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10/19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海軍眷村文物的故事》 左營眷村的故事

眷村文物 食 衣 住 行 育 樂 人物 其他 別冊
以下節錄此章節部份內容
英國海軍自16世紀逐漸崛起,加上其陸軍及政府各部會的配合協助,大英帝國所佔有的殖民地遍及全球,這些帝國海外的據點自然需軍人們長期駐守,為解決其已婚者的家庭生活,遂在遠離本土的海外基地,興建屋舍以提供眷屬們的住宿,之後各殖民帝國亦紛紛仿俲。(註1)註1: 海軍備役少將韓斌將軍(海軍官校55年班)告知。
20世紀初,日本成為亞洲的新興殖民帝國,對「眷村」的設置亦步亦趨遵行不悖,明治40年(1907)即在澎湖為其「馬公重炮兵大隊」興建「官舍」(即今馬公市西側新復里「篤行十村」,藝人胡錦、胡濤、阮虔芷、潘安邦、張雨生均住過此村),成為台灣眷村的濫觴。(註2)註2: 95.10.26、96.1.18聯合報記者肇瑩如澎湖報導,及95.11.10軍聞社記者王智平澎湖電。
而國軍眷村的緣起,可上溯到民國21年勦共期間,第一師進入江西,師長胡宗南安排隨軍眷屬集中居住、代租民房、代付房租,其子弟在附近受教育,亦由公家付費,並鼓勵眷屬依興趣生產手工製品,增加收入;抗戰時湯恩伯集團駐防豫西時,亦曾於西康之西昌及陜西安原興建眷村;俞大維在軍政部兵工署長任內(22至34年),亦曾於各兵工廠設立眷村及子弟小學。 以上可說是國軍眷村的肇始,只是當時尚無明確統一的政策及「眷村」的名稱出現。(註3)註3: 參閱《國軍眷村發展史》2~3頁。
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海軍積極建設原名「萬丹(仔)港」(即〝Wantam 〞1653年由荷蘭人Joannes van Keulen製作的《中國沿海地區:廣東、福建、福爾摩沙島》海圖中,此處就以這個名稱出現,可能是引用平埔語吧)為「高雄軍港」,企圖當做軍事南進的基地。除了港灣設施、軍事建築等國防工程外,還配合需求設置中、小學校,郵便電信出張所、水交社(海軍軍官俱樂部)、海軍病院及海軍官(宿)舍。其中這批宿舍就是光復後被接收,至民國38、39年始命名為明德、建業、合群、崇實、自勉、勵志及鼓山區內惟的「自強」等眷村。(註4)註4: 中國海軍指派「第二艦隊司令」海軍少將李世甲來台接收,34年11月6日起由「左營特別根據地隊司令官」日本海軍少將黑瀨浩(賀),負責辦理移交事宜。同年12月31日從李世甲填報的〈臺灣地區海軍接收組接收營建數量統計表〉,在「日方部隊或機關」欄內列有:「廍後(明德、建業、合群)宿舍」、「本部前(施設部,即崇實)宿舍」、「龜山地區」(勝利)、「內惟地區」(自強)等;而「物品名稱」欄內列有宿舍分:甲號、乙號、丙號、丁號和雇傭、獨身寮(自勉)等六種。
另有一說是:昭和16年(1941)2月,日本海軍建立統稱「北海兵營」(即「左營軍區」),包含「高雄警備府」(在台最高的海軍指揮機構)和其他海軍單位:大佐級的「明德」、中佐級以下軍官的「建業」及士官級的內惟「自強」三處「官舍」(眷村),還有崇實和(西)自助,二戰時除自強較完整外,其餘各村被炸殘破不堪。
37年冬海軍總部令副參謀長宋鍔少將,先行來臺籌設「海軍駐臺辦事處」,從事左營眷舍之興修等事宜,38年由軍方搶修後,供遷左之高階軍官之家眷居住。除上述三村外,其他都是新建簡陋之克難眷村。參見〈高雄市左營區明建里海軍眷村(明德、建業、慈暉)成立文化園區簡介〉
此時又因大量海軍眷屬撤來左營,海軍及相關單位,陸續在左營興建了半屏山、自立、自治、勝利、自助、復興、創造新村、果貿三村(含果惠、果峰)、四知十四村、海光二村、三村、瑞豐、華夏、屏山、慈暉三村、六村、九村等,前後總共有25個眷村(全高雄市約有60處眷村,約12651戶),其中瑞豐、華夏及屏山三者為「華夏(低利)貸款」專案所建,住戶擁有土地產權,和之前的僅有「居住權」實不相同,而「慈暉」三個村子則是「職務官舍」,又是另類型態。另外在今左營高中的北邊,隔著海功路(52~60號)還設立一處新「祥和山莊」(舊莊在半屏山西側,隣著左營大路與復興新村相望),兩莊專門接納海軍單身退伍人員,左營是全高雄市擁有最多眷村的行政區。此外,在本區還曾有二處洋人的小眷村―「內、外海友新村」。
一些資深的村民還能細分如:建業新村有新(南,1955年才興建)、老(北)建業,自治新村也一樣有新(北)、老(南)自治及新新(東)自治(在軍區大溝的西側),自助新村隔著三角公園,就有了東、西之分,而自勉新村也分為上(小)自勉(在介壽路以北,被併入後勤司令部營區後,早已不存。)、中自勉及下自勉(最南邊,靠近陸戰隊營區)。一般習稱的果貿,其實包括果貿、果惠及果峰三個里。在今左營大路之西、海功路的南邊,民國42、3年興建了30戶的「富台新村」(為滯留越南「富國島」的黃杰部隊,所籌蓋的眷村,分布全台各地,但只有此村由海軍管理,其餘均屬陸軍),48年改名為「復興南村」,50年再改屬復興新村。從左營的行政區域圖查看,很意外的發現,明建里和自勉里,竟然曾是區內面積最大的兩個里。
這些眷村的位置,大多圍繞在軍(港)區的附近,每年除夕(陽、陰曆皆然)子夜十二點一到,在港停泊的各艦艇,汽笛(whistle)齊鳴,迎接新年來到。每星期二、五早上七點三十分鐘,鎮海營區原軍區大樓頂上的防空警報器,必定準時測試長鳴。這些特殊的聲音,在市區其他地方,可能不易聽聞吧!而眷村的住戶們,卻都習以為常,早也不以為意。
日遺眷村屬日式地板平房,皆附有庭院,居住空間較大;尤其是明德新村(桂永清來台後的官邸,即設在明德新村一號,人稱:「總司令公館」,現名:「明德賓館」),此村常被譽為全台最高級的眷村,獨門獨院每戶含院子一般約有260坪左右,多分配給將官們居住。日本人在蓋官舍(眷村)時,也把戰時的生活因素也考慮在內,每幾戶設有一座防空洞,十字路口的圓環,就是做為消防用水的蓄水池,巷道內開鑿戰備用水井,每戶均有柴房。合群、建業和崇實的日式房屋雖兩戶雙併卻未幢幢相連,不幸發生火警,就算搶救不及,也不致殃及整排,住家附近保留空地,可做為臨時避難疏散之用,從這些跡象顯示,其為作戰所做的周全準備。而在四十及五十年代,有些日遺的屋舍,仍可看出曾被美機轟炸過的痕跡,但是,經過住戶的修繕改建,現在已不易看清其「慘」貌了。
38年5月海軍總部遷至左營,不少的眷屬也隨之而來後,初期興建的眷村,因需求孔急、數量龐大、經費有限等種種不利的條件下,僅能以克難的方式,勉強應付。每戶約有四坪大小,家家戶戶不但肩併著肩,還要背頂著背,空氣不流通,在那段買不起電扇,更甭奢望冷氣機是啥的年代,夏日就更顯得炎熱無比了,幼童們頭上長癤子,身上生痱子,成了當時暑季,常見的皮膚科疾病。小孩子難過得哇哇大哭,為了拔膿身上還貼了三五塊的狗皮膏藥,這都是彼時的生活即景。廚房要兩戶共用一間,夜晚又當做浴室使用,人多的話還得排隊,公廁在每排房屋的兩端,臭氣瀰漫,燈光幽暗,夜間如廁,可是恐怖的折磨。這類眷村有新自治,及復興等為例,而自立、自勉、東自助和老自治等新村,則是火車廂臥舖式的狹長形格局,總之,生活品質確實不好,這種急就章式的做法,可能和當時流行的一組口號:「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有所影響吧,連用的家具剛來台先是使用竹子製的,後來桌椅先改成木頭做的,床架子則是鐵管的,求其耐用,民國50年代大家經濟較富裕了,家具更換成西式、洋化要求美觀氣派了。到後期(49年至54年)所蓋的果貿三村,及海光二、三村等,坪數較大些,居住環境方面也改善了一些,感覺上已稍有進步,就比較符合人性化了。
眷屬們的住屋需求要解決,子弟們的教育問題也要處理。其實早在37年春,海軍總部在南京,已創立「海軍子弟學校」,提供本軍子弟就讀。38年2月又在台灣左營(今海青工商現址)組校,派安世琪先生(1913~1993)任校長,設小學部,次年因實際的需求,再成立初中部名「私立海青初級中學」(民國50年曾計畫爭取增設高中部未果),海軍僅撥桃仔園之日遺臨時倉庫五棟及荒地充當校園。面臨學生人數眾多,教室嚴重不足的狀況,胼手胝足,蓽路藍縷,漸次完成學校規模。為了美化校園環境,安校長親率男性師長,及高年級學生,赴壽山挖掘芒果、龍眼、楊桃、蓮霧等果樹移植校園,搬運硓 石疊石成山,人工假山造景。甚至兒玉源太郎總督(第四任,任期1898~1906,台人因感念他的政績,分別在台北、台中、台南為其立像,高雄則遲至大正13年才在壽山,原「金刀比羅神社」舊址興工,次年完成,今址為「法興寺」。)
由於文字內容太多,僅節錄此章節部份內容

實體書購買

電子書購買

Facebook粉絲團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