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兩星期前意外加入了正在初建立的
Gen-C Club 後,開始駐守在其中,因為隱約感覺到這個項目將會有一番作為。(2022/8:可惜熊市到來,有關項目暫時停止了 NFT 鑄造計劃。)
而事實上,Gen-C Club 是由理財名人
高培成立的 NFT 項目,其人脈資源本來就充滿先天優勢,再加上他們的藝術家是台灣的 Hung(H.H先生),在此初起步階段中,AMA 已包括 TeaHouse,白單合作包括了極樂藝術家之一的 Jisu 的個人項目,可見他們的知名度及項目方能力有一定的保證。
不過,雖然本熊暫時對於 Gen-C Club 的好評非常高,但不代表本熊認為他們沒有缺點,例如他們的抽獎方式,就正正踩中本熊的弱點:
Facebook 及 Instagram,以下簡稱 FB 及 IG。
未來兩周內,本熊預計會寫更多關於 Gen-C Club 的分析,如果你有興趣閱讀,可預先追蹤本熊的帳號及專題。
社交媒體推廣與 Web 2.0 的人性習慣
本熊能夠理解,Gen-C Club 的抽獎方式為何會十分重視社交媒體的推廣,一來不認識高培的人們,可以根據他的社交媒體追蹤者人數,而推斷出他是否一個名人,這種跟數學算式一樣直白的理解方法,導致因 Web 2.0 而冒起的名人,都會關注社交媒體的追蹤數、按讚數、分享數及觸及率。
因此,Gen-C Club 提供給群組成員的參加抽獎辦法,亦幾乎必定包括 Twitter 及 Instagram。事實上,方格子有時候亦會在 Facebook 舉行 AMA 及抽獎,借此把項目推廣到來自於不同社交媒體的使用者,以擴大自己的客戶群。然而,對於曾經受社交媒體及政治問題煎熬過的人們來說,這還真是個大問題。
Gen-C Club 提供給群組成員的參加抽獎辦法
數字變成簡單的一個指標,以衡量一個存在是否成功。這個情況,跟檢視一個人擁有多少財產,以衡量對方是否一個已經獲得自由的富豪,或是否一個優秀的交往對象是同理的。但不幸地,前者已經因為 Web 2.0 的運作模式而被習慣,後者還能因為「愛」而被部分人定義為膚淺,可見社會依然持續地,試圖讓「愛」、「財富」及「自由」扯上直接關係。
再簡單地舉個例子:若然今天,本熊對外宣傳時是附上一個擁有萬人讚好的專頁,本熊的文字應該會比現在的更有價值,甚至更容易地跟出版社談出一個好的出版合約。
但不幸的是,本熊已經近乎完全退出 Meta(Facebook)旗下的所有產品,相關社交媒體已經停留在「偶爾」更新的狀態好一段時間,因此若然本熊要在世上打出另一片天下,對很多人來說就會是一個難題。
離開的原因
現時,在 Facebook 中本熊只留下兩個專頁,其中一個就是
i-BOOM。本熊的個人帳號在使用了十年後,於 2020 年 6 月 20 日遭本熊親手刪除。同時,Instagram 的資料也在考慮後全部刪除,只留下三個近乎停止使用的帳號,以及亦把 Whatsapp──其中一個香港主流使用的通訊工具──的交流轉移到別的通訊工具上,只留下一些因工作問題而無法轉移的聯絡。
之所以會有上述的行動,其原因十分簡單,就是政治及私隱問題。
事實上,Meta 創辦人的政治立場十分明顯,多次把大量對中共不利的消息刪除及封鎖有關人等的帳號,其次是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向多間商業機構出售用戶資料等。這些問題令曾經經歷過 2019 年社運的香港人來說,變成一個十分重要的考量,以判斷是否繼續使用 Meta 旗下產品。
有趣的是,經過各種考慮及比較,以及試用 Facebook 的停止帳號功能後,得出的結論是沒有了 Facebook 也不是一個大問題。同時間,丹麥公司
Intree Club 正在開發以「重度關注隱私」為主調的社交平台,而近日他們在熊市中完結了他們的公售,儘管表面成績不理想,但他們的工作依然持續,本熊將會在未來兩周內為各位介紹。
刪除 Facebook 所發生的事情
其實很多時候,你以為某些東西或事情對自己很重要,甚至無法取替時,也許都只是當刻的一種強烈感受。而當離別真的發生了,如果你夠勇敢及堅強,總會有能夠撐過去的時候,情況好比與交往多年的伴侶分手,或親人離世等。
不過事實上,Facebook 不是人們的戀人或虛擬情人,所以用戒除煙癮或酒癮來比喻應該更加貼切。以下本熊將會講述自己在停用 Facebook 期間發生了什麼事情,又因而獲得了什麼。
一、朋友問:為什麼要刪 Facebook 帳號?
停用一個月後回歸 Facebook,在自己的頁面上留下「我接下來要刪 FB」的帖文,然後便陸續收到一些會在 Facebook 上交流的網友私訊。他們的訊息不離開「發生什麼事」、「為什麼要刪 FB」等問題。對於這些問題,不懂惋轉又有點刻薄的本熊直接地回應道:
「我已經停用了一個月,但你沒有發現。
那我刪了 FB 對你來說應該沒什麼影響。」
也許是被說中了,部分朋友的反應尷尬,最後留下其他聯絡方法後就說了再見,而到了現在,本熊幾乎都沒有跟他們再有交談。到頭來,在 Facebook 上認識的這些網友中,到底有多少人只為了「擴大」圈子而保持表面友好關係呢?一次刪除就能把他們全數找出來了。
二、刪掉 Facebook 並沒有對自己現實的社交圈子造成大問題
要聯絡的朋友本來就可以利用其他平台聯絡,而一些工作認識的朋友則在刪掉的那一天交換其他聯絡資料,所以沒有影響。
如果你跟對方有一絲緣份,那只刪掉 Facebook 其實不會妨礙大家繼續交流,至於斷掉的關係就當作是對過去的洗禮就好。不被社交媒體束縛,確實能夠感受到另一種自由。
三、收到的垃圾資料量減少
沒有了社交媒體後,接收新聞的方法變成由收看新聞節目、訂閱新聞頻道,及在家人、朋友的交流之下獲得,變相多了「思考」和「判斷」空間,同時間能夠用來工作的時間大幅增加,每天的時間不再被 Facebook 偷走。
四、思想變得正面
以身心靈的角度來看,其實每個平台都擁有不一樣的能量,而這些能量會吸引各式各樣的人。
現實上,2016 年左右開始,本熊意會到 Facebook 的能量開始從適合自己的狀態,慢慢轉變成不適合自己使用的狀態。這種不適合的情況,會導致使用 Facebook 時,自己擁有的能量、精神等都會因而被大量消耗,而且無法從中獲得可以填補被消耗掉的能量。
當然,這個觀點跟敏感體質及身心靈學說有關,所以無法感知的人會難以理解。
總結
說實話,離開 Meta 旗下的產品後,有沒有什麼不方便的地方呢?有,例如與朋友聚會後,想要把合照發上 Facebook 及標註自己時,對方總會因為聽到自己把 Facebook 刪掉了的消息,而露出十分困擾的表情。
除此之外,也許我本身是個邊緣作者,跟其他作者比起來,與粉絲的互動數真的很低,相對地我的粉絲似乎都是忠實低調粉絲,大家閱讀文章的點擊率、到會場購買書籍,以及課金支持等等,都是本熊和拍擋的最好精神糧食。謝謝大家一直以來以行動支持我們,這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及肯定。
未來,我們想逐漸讓自己的工作室都脫離 Facebook。雖然始終一直以來留下的粉絲,幾乎都在 Facebook 上認識,但若然繼續留下,我們還會是他們的其中一個客戶,及成為其中一個支持他們平台的存在。
因此,我們正逐步展開脫離的行動,例如從小地方入手,放棄在一些文章上加入 Facebook 連結,及把社交平台的次序更換掉等等,希望減少所有因為我們而留在 Facebook 的粉絲。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大家理解到離開 Meta 其實不是一件壞事。
本文章將同時於 Mirror、Matters、Potato Media 及 Penana 刊載。
合作活動、文案可電郵聯絡 kumasanki@iboomcreativ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