,而是靠對的習慣!
為什麼突然研究氣泡排序? 每學期我都會教高一學生氣泡排序。然而有一天我和朋友聊天,發現有很多不同版本的氣泡排序,於是我深入研究,探索氣泡排序的歷史。 另外,原本用英文寫,但發現這個平台應該大部分是讀中文,於是又翻譯了自己的文章改為中文版。
Thumbnail
給新進醫療人士的高效學習法:FAST Learning 如何破解醫學論文閱讀困境 踏入醫療領域的新人,常陷入「知識過載」的泥淖:每日湧入的期刊論文、臨床指南、病例報告,彷彿永遠讀不完的文獻海洋。許多人熬夜苦讀,卻發現記憶如沙漏流逝;強記的病理機轉,在面對患者時仍無從應用。
Thumbnail
本文旨在探討導演分析的理論架構,聚焦於如何從多個層面解讀一位導演的獨特風格與創作理念,並以此反思電影背後的藝術性與社會意涵。
文章探討個別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兩種研究方法。個別訪談包含一對一訪談、結構式、半結構式和無結構式訪談,並提供詳細的準備、執行和注意事項。焦點團體訪談則說明其意義、特性、適用與不適用情境、優缺點,以及時間流程的準備、實施和資料分析階段。兩種訪談方法都強調建立信任關係、避免引導性提問,並尊重受訪者的意見。
Thumbnail
  「好想休學。」這句話在研究生的口中總是被稀鬆平常地講出來,但是大部分都只是日常嚷嚷,好像不講過這句話就不曾當過研究生一樣。   讀研究所的理由千百種,不管搜尋後看了多少你該讀研究所的理由、你不用讀研究所的理由,總之進入研究所就讀的人類每年還是存在。   這篇文是我正在寫論文過程中,突然想說的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