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無論是何人的閱讀旅程,都是要自己上路的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常常會有書友驚嘆:你看書也太快!彷彿我有了擅長某種速讀術。但其實不是,而是面對不同的書,我有不同的閱讀方法。不過,無論是哪一種閱讀方法,都不會是「速讀」。森博嗣認為囫圇吞棗或者速讀,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閱讀——因為「閱讀文章對自己來說,是一種『擴展』的行為。」(頁二九),他閱讀的速度很慢,一字一字讀,所以「只要讀過一次,就幾乎不會忘。例如,我能說明目前為止讀過所有小說的大意。」他也不會讀第二次,新書或文庫本,他說,都是讀完就會直接丟掉。
他記不得專有名詞,也不記得角色的名字,他從小說裡所擷取的,「是那本書所寫的主旨、新穎之處與特徵,而非那些細微又具體的資料。若是故事類,則幾乎會記得故事情節。我會記得哪些場景很棒等,就和電影一樣,記住那畫面。」他也會分不清楚某些體驗是書裡、電影看到的,還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不論是書還是電影,都被我當成自己的體驗給記住了。」(頁三十)
亦即,從書裡擴展成自身所擁有的「體驗」。我只是在想,應該不是所有的場景都可以成為自己的「體驗」,畢竟,有些故事的情境滿極端的——如《魔鬼詩篇》的一開場即是墜機經驗。
由於我研究所是主修俄國文學,要記住角色、場景、故事情節,都是訓練之一。然而,要把所有讀過的小說裡的角色全記住,以腦袋來說這幾乎是難以辦到的事,因此,若有需要提取出來使用,重讀或者翻找筆記就好。那麼,要記住的是什麼呢?——這可能因人而異,有些人會對角色的一些經歷產生共鳴,有些則是會記住場景、情境、遭遇,或者他閱讀這本書之時、之後的某些情感或反思。
閱讀並不是考試或比賽,然而,長期的閱讀卻沒能從中獲得回饋(任何在閱讀之中被喚起的情感、情緒,或者理解、領悟都算是回饋的一種),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讀遍群書卻毫無收穫,若真如此,應該早就放棄閱讀這個行為了。
創作者正在準備中
請加入 沙貓貓的貓與書與貓 了解最新動態!
avatar-img
99會員
218內容數
每月,小小會精選一定量的選書,直送到選書成員的信箱裡。有不好朋友好奇,除此之外,要如何可以讀得到這些選書呢?除了選書之外,有時沙貓貓也會想要跟大家聊聊關於選書、閱讀的種種。在網路時代,是否你感覺到自己的閱讀其實變得越來越侷限呢?由書店老闆親選每月各類不同新書,一舉突破閱讀同溫層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懂得」,對森博嗣而言,是讀書這件事的價值之一,它能夠讓他理解這個世界、事物的運作多一些,但是「懂」,對我而言,在另一種層面上,是讓我能夠從書裡的這個基點,思考、發想、創造、感受更多的事物。森博嗣的閱讀,像是透過書,拆解並且組合一座座的機械、發掘他們運作的邏輯;而我的閱讀,則是透過書,迸發成無數的光
我喜歡的事情很多:看電影、聽音樂,年輕的時候喜歡跳舞,旅行,當然,花掉我最多時間的事情依舊是工作。因為工作都跟文字有關,接觸文字、輸出文字,是我踏進社會工作之後一直在做的事。然而,閱讀於我卻有著更長遠的歷史。由於它對我來說太自然、太日常了,跟呼吸差不多,所以年輕的時候我沒有想過,閱讀對於文字的輸出,
現在的小朋友大概沒什麼機會自己遇到談性知識的書——由於街角書店的大量消失,孩童閱讀的主控權,可以說是全盤由家長以及學校所控管。所以,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現在的孩子能夠有「接觸到『人類知識』的體驗」,我覺得的確是可以好好研究一下的題目。
我覺得這個方式是對的,將詩句的韻律、節奏,自然而然地銘刻在身體裡,去感受字句的起伏、呼吸,彼此之間的對映,詞語的象徵與節奏的關係......諸般種種,所有的詩歌理論,都遠不及你背好一首又一首的好詩——至少,當你遇到詩,你需要做的事情是,把它們唸出來
那時候,我才意識到,原來圖跟文的關係可以是對等的、相互呼應、協調、調動的,圖可以不是文的插圖,而文也可以不只是圖的圖說。圖跟文之間,可以創造視覺、語言、心靈上的律動與節奏,當你眼睛停留在圖畫上,耳邊聆聽著故事的進展,你還逗留在紙頁的圖像細節、人物表情,捨不得離開之時,故事已經要朝下一頁奔去——你想要
「懂得」,對森博嗣而言,是讀書這件事的價值之一,它能夠讓他理解這個世界、事物的運作多一些,但是「懂」,對我而言,在另一種層面上,是讓我能夠從書裡的這個基點,思考、發想、創造、感受更多的事物。森博嗣的閱讀,像是透過書,拆解並且組合一座座的機械、發掘他們運作的邏輯;而我的閱讀,則是透過書,迸發成無數的光
我喜歡的事情很多:看電影、聽音樂,年輕的時候喜歡跳舞,旅行,當然,花掉我最多時間的事情依舊是工作。因為工作都跟文字有關,接觸文字、輸出文字,是我踏進社會工作之後一直在做的事。然而,閱讀於我卻有著更長遠的歷史。由於它對我來說太自然、太日常了,跟呼吸差不多,所以年輕的時候我沒有想過,閱讀對於文字的輸出,
現在的小朋友大概沒什麼機會自己遇到談性知識的書——由於街角書店的大量消失,孩童閱讀的主控權,可以說是全盤由家長以及學校所控管。所以,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現在的孩子能夠有「接觸到『人類知識』的體驗」,我覺得的確是可以好好研究一下的題目。
我覺得這個方式是對的,將詩句的韻律、節奏,自然而然地銘刻在身體裡,去感受字句的起伏、呼吸,彼此之間的對映,詞語的象徵與節奏的關係......諸般種種,所有的詩歌理論,都遠不及你背好一首又一首的好詩——至少,當你遇到詩,你需要做的事情是,把它們唸出來
那時候,我才意識到,原來圖跟文的關係可以是對等的、相互呼應、協調、調動的,圖可以不是文的插圖,而文也可以不只是圖的圖說。圖跟文之間,可以創造視覺、語言、心靈上的律動與節奏,當你眼睛停留在圖畫上,耳邊聆聽著故事的進展,你還逗留在紙頁的圖像細節、人物表情,捨不得離開之時,故事已經要朝下一頁奔去——你想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檢視閱讀的目的 讓讀者有能力判斷這本書的整體 判斷是否值得深讀,進入分析閱讀階段 檢視略讀的步驟 閱讀書名頁或序 釐清本書類別 了解作者動機 閱讀目錄 了解本書架構 檢閱索引 依靠常識找出重點詞彙 閱讀出版者的介紹 通常作者會在此摘要書的內容 判斷是否想更仔細讀這本書 在
Thumbnail
因為從大一暑假開始看課外書,大概已經滿了一年了,這幾年來閱讀有帶來些成長,想要列出幾點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這裡說的書是課外書,而且是以工具書為主,也就是知識型和方法類的書 案例和故事 在書中,方法和觀念是最重要的,而故事或案例則是用來解釋或輔助說明,那麼如果你已經對這些方法和觀念有理解透徹
Thumbnail
不要再慢慢讀了,快快地多讀幾遍。 你是不是和我一樣喜歡歡慢慢「研讀」一本書,不懂的地方停下來反覆思考,從頭到尾讀完,感覺自己好像懂了,滿足又踏實。 可是闔上書要說讀了什麼,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這是一本把人從幻想拉回來的工具書,停止沉浸在慢讀的自我滿足感,改採高速、大量重複的閱讀法吧,這個方法
Thumbnail
很少看散文。 一直無法喜歡散文。選書大概就跟選朋友一樣,總是要找合得來的。散文是一種難以掌握的文體。不同於小說、科普、詩集等,在端詳完封面封底,開頁準備閱讀的瞬間,通常都能調整至一個熟悉的頻率跟這本書對焦。即便內容翻閱後不是那麼對頻,但我們總知道用什麼樣的姿態去迎接。 散文不是這樣 某方面來說
某日不知為何和先生共同閱讀一段文字,書在我手上,看著看著,他忍不住小小抱怨:「你看的好慢,我早就看完了,一直等不到你翻頁。」我只好交出書讓他先看。無所謂,晚一點再看又不會少塊肉。 不知道一般人平均的閱讀速度是多少,似乎也沒有準確信實的數據佐證,但個性急躁的我,閱讀速度應該和一般人差不多,即使稍慢
Thumbnail
《深讀的技術》的作者秋滿吉彥從不喜歡閱讀,到作為長壽節目《用100分鐘了解名著》的製作人,以自身經驗帶領由開始讀書到步步走入深讀的世界。比起硬技巧分享,作者以他個人深讀過或有重大意義的書作例子,令技巧更具體。同時讀起來也容易有共鳴,然後開始行動。在讀完這本書後,我立刻把技巧用在了之後閱讀的兩本書中。
這本書跟[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同一個作者,不過是比較早的作品。我是想試試「作者月」,如果讀同一個作者的書,會不會比較了解作者的想法。再來就是覺得自己閱讀的速度不快,還要一邊輸出寫筆記,寫出來的也很凌亂,想知道有什麼可以幫助自己的方法,筆記整合或是增加思考...等。 本書提到以下三件事以及我的
Thumbnail
閱讀書籍: 讀書變現的創作法則 書中提出四個盲點: 從頭到尾閱讀才算讀完 追求速度和數量,不注重效果 只看專業書,不看其他書 看完書沒有任何行動 這四項都是假觀念,只要書中的觀念能應用在生活中,就是有閱讀到書籍,並且,不必一定要花費大量時間一次看完,可以分多次觀看,長久的小進步大於突然的
學習語言,大量輸入(input)是非常重要的 學習英語不要再捧著單字書從頭背到尾 試試看利用網路免費電子書、有聲書資源,無痛、短時間提升英語實力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檢視閱讀的目的 讓讀者有能力判斷這本書的整體 判斷是否值得深讀,進入分析閱讀階段 檢視略讀的步驟 閱讀書名頁或序 釐清本書類別 了解作者動機 閱讀目錄 了解本書架構 檢閱索引 依靠常識找出重點詞彙 閱讀出版者的介紹 通常作者會在此摘要書的內容 判斷是否想更仔細讀這本書 在
Thumbnail
因為從大一暑假開始看課外書,大概已經滿了一年了,這幾年來閱讀有帶來些成長,想要列出幾點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這裡說的書是課外書,而且是以工具書為主,也就是知識型和方法類的書 案例和故事 在書中,方法和觀念是最重要的,而故事或案例則是用來解釋或輔助說明,那麼如果你已經對這些方法和觀念有理解透徹
Thumbnail
不要再慢慢讀了,快快地多讀幾遍。 你是不是和我一樣喜歡歡慢慢「研讀」一本書,不懂的地方停下來反覆思考,從頭到尾讀完,感覺自己好像懂了,滿足又踏實。 可是闔上書要說讀了什麼,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這是一本把人從幻想拉回來的工具書,停止沉浸在慢讀的自我滿足感,改採高速、大量重複的閱讀法吧,這個方法
Thumbnail
很少看散文。 一直無法喜歡散文。選書大概就跟選朋友一樣,總是要找合得來的。散文是一種難以掌握的文體。不同於小說、科普、詩集等,在端詳完封面封底,開頁準備閱讀的瞬間,通常都能調整至一個熟悉的頻率跟這本書對焦。即便內容翻閱後不是那麼對頻,但我們總知道用什麼樣的姿態去迎接。 散文不是這樣 某方面來說
某日不知為何和先生共同閱讀一段文字,書在我手上,看著看著,他忍不住小小抱怨:「你看的好慢,我早就看完了,一直等不到你翻頁。」我只好交出書讓他先看。無所謂,晚一點再看又不會少塊肉。 不知道一般人平均的閱讀速度是多少,似乎也沒有準確信實的數據佐證,但個性急躁的我,閱讀速度應該和一般人差不多,即使稍慢
Thumbnail
《深讀的技術》的作者秋滿吉彥從不喜歡閱讀,到作為長壽節目《用100分鐘了解名著》的製作人,以自身經驗帶領由開始讀書到步步走入深讀的世界。比起硬技巧分享,作者以他個人深讀過或有重大意義的書作例子,令技巧更具體。同時讀起來也容易有共鳴,然後開始行動。在讀完這本書後,我立刻把技巧用在了之後閱讀的兩本書中。
這本書跟[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同一個作者,不過是比較早的作品。我是想試試「作者月」,如果讀同一個作者的書,會不會比較了解作者的想法。再來就是覺得自己閱讀的速度不快,還要一邊輸出寫筆記,寫出來的也很凌亂,想知道有什麼可以幫助自己的方法,筆記整合或是增加思考...等。 本書提到以下三件事以及我的
Thumbnail
閱讀書籍: 讀書變現的創作法則 書中提出四個盲點: 從頭到尾閱讀才算讀完 追求速度和數量,不注重效果 只看專業書,不看其他書 看完書沒有任何行動 這四項都是假觀念,只要書中的觀念能應用在生活中,就是有閱讀到書籍,並且,不必一定要花費大量時間一次看完,可以分多次觀看,長久的小進步大於突然的
學習語言,大量輸入(input)是非常重要的 學習英語不要再捧著單字書從頭背到尾 試試看利用網路免費電子書、有聲書資源,無痛、短時間提升英語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