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2/0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何以為家

對你來說,家代表甚麼?
這個在往日我甚少思考到的問題,近日竟縈繞不散,拿不走,抹不掉。自從3月底從舊居退租以後,由於台灣仍封關的緣故,我跟太太便暫居在親如家人的好朋友家中。天真以為「有瓦遮頭」便可的我,到了這刻才發現,沒有一頭屬於自己的家的感覺竟會這樣不安,如此難受。這段不預期經歷引發我去探索,究竟家對我來說是甚麼?
可惜,我並未找到確切的答案。對我這個G中心全開放(人類圖術語)來說,「家是甚麼」大概是個終生課題。然而,我希望透過分享自己經歷過的「家」,去引發大家也在這課題上作出思考和探索。
小時候的我,一家四口樂也融融,一起吃飯,一吃看電視。那個「家」很理所當然,因為沒有參考點可作比較。「家」、「居」和「家人」三者完美無瑕的混合在一起。
16歲那年,我哥往美國升學去,留下我獨佔房間。我喜歡躲在房間裡打電玩。每當媽媽突然衝進來,我就巧妙的按下 Alt+Tab跳到預設好的檔案裝作做功課。現在回想起來大概騙不了誰,但這私密的空間成為了我的「家」,一個存活於「大家」裡的「小家」。
三年後,我也往美國升學了。我跟一個不算很熟的朋友合租了一個單位共住。當初決定合租,大概只因為我們對這「家」有某些一拍而合的共識(不在家中開趴,對家中整潔程度容忍程度相若)。我倆當然談不上「家人」,而儘管這是一個我很喜歡的「居所」,但也絕對談不上「家」的感覺。說穿了,這三年的「同居生活」彷彿只是兩個志同道合的人,各取所需的一場交易。
畢業後的數年間,我越來越少留在原來的家中,不是跟朋友在街上溜逹,夜夜不歸,就是在女朋友家裡留宿。「家」的定義變得越來越廣,但也越來越模糊了。還記得我媽曾駡我說,我根本沒有把這裡當成「家」,只視它是酒店房間而已。我開始疑問,究竟「家」、「居」和「血緣」的關係是如何呢?
26歲那年,我結婚了。我跟太太開始築建起屬於我們的「家」。為了讓年老的狗狗可以安享晚年,我們在屋前小花園加建了玻璃屋和圍籬。我們一起在家中吃飯,一起在家中休息。我倆就像玩沙堆的小孩,模仿著各自的經歷,去建造起屬於自己的「家」。
經過多年的經營,「家」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居所」,而是變成了一個可以為我們充電打氣的地方。無論工作多累,外面世界多紛擾,只要回到家中就感覺如釋重負。我跟太太相互了解,學習如何跟對方相處,相互進步,成為越來越親密的「家人」、人生旅途上的好夥伴。我們都好愛這個「家」。
到了今天,即使沒有一個自己的「居所」,但我在日復一日往外的探索中,其實也不斷向內掘,慢慢發現,「家」更多時候是指一個屬於我的能量空間。而這個空間內的人,即使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卻會在每天的生活中,織起一種獨特的連繫。透過彼此相處,建立起信任、默契和尊重,「家人」和「家」的感覺油然而生。
我開始理解到,「家」既非實體的「居所」,也並一定跟有血緣關係的「家人」有關(好多時候「家」反而會塑造出「家人」),而是存活於我們心靈上的一點平靜。正是這點平靜,能讓我們勇敢,能讓我們充滿力氣,去探索去冒險,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永遠有退回去的根據地。
只要我們對自己和生命充滿信任,那我們哪裡都可以心安,哪裡都可以是「家」。
Heart is where Heart is 。「心安便是家」。

現居台灣的香港人,擁有十多年工作經驗的資深經理人,也是官方認證的HUMAN DESIGN【活出您自己課程】引導師[LYDG]。
提供職場引導服務和開辦人類圖工作坊和課程。閒時喜歡到處旅遊,探索世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