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國賊是曹操,而非孫權,先出兵滅魏,則吳國自然會歸順。今日曹操雖已斃命,但其子曹丕篡漢自立,大漢子民皆痛心疾首,此時此刻應當藉此民氣,揮師北上,討伐逆賊,為大漢復仇,關東義士必當裹糧策馬以迎王師。反之,若先出兵攻吳,一則戰事不可能立即結束,曹賊恐趁虛而入。二則……。」
翊軍將軍趙雲看著笏板上接下來的字句,突然停了下來,沒有繼續唸下去,他抬頭看著閉眼沉思的皇上。
此刻,寂靜的廟堂上,除了趙雲外,兩旁的文武大臣們或低頭不語,或很訝異地看著趙將軍,畢竟趙雲平日話不多,但今日卻公然忤逆皇上的決定。
發現趙雲欲言又止後,劉備緩緩睜開眼睛,看了看趙雲,然後接著說:
「子龍,繼續說下去。」
在劉備的督促下,趙雲緩緩唸出了笏板上接下來的文字:
「……二則,出兵攻吳,以私廢公,師出無名。」
「師出無名?什麼叫師出無名!吳國背棄同盟,偷襲荊州,二弟在腹背受敵下,敗死麥城,出兵伐吳,名正言順,怎麼會是師出無名?」突然,劉備大怒,對著趙雲大吼著。
「陛下,漢賊之仇,是公事;兄弟之仇,是私事。請以大漢天下為重。」
面對盛怒的劉備,趙雲仍堅持不應該出兵攻打吳國。
此時,丞相諸葛亮率先站出來聲援趙雲,不少大臣見狀也紛紛站了出來。
「趙將軍言之有理,請陛下三思。」
劉備掃視了一下站出來的官員後,再度緊閉雙眼,過了一會兒才緩緩睜開眼睛對著滿朝文武大臣們說:
「退下。朕意已決,請眾卿別再說了。各自回去備戰吧!」
眾人退出廟堂後,趙雲走到了諸葛亮身旁。
「諸葛先生,陛下如此感情用事,是會破壞您當年在隆中的規劃的。」
「子龍,陛下與關、張兩位將軍義結金蘭,誓言同生共死,如今吳國襲殺關將軍,以陛下重兄弟的個性,一定會全力攻打吳國的。能勸陛下的……大概只剩下張飛將軍而已。」諸葛亮眉頭深鎖,也苦思不出解決之道。
一聽到只有張飛將軍可以勸陛下時,趙雲微微搖搖頭,因為他知道比起劉備,張飛更重視兄弟情誼,要讓張飛將軍去勸陛下暫緩為關將軍復仇,簡直難如登天。
嘆了口氣後,趙雲回到了將軍府。望著滿桌的公文,心中卻像是有塊大石頭壓著一樣地難受。出兵攻吳,破壞兩國同盟,不僅會損失戰力,更會導致曹賊趁虛而入,但皇上在乎的卻僅僅是兄弟之情,置國家發展於不顧,身為國家大臣,卻無能為力。
「將軍可有心事?」
愁眉苦展的趙雲抬頭一看,原來是他的幕僚司馬先生。
「先生,如你昨日所言,陛下還是執意攻吳啊!諸葛先生和我等勸告陛下,陛下仍堅持為關將軍復仇,以懲罰背信忘義的吳國。」
「將軍您誤解陛下的用意了!」
「誤解?」趙雲對於幕僚司馬先生的說法頗為訝異。
「是的。陛下一心匡復漢室,怎麼會因為區區兄弟之情而放棄?但陛下入蜀地,至今僅僅七年而已。去年失去固有的根據地─荊州,以至於如今漢軍領地僅僅剩下蜀地一隅,如果不能先安蜀地,怎能安天下?」
這時,趙雲才想起剛剛在朝廷上,站出來反對陛下東征的,全是跟著陛下從荊州一起過來的老臣,蜀地的舊臣全都在一旁觀望,沒有表示意見。難道陛下對趙雲等這幫老臣們已經失去信任?
「將軍,陛下之所以堅持攻吳,關鍵是為了樹威。畢竟蜀地的官員,甚至是百姓,都還在觀望這個新的領導者是否有能力統治蜀地。如果陛下連你們這幫老臣都無法控制,怎麼能讓蜀地居民信服?」
「可是,如果陛下不攻吳,與我們這幫老臣同心協助對抗曹賊,不是更能彰顯我們是個團結的團隊嗎?」趙雲對於司馬先生的話提出了質疑。
「蜀地四周環山,易守難攻。而且北方曹魏已於兩年前遭到我軍擊潰於漢中一帶,加上曹操剛死,曹丕小兒難成氣候,因此北方暫時不成威脅。至於吳國雖與我國同盟,但卻毀約攻襲荊州,導致我漢軍領地僅剩一半,蜀地官員及百姓都等著看陛下是否有能力奪回根據地。況且,奪回荊州,可以讓蜀地多一層保障,對蜀地百姓來說,蜀地的安危比恢復漢室更為重要。其次,漢中之戰,多由你們這批來自荊州的老將效力,蜀地官員其實也希望能有所表現,取得新政權的信任。」
經過了司馬先生的解釋,趙雲終於了解劉備的用心良苦。這是一場明知不需要打,卻又不得不打的戰爭,這將是劉備稱帝以來的第一個大危機。打,會破壞同盟關係,甚至會被曹魏偷襲;不打,則無法彰顯劉備的領導能力,無法安定蜀地民心。戰和之間,正考驗著主政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