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1/2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反思書記-《SOLO一個人工作聖經》(3):為什麼工作這麼累 1

這裡先整理一下前面所談的,關於一人公司常出現的幾個挑戰:
  • 資金燒太快,但是回收模式尚未建立
  • 把自己整個人燒到耗竭
  • 我們找不到協助客戶成功的模式或商品,或者接收不到回饋
  • 找不到實務面的支持系統
上述這些挑戰是實務面可能會遇到的情況,這篇則會談論另外一些面向與因素。這些因素可以概略地分成幾點:
  • 工作至上論
  • 時間即價值
  • 狂熱追求工作熱情與意義
  • 孤單感
  • 過度敏感
  • 心理資源耗竭
通常來講,這幾種情況也是我們會特別容易在工作中感到疲累的情況。在這篇中,我會先試著談論前三種因素。

價值觀

當我們固著地堅守著某種價值觀,而沒有留意到「這種價值觀其實不是唯一的價值觀,而只是其中一種價值觀」的時候,我們就會特別容易耗盡我們的心力。通常來講,自由工作者會失去生活品質,或者不斷強迫自己要工作,往往來自於「我應該要去工作」的罪惡感。這種罪惡感背後通常由兩種成因建構而成:
  • 工作至上論
  • 時間即價值(Time is money)
而有別於罪惡感的,是我們將工作拱上神壇。這種情況是另外一種常見的價值觀:
  • 狂熱追求工作熱情與意義

工作至上論
工作至上論幾乎無處不在。我很難說這種理論究竟源於何時,不過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每個時代都有大量抱持工作至上論這種觀點,並將這種觀點奉為圭臬的人。
工作至上論的內容,大體就是「工作需要佔我們生命中的第一位」「我選擇將我的時間花在工作上」。這種內容有某些變形,包含但不限於:效率至上、你要努力工作才對得起你的薪水、大家要共體時艱、責任制、你要忍耐...。換句話講,工作至上論背後暗示著,我們的生活與未來,全都與我們將工作看得多重要來決定。
這種觀點很常建立於我們從小經驗到的:如果我們不工作,或者沒有一份穩定的、說得出口的工作,我們就不努力,我們以後就會餓死。
我們可以輕易地理解這種論點背後的陷阱與風險何在,比如說我們常聽到的過勞死或血汗工廠。然而,工作至上論的風險不僅只在工時過長,這也包含了我們對自己的自我監視。
白話上來講,工作至上論最大的風險來自於:這種觀點會使我們工作與日常生活的邊界變得模糊

時間即價值
時間即價值(Time is money)是另外一種常跟工作至上論並行的陷阱。
會稱之為陷阱的原因,是這種價值觀並非完全錯誤,卻常常是主流所抱持的價值觀。特別對計時的工作人員而言,他們可能會試著透過加班來換取比較高的收入。而對一人工作者而言,這種時間即價值的價值觀可能會被轉變成上面提到的自我監視;換句話講,大概是那種「我休息真的好嗎?我不去工作,然後像廢人一樣在沙發上滑著手機耍廢,這樣真的可以嗎?」
這是一種將時間當成商品的價值觀。似乎我們付出的時間越多,我們就能收獲越多。這對自由工作者來講是一種帶有較大風險的觀點,除了「付出時間與收入成正比」這點會逼迫自由工作者過度努力地付出以外,也很容易造成沉默成本的逐漸積累,而忽略了我們可能需要回過頭檢視自己所提供的產品,或者工作的流程可能需要再良善等等。
換句話講,這種時間即價值的價值觀為自由工作者所帶來的第二種風險,是我們可能過度重視自己過往付出的,以及因為過度考慮我們過往所付出的時間,所以會覺得捨棄過往付出的很可惜。
上述兩點會互相交織而成,它們並不是那麼黑白分明的兩種價值觀。除此之外,長期工作也會對我們的專注力與效率造成傷害,這往往會與我們理想的工作方向背道而馳。有份研究顯示了生產力與工作時間的相關性:
  • 一周專注工時在10-20小時左右時,生產力可以達到最高峰
  • 一周專注工時延長到35小時時,生產力會只剩下一半
  • 一周專注工時延長到55小時時,生產力會來到歷史低點
  • 一周專注工時在60小時時,生產力會短暫回升,接著就隨著工時變長而一去不復返
如果我們在公司上班,相信上述提到的情形就不難理解:事情不能做太快,不然上司會塞給你更多工作然後跟你說能者多勞;離下班還有兩小時,可是不知道要幹嘛,只好坐在椅子上發呆;上司為了怕你上班時在位子上浪費時間,刻意創造一堆其實完全沒有意義的繁冗工作;或者因為工時這麼長,所以每天都把下屬找去實際上是在訓話的開會等等。
時間即價值是一種很常見的陷阱,也是對生產力和人類智識的傷害。
第三種是有別於上兩者的另一種陷阱。

狂熱追求工作熱情與意義
這種常出現在「我對我的工作抱有很大的熱情」之中的價值觀,反映著「我們對於工作要有熱愛」。這種熱情常會在對工作上癮的人身上見到,也常反映著一種價值觀:「我的工作就是生命的意義」。
當工作的意義被無限制的放大,我們就可能不斷鼓吹在工作中找到意義。而這也會使得我們更難接受在工作從事沒有意義的活動。但這並非在說在工作中找到意義不重要,而是意義是副產物
我們可以回想那些我們覺得很有意義的事。在從事這些我們覺得有意義的事時,我們會獲得一種充盈感、專心感,這種臨在於當下的感覺,常是我們提到意義時,所描述的第一種感覺。
另一種是,意義可能是建構出來的。我們可能看到父母從事的職業,我們學習到了某些職業比較正當;或者我們可能看到科系的排名,於在是心裡有了一份職業的次序。我們可能常聽到「阿這個職業很好,你去念這個不會餓死」。這種意義感來自於「有人說這個職業很好」「這個職業看起來很好」。
但實際上,我們可能對這份職業完全不感興趣。
本質上來講,意義是一種沒有既定答案的意涵,它會由我們是誰、我們經驗過什麼、我們的稟賦如何,以及我們過往學習過的一切,來建構出一套「這個好、那個不好」的排名清單。換句話講,意義是主觀的,對一個人有意義的事,很可能對另外一個人完全沒有意義。
於是,這裡我們會談到第三種意義:在不斷從事看似重複的行為中,逐漸累積起來的意義感。意義需要時間的累積,也需要我們不斷從事於其中。如果我們看向PDCA的流程,就會比較容易了解不斷從事、看似重複是什麼意思。
PDCA 循環
PDCA 循環
我們不斷透過與外境的互動來改善自己,然後把這個改善過的新流程,再一次展現給他人、與外境互動。這種與外境互動的不斷良善論,會積累出一種新的厚積薄發感,這種感覺會逐漸建立內在的穩定感和力量感。
意義是可以逐漸累積起來的,熱情也是。然而,即便從事我們覺得有意義的工作,那也不一定意味著這份工作的每一件事都有意義。我們可能就比較難在弄一堆報表的時候找到意義。一份工作總是會包含那些繁瑣、無聊的事物。
然後,再說回熱情這件事。熱情可以略分成幾種:
  • 某件事剛開始時,所感覺到的那種新鮮感
  • 狂熱-信仰式的
  • 穩健的熱情
最後一項穩健的熱情與上述談論的意義很像,甚至可以說兩者其實是一體兩面。我們可能不太容易在剛從事一件事情時,就順暢無礙地找到這種熱情;但是它會在我們對於整個工作流程逐漸產生孰悉感,逐漸能快速地解決某些繁瑣的雜事,以及降低我們大腦工作記憶的資源耗損時,這種伴隨著輕鬆感的熱情會逐漸浮現。
未來,可能再花一篇篇幅來寫工作記憶,以及複雜問題的處理。
狂熱式的熱情則與上者有別。就結論而言,狂熱的熱情往往象徵著工作狂,以及一種對工作的信仰。這背後反映的實際行為往往是過勞:那些嚷著極度熱愛工作的人,往往也是選擇把一大堆時間安排到工作上的人。
這往往是自由工作者常出現的第三種陷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