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摘要】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下篇|外顯記憶|內隱記憶|心智省察力|重塑大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兩天在網路上吵得沸沸揚揚的新聞,除了金曲獎的意外插曲,還有另一件令人難過的事。😞
看完當事人發佈的全文,許多人感受到文章中傳達出的「單親父親滿滿的無奈」…😣
但…我感覺到的是「孩子滿滿的無辜」…☹️
有關於當事人的家庭狀況、心理狀態,我必須說「詳情只有當事人自己最清楚」。🧐
但…所有人都清楚的是:在握有生殺大權的父母,與未成年孩子之間的權力關係上,孩子絕對處於弱勢,簡單來說,就是「孩子根本沒得選,只能被迫接受」!🥺
有了這層認知後,到底是誰該負起責任,提供孩子良性的教育模式,形成正向的善循環,答案應該很清楚了。🤓
在這次的新聞事件中,我絕對不認同事件當事人的處理方式,那對孩子來說已造成嚴重的傷害,不只是身體上的傷害,更多的是長久的心理傷害。🥺
但也衷心期望當事人能正視自己的心理狀態,先處理好自己的內心,再好好重新學習修補與孩子的關係,並建立良好的互動模式,反思自己該如何才能為成為孩子的典範,最後再來討論所謂合理的教育方式。🙂
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下篇《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 M.D.)、蒂娜.布萊森(Tina Payne Bryson, Ph.D.) 著,周玥、李碩 譯,地平線文化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培養孩子的正向特質,是許多父母對孩子們的期望。🥳
然而市面上的教養書眾多,到底哪一本才真正適用自己?😮‍💨
其實教養從來就沒有通用的標準答案,針對不同時空需做不同的調整。😎
本書從腦科學出發,提供具體方法,透過平日的互動時刻,幫助教育者學習合適的教養方式,了解孩子的需求,提供「生存式」和「成長式」並存的教育,幫助孩子正向塑造大腦,發揮潛能,培育健康快樂的孩子。😘
感謝有緣看到此篇摘要的你,也感恩堅持產出下一篇的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會員
24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Tsuting L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上篇 運用腦科學原理,學習幫助孩子正向塑造大腦,發揮潛能,培育健康快樂的孩子
前一陣子小高與茉莉發佈了一支影片,很多人都在討論,主題是關於「人生攻略」,上次分享「創運思維」一書的摘要《上篇》,今天要分享《下篇》,看完整本書,感覺跟小高在影片中說的概念,好像有點相似呢!😁
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創運思維: 滿手爛牌打到贏, 解鎖致富、覆盤人生的七堂強運課—上篇《金度潤 著,游芯歆 譯,寫樂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 你相信「運氣」嗎?😎 或許老天爺發了一手爛牌,但只要掌握出牌技巧,總有扭轉運氣的機會。🥳
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人際過敏症─曾經良好的關係,為何突然改變?《岡田尊司 著,張婷婷 譯,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終於寫完這本書的摘要,裡面有很多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對這方面有興趣的朋友,很推薦你們買來好好研讀哦!😊
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人際過敏症─曾經良好的關係,為何突然改變?《岡田尊司 著,張婷婷 譯,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對於原本關係還不錯的人,是否曾經連自己也搞不清楚為什麼,但彼此的關係突然惡劣,甚至完全拒絕與對方往來?
這兩天的新聞,你看了嗎?我…看了影片,覺得很難過…😢 ​ 不管網路上網友們對於哪一方的評論,都有各自的觀點,也都有各自想維護的立場與恐懼,都值得被傾聽。🙂 ​ 而我比較在意的點,其實是「肇事者的心生病了」這件事…😓 ​ 這種事件的發生,其實誰都不樂見,然而若是能從根本源頭,及早處理,或許多少能
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上篇 運用腦科學原理,學習幫助孩子正向塑造大腦,發揮潛能,培育健康快樂的孩子
前一陣子小高與茉莉發佈了一支影片,很多人都在討論,主題是關於「人生攻略」,上次分享「創運思維」一書的摘要《上篇》,今天要分享《下篇》,看完整本書,感覺跟小高在影片中說的概念,好像有點相似呢!😁
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創運思維: 滿手爛牌打到贏, 解鎖致富、覆盤人生的七堂強運課—上篇《金度潤 著,游芯歆 譯,寫樂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 你相信「運氣」嗎?😎 或許老天爺發了一手爛牌,但只要掌握出牌技巧,總有扭轉運氣的機會。🥳
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人際過敏症─曾經良好的關係,為何突然改變?《岡田尊司 著,張婷婷 譯,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終於寫完這本書的摘要,裡面有很多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對這方面有興趣的朋友,很推薦你們買來好好研讀哦!😊
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人際過敏症─曾經良好的關係,為何突然改變?《岡田尊司 著,張婷婷 譯,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對於原本關係還不錯的人,是否曾經連自己也搞不清楚為什麼,但彼此的關係突然惡劣,甚至完全拒絕與對方往來?
這兩天的新聞,你看了嗎?我…看了影片,覺得很難過…😢 ​ 不管網路上網友們對於哪一方的評論,都有各自的觀點,也都有各自想維護的立場與恐懼,都值得被傾聽。🙂 ​ 而我比較在意的點,其實是「肇事者的心生病了」這件事…😓 ​ 這種事件的發生,其實誰都不樂見,然而若是能從根本源頭,及早處理,或許多少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孩子不是父母所擁有,不能被自私的剝奪生命。父母應該更多地理解和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減少他們的壓力和焦慮。文章提供了一些建議,如運動、呼吸練習、冥想、良好的飲食習慣、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社交關係和培養興趣愛好來幫助孩子減壓。
Thumbnail
這本書重點內容包括父母教育方法、重要觀念以及如何影響孩子大腦發展。本書認為打屁股不能改善孩子行為,並提供更好管教方式,推薦父母、師長或教育學者閱讀。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孩子好像天生就知道,對於不尊重,父母毫無招架之力。孩子說出對父母不敬的話,把父母逼到忍耐的邊緣讓父母失控…用這樣的方式控制我們。」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正為著孩子偶爾的出言不遜苦惱,丹尼.席克認為有比「發飆」更好的應對方法。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老實說,處理父母的問題,會比處理孩子的問題更加麻煩得多。我們可以 設法改變孩子,卻很難改變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不肯跟著改變,要讓孩子確 實改過自新,就會非常困難」~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   作者接觸過很多犯罪的少年,很多時候都是出自於父母管教太多或是忽略的狀態,甚至
Thumbnail
臺北市某高中發生特教生上課攻擊老師事件,事件引發社會關注。本文從心理學家的觀點,探討了早期幹預對治療潛在自閉症患者的效果、情緒障礙的攻擊性行為來自父母的遺傳等觀點,並提出了幫助孩子正確情緒控制的建議。
Thumbnail
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情緒與事實的糾纏,父母如何成為他們情感與現實間的明燈? 從認識情緒到表達事實,探索如何透過耐心引導,幫助孩子清楚分辨內心的情緒與外在的事實的不同,培養出他們的情緒智力。 閱讀全文,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清晰表達:情感與事實的分離 在父母眼中,孩子
Thumbnail
如果是兩個不學好的叛逆孩子互毆造成其中一人往生,社會輿論多半不會在意,因為社會眼光會認為兩個家庭都有問題,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甚至會有網友認為,家長不教只好讓社會來教。 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被惡少打死,那又是另一種輿論,全台灣都跟著受害者家屬心痛。說穿了,打人跟被打的都只是孩子,是什麼樣的家庭環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孩子不是父母所擁有,不能被自私的剝奪生命。父母應該更多地理解和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減少他們的壓力和焦慮。文章提供了一些建議,如運動、呼吸練習、冥想、良好的飲食習慣、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社交關係和培養興趣愛好來幫助孩子減壓。
Thumbnail
這本書重點內容包括父母教育方法、重要觀念以及如何影響孩子大腦發展。本書認為打屁股不能改善孩子行為,並提供更好管教方式,推薦父母、師長或教育學者閱讀。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孩子好像天生就知道,對於不尊重,父母毫無招架之力。孩子說出對父母不敬的話,把父母逼到忍耐的邊緣讓父母失控…用這樣的方式控制我們。」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正為著孩子偶爾的出言不遜苦惱,丹尼.席克認為有比「發飆」更好的應對方法。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老實說,處理父母的問題,會比處理孩子的問題更加麻煩得多。我們可以 設法改變孩子,卻很難改變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不肯跟著改變,要讓孩子確 實改過自新,就會非常困難」~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   作者接觸過很多犯罪的少年,很多時候都是出自於父母管教太多或是忽略的狀態,甚至
Thumbnail
臺北市某高中發生特教生上課攻擊老師事件,事件引發社會關注。本文從心理學家的觀點,探討了早期幹預對治療潛在自閉症患者的效果、情緒障礙的攻擊性行為來自父母的遺傳等觀點,並提出了幫助孩子正確情緒控制的建議。
Thumbnail
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情緒與事實的糾纏,父母如何成為他們情感與現實間的明燈? 從認識情緒到表達事實,探索如何透過耐心引導,幫助孩子清楚分辨內心的情緒與外在的事實的不同,培養出他們的情緒智力。 閱讀全文,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清晰表達:情感與事實的分離 在父母眼中,孩子
Thumbnail
如果是兩個不學好的叛逆孩子互毆造成其中一人往生,社會輿論多半不會在意,因為社會眼光會認為兩個家庭都有問題,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甚至會有網友認為,家長不教只好讓社會來教。 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被惡少打死,那又是另一種輿論,全台灣都跟著受害者家屬心痛。說穿了,打人跟被打的都只是孩子,是什麼樣的家庭環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