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6|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大分流》

    在經濟史家彭慕蘭所撰寫的重量級的經典《大分流: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中國與歐洲為何走上不同道路?》中提到,在工業革命之前,中國和英國曾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而在這之後中國選擇了繼續發展農業這條道路上,反之英國選擇了工業化,並且走向了世界巔峰。 從經濟學的角度去詮釋這一段歷史的話,可以看出「歐洲中心主義」是有缺陷的,「歐洲中心主義」是在說只有歐洲人走的這條道路才是正確的這一說,比方說歐洲人認為中國、印度事實上都是走偏了,這導致現在許多學者為了保護「歐洲中心主義」就開始轉移了一些觀點,以前是說歐洲從黑暗時期之後,有了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然後是工業革命,歐洲的文明才開始崛起,這是一個比較傳統的說法,但是現在卻不太一樣,因為這些其實是一些不怎麼光彩的歷史,所以這些學者會開始想要有意識地拉開西方文明的成功跟殖民歷史的差距,於是就強調歐洲文明其實從一開始就已經非常富裕非常強盛,並且想要指出他們根本就不需要殖民時代,他們根本不必海外擴張,只要靠他們自己內生的獨特制度優勢就能夠發展成一個先進的文化。
    為什麼英國首先爆發了工業革命,是不是因為某些條件因數的不同,當我們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的時候,常常會變成質疑說為什麼不是中國先而是英國呢?一旦這樣想的話,我們就會把注意力放在一些主觀性較強的地方上而缺乏了客觀性,就好比說中國當時的產權制度對資本主義的崛起是不利的,所以中國沒有工業革命。但相反地,英國當時是極有可能變成中國的,中國和英國在工業革命上到底有什麼差異呢?事實上跟經濟有關的方面,不管是人均壽命、人均財富,中國和英國其實都是差不多的,唯一不同的就是當時的歐洲擁有較多的牲畜,而且歐洲的房子大多是由石頭砌成,而中國則是用木頭,所以就有人說是因為石頭房子的保存期限較長,所以歐洲在原始的資本是比中國還要領先的,但是從歷史上卻可以看出,歐洲人的農業技術(土壤改良)是落後中國非常多的,所以並不能說當時歐洲的內在性優勢就是促成工業革命的大功臣,因為你從數據上看不到東西方在經濟方面的差異性。
    1750 年之後,英國和中國的人口開始迅速增長,就像馬爾薩斯提出資源瓶頸的四個制約條件(糧食、燃料、纖維、建築材料),這四個條件控制著所有國家的經濟發展,所以重要的是如何擺脫這些條件?首先從燃料談起,歐洲和中國在工業革命之前都是以燒木頭為主,像是燒飯、取暖、煉鐵…等等,都要燒木頭,但是 1750 年之後英國就開始缺乏木柴,中國也在同時期遇到了相同的問題,所以就變成說人民開始撿樹枝來當燃料,當時中國的技術比較好,用的是封閉式的爐子,而英國人的壁爐是開放性的,換句話說中國的爐子是更有效率,但就是這些差異造就之後兩國走上了不同道路,中國選擇繼續撿樹枝來燒,而英國則以大量的煤來代替木頭,但是很奇怪的是中國是全球產煤量最大的國家,它幹嘛不用煤呢?其實在北宋時期的中國就已經在大量的開採煤礦來煉鐵,所以練出大量的鐵製工具, 換句話說中國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但到了後來南宋時期,外族的入侵,中國只好 將首都往南遷,也就是說離開了產煤地,中國的煤礦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來自中國的北方及西方,也就是說到了南宋時期中國人無法取得煤礦了,到了明朝清朝也一樣,他們定都都定的離產煤地太遠了,這樣導致的是煤的運費太貴,使煤價翻倍,所以大家寧願燒樹枝燒樹葉也燒不起煤的原因就在這裡,當時中國的明清其實就已經有了一些資本主義的萌芽了,但就是因為這樣導致中國不可能再進化了, 你可以想像工業革命的背後是靠燒木頭之稱的嗎?所以說在當時的中國只要突破不了「燃料」這個剛性制約,那麼中國就不可能爆發工業革命,相反地,英國就幸運多了,英國是海島,所以產煤地旁邊就是港口,煤可以快速地運到全國各地甚至是歐洲各個港口,我們都知道煤是整個工業革命開啟的基礎,所以只有英國能率先爆發工業革命,而不可能發生在其他地方。
    但就算有了煤,也無法真正開啟工業革命,像是北宋大量開採了煤,但是卻沒有工業革命,所以說燃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你必須把燃料轉換成能源才會有動力,而英國用的就是蒸汽機,但是英國人並不是發明蒸汽機的國家,早在 2000 年前古埃及人就有蒸汽機了,是拿來推動神廟大門的,那為什麼古埃及沒有爆發工業革命?因為他們沒有煤,只能燒木頭,所以是不可能持續的,中國也一樣, 它擁有蒸汽機的時間比英國還要早,只是有蒸汽機的時候中國早就南遷了,所以就算你有了蒸汽機,沒有好的燃料它就只能是一個玩具而已,英國當時擁有一先天的優勢,那就是中國的煤跟英國的煤不同,中國的煤非常乾燥,並富含了大量的瓦斯氣,而英國的煤是大量滲水,麻煩的就是必須要抽水,而抽水就是蒸汽機會出現在英國的的主要條件,當時蒸汽機是非常不實用的,體積大又笨重、 燃燒效率也很低,根本就沒有任何商業價值,但是剛好用來幫煤抽水使它有了那麼一點點的存在價值,緊管它燃燒效率低、不好搬又耗煤,但是煤坑到處都是煤渣又沒成本,要多少有多少,就因為蒸汽機存在了,開始有人去改良它,蒸汽機開始越來越小,燃燒效率也越來越高,於是蒸汽機也開始投入了抽水之外的應用, 既然有了燃料及動力輸出裝置,工業革命就能自己自然的發展嗎?
    我們還是回到了原本馬爾薩斯的剛性制約,你有糧食嗎?纖維在哪?你的工廠要運作,沒有原料(纖維)能幹嗎?當時的英國把大量的農業人口轉移到了工廠裡, 所以以當時英國當時的狀況根本不可能供應所有人的糧食,纖維也一樣,當時的纖維也是靠農業的,你得種棉花才行,而且棉花是非常消耗地力的,所以當時英國根本搞不定這兩樣東西,這時候英國只有兩種選擇,退回去搞農業或是靠殖民地生存下去,很明顯英國選擇了後者,「糖」在這時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為糖的熱量很高,如果熱量不夠人就只能被迫的燃燒體內的脂肪和蛋白質了,而這也是為什麼英國人愛吃甜食的主要原因,當時的甘蔗大多來自加勒比海,後來英國人也控制了整個加勒比海,規定只能種甘蔗,這就是生產模式單一化,而這有什麼好處呢?原本每個地方都有各種名產,為了買那些東西要到處亂跑,除了耗時還耗成本,人力是要付工資的,而單一化之後我只要到我要去的地方就好,而且還可以找代理商,拿了東西就走,根本不必上岸,但因為單一化的關係甘蔗的產量開始變大,而價格當然也就開始下跌,然後英國再拿這些工業生產品去換一堆的糖, 很自然的英國便掌握了定價權,而有了定價權就等於英國掌握了剪刀差的權利, 這時候也開始出現了非洲的黑奴,為的是加勒比海種植甘蔗的工人不夠了,有了更多的勞動力,就會更多的糖,然後就會對英國的棉布需求量變大,當然英國也就賺更多的,工人多就等於需要糧食,生產棉布就等於需要棉花,不過英國人早就想好了,在當時的北美是分成南方跟北方的,而北方擁有大量的糧食還有木材, 南邊則種植大量的棉花,而這樣的生產鏈就轉起來了,但這一套都是英國人設計的,它使每個地區都不能單一生存,像加勒比海那一帶就沒有糧食,所以每個地區都得靠英國才能繼續生存,而英國人賺得這些不免會玩玩剪刀差來賺得更多,就 是高估了棉布的價格,並低估了原材料的價格,而英國就是在這時候成就了日不落帝國這個稱號。
    其實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常常會認為某些事情的發展是理所當然的,但其實這些事情的背後一訂有一些默默支持它的力量存在,那怕是自然因素也好,人為因素也好,這些因素都是確實純在的,而英國人也確實聰明,突破了眾多的資源瓶頸的難關,依當時時代來看,他們完全的解決資源瓶頸是需要等 100 年以上的,而英國如果是靠自生內在優勢的話,是不可能撐過 100 年的,所以我們就會發現事實上歐洲學者提出的內生制度優勢是完全不靠譜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