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6|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 – 不成功的改編

1956年的電影War and Peace取材自著名俄羅斯小說家Tolstoy的經典作品,不僅有著厚實深刻的文本內容,又有一時之選的製作團隊與演員,理論上應能成為如同Gone with the Wind一般的雋永經典,然而卻因為不成功的改編而僅僅成為一部中庸的作品,未達到能與原著看齊的高度。
小說改編成電影往往需要很多的取捨,優秀的改編者總是能將繁多文字中的主題提取出來,將原文本中的重點精準地放進電影中,然而War and Peace卻沒有做到這點,將原著作品中的眾多角色與故事傾倒而出,似乎想將原著中的故事全部拍出來,而沒有專注在某一特定的角色與故事,而導致電影看起來就像是流水帳的敘述,而沒有令人深入故事之中,僅僅是看著角色們演出一場又一場的戲,而無法同理他們的遭遇與情感,使得3小時半的觀影過程越看越無聊,最終看到結局也難有任何的深刻感受,更無法看出這部電影有將結尾字幕顯示的原著字句展現出來,令人不禁感嘆浪費了如此好的文本。
War and Peace除了浪費的原著文本的深刻主題,更是浪費了一干優異的演員們,很難忽視劇中演員替角色帶來的風采,Audrey Hepburn的Natasha活潑迷人又懵懂無知,Henry Fonda帶出Pierre的憂鬱感性,Mel Ferrer給Andrei的帥氣與深情,還有雖然戲分不多但令人眼睛一亮的Herbert Lom與他飾演的Napoleon,還有許多我未提到的演員,都在這部電影中有著優秀的表現,然而受限於劇本,我們對於每個角色的認識都非常的粗淺,為了呈現出原著中的眾多角色與他們跟主角們的故事,缺犧牲了能更深入角色的時間,或許對喜愛原著的人來說,能看到小說中的許多角色出現是令人滿足的,但這樣對於電影是毫無幫助的,電影無法像小說一般可以不限制的寫出作者想說的故事,電影受限於時間的關係而必須要做必要的刪減,而War and Peace便沒有做出好的取捨,因此缺乏了更深刻的角色刻畫,在這樣缺乏對於角色的更深入的理解之下,我不僅有許多場戲無法理解與同理,更是難以對結局感到滿意,也完全無法明白電影到底所想表達甚麼樣的主題,在這樣的情況下看到結尾字幕跳出Tolstoy的原著字句,我只感到滿滿的不快,彷彿在塞給觀眾大量的流水帳似故事之後,再偷懶地用字幕去說這些故事背後隱藏的意義,如果要看這樣的東西我何必浪費三小時看這部電影,而不是乾脆拿起原著來讀就好。
我也不得不去比較有著相似故事背景的Gone with the Wind,由於我都沒看過原著,所以單就電影呈現而言,Gone with the Wind就聰明的將重點放在女主角Scarlett身上,而不像War and Peace那樣同時想講三位角色的完整故事,所以在Gone with the Wind中的Scarlett雖然個性不討喜,但重點一直是放在她身上,我們看著她成長與經歷眾多苦難,因此我們關心她在乎她,所以就更能深入故事之中,罵她愚蠢的同時卻又同情她的遭遇,也更明白出電影所想表達的主題;然而在War and Peace的三位主角性格都遠比Scarlett還要討喜多了,但電影的呈現卻讓人沒辦法深入地去在乎一名角色,我們不理解Natasha的少女情懷而只看到了愚蠢,看不見Pierre的內心掙扎而只看不懂他的所作所為,不能同理Andrei的傷痛與情感而不在乎他的愛情與痛楚,縱使這些演員多麼努力的表現,我依然無法信服電影裡的角色情感與他們的故事,就更不要說最後看見Natasha與Pierre在一起的結局是多麼的無感,不像Gone with the Wind的結局那樣深刻地震撼人心。
撇除了改編的失敗,這部電影依然還是有值得稱讚的地方,除了我上述有提過的演員精彩表現,導演King Vidor在電影中呈現的畫面是很令人感到舒服的,不管是甚麼樣的場景都有其迷人之處,人物的室內互動不像我拿來比較的Gone with the Wind有強烈的舞台感,而在戰場的那幾個場景更是精彩,我很難忘懷法國騎兵向前衝鋒的震撼感;另外,雖然劇本並不優秀,但整部電影至少還是節奏順暢地講完了故事,同時想講三位角色的故事雖然便成了流水帳,但不至於有不清不楚的混亂狀況發生,也令觀影過程僅僅無聊而不是痛苦,至少還是可以看看女神Audrey Hepburn解解悶。
1956年的War and Peace本有機會成為一代經典,然而卻因為貪心的想講太多故事而浪費了精采的文本與優異的製作團隊和演員,最終只成為了一部不成功的改編電影,沒能獲得更高的評價,實屬可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