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 – 不成功的改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1956年的電影War and Peace取材自著名俄羅斯小說家Tolstoy的經典作品,不僅有著厚實深刻的文本內容,又有一時之選的製作團隊與演員,理論上應能成為如同Gone with the Wind一般的雋永經典,然而卻因為不成功的改編而僅僅成為一部中庸的作品,未達到能與原著看齊的高度。
小說改編成電影往往需要很多的取捨,優秀的改編者總是能將繁多文字中的主題提取出來,將原文本中的重點精準地放進電影中,然而War and Peace卻沒有做到這點,將原著作品中的眾多角色與故事傾倒而出,似乎想將原著中的故事全部拍出來,而沒有專注在某一特定的角色與故事,而導致電影看起來就像是流水帳的敘述,而沒有令人深入故事之中,僅僅是看著角色們演出一場又一場的戲,而無法同理他們的遭遇與情感,使得3小時半的觀影過程越看越無聊,最終看到結局也難有任何的深刻感受,更無法看出這部電影有將結尾字幕顯示的原著字句展現出來,令人不禁感嘆浪費了如此好的文本。
War and Peace除了浪費的原著文本的深刻主題,更是浪費了一干優異的演員們,很難忽視劇中演員替角色帶來的風采,Audrey Hepburn的Natasha活潑迷人又懵懂無知,Henry Fonda帶出Pierre的憂鬱感性,Mel Ferrer給Andrei的帥氣與深情,還有雖然戲分不多但令人眼睛一亮的Herbert Lom與他飾演的Napoleon,還有許多我未提到的演員,都在這部電影中有著優秀的表現,然而受限於劇本,我們對於每個角色的認識都非常的粗淺,為了呈現出原著中的眾多角色與他們跟主角們的故事,缺犧牲了能更深入角色的時間,或許對喜愛原著的人來說,能看到小說中的許多角色出現是令人滿足的,但這樣對於電影是毫無幫助的,電影無法像小說一般可以不限制的寫出作者想說的故事,電影受限於時間的關係而必須要做必要的刪減,而War and Peace便沒有做出好的取捨,因此缺乏了更深刻的角色刻畫,在這樣缺乏對於角色的更深入的理解之下,我不僅有許多場戲無法理解與同理,更是難以對結局感到滿意,也完全無法明白電影到底所想表達甚麼樣的主題,在這樣的情況下看到結尾字幕跳出Tolstoy的原著字句,我只感到滿滿的不快,彷彿在塞給觀眾大量的流水帳似故事之後,再偷懶地用字幕去說這些故事背後隱藏的意義,如果要看這樣的東西我何必浪費三小時看這部電影,而不是乾脆拿起原著來讀就好。
我也不得不去比較有著相似故事背景的Gone with the Wind,由於我都沒看過原著,所以單就電影呈現而言,Gone with the Wind就聰明的將重點放在女主角Scarlett身上,而不像War and Peace那樣同時想講三位角色的完整故事,所以在Gone with the Wind中的Scarlett雖然個性不討喜,但重點一直是放在她身上,我們看著她成長與經歷眾多苦難,因此我們關心她在乎她,所以就更能深入故事之中,罵她愚蠢的同時卻又同情她的遭遇,也更明白出電影所想表達的主題;然而在War and Peace的三位主角性格都遠比Scarlett還要討喜多了,但電影的呈現卻讓人沒辦法深入地去在乎一名角色,我們不理解Natasha的少女情懷而只看到了愚蠢,看不見Pierre的內心掙扎而只看不懂他的所作所為,不能同理Andrei的傷痛與情感而不在乎他的愛情與痛楚,縱使這些演員多麼努力的表現,我依然無法信服電影裡的角色情感與他們的故事,就更不要說最後看見Natasha與Pierre在一起的結局是多麼的無感,不像Gone with the Wind的結局那樣深刻地震撼人心。
撇除了改編的失敗,這部電影依然還是有值得稱讚的地方,除了我上述有提過的演員精彩表現,導演King Vidor在電影中呈現的畫面是很令人感到舒服的,不管是甚麼樣的場景都有其迷人之處,人物的室內互動不像我拿來比較的Gone with the Wind有強烈的舞台感,而在戰場的那幾個場景更是精彩,我很難忘懷法國騎兵向前衝鋒的震撼感;另外,雖然劇本並不優秀,但整部電影至少還是節奏順暢地講完了故事,同時想講三位角色的故事雖然便成了流水帳,但不至於有不清不楚的混亂狀況發生,也令觀影過程僅僅無聊而不是痛苦,至少還是可以看看女神Audrey Hepburn解解悶。
1956年的War and Peace本有機會成為一代經典,然而卻因為貪心的想講太多故事而浪費了精采的文本與優異的製作團隊和演員,最終只成為了一部不成功的改編電影,沒能獲得更高的評價,實屬可惜。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會員
53內容數
就是一個用來收納我自己觀影紀錄的筆記區,想說放在一個專題好像比較好記錄john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ndrew.Tomo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953年的歌舞喜劇Gentlemen Prefer Blondes是一部值得推薦的好作品,歡鬧的劇情、迷人的角色與百老匯式的歌舞排場,再加上諷刺意味十足的主題,給予了充滿趣味的觀影過程。
1953年的歌舞喜劇Gentlemen Prefer Blondes是一部值得推薦的好作品,歡鬧的劇情、迷人的角色與百老匯式的歌舞排場,再加上諷刺意味十足的主題,給予了充滿趣味的觀影過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片或許有選他的歷史意義,即在劇情上於1930年代是屬於驚世駭俗,離經叛道的演出,也展示了史璜生在那個年代願意挑戰自我,跟世界宣戰的巨星氣勢。但在葛洛莉亞史璜生在這次經典影展加上日落大到只有2部的情形下(奧戴麗赫本4部等等...),這一片實在對於現代人看會覺得有點清淡,偏短又單一,畢竟已經又
Thumbnail
在英法戰爭中,一向強勢的英國壓倒勝的力量,令到法國連連敗仗。 就有那兩個傳奇的人物令英國也為之震驚,一個是英法百年戰爭的貞德,另一個就是第二次英法戰爭中的拿破崙。
Thumbnail
小說改編的故事,會注意到是因為有幾位巨星演出,但多少也知道評價不算好,反正還是抽空看了。 果然不算好…… 或者說,故事呈現的價值觀有點錯亂,雖說最近很多八股作品都喜歡強調什麼善惡沒有絕對之的膚淺想法,但這部算是把這種膚淺放大到破壞整個故事邏輯了。 是這樣的,很多作品喜歡端出善惡相對論,或者人沒
Thumbnail
浪子娇娘作孽缘,枭雄受辱怒冲冠。 陈兵百万危城下,不报家仇誓不还。
Thumbnail
早幾天心血來潮在Netflix上重看了幾年前那套電影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很多細節已經忘記了,但又發現了一些以前看的時候沒有留意的事情。
Thumbnail
《沒有煙硝的愛情》展現冷戰時代下的愛情與政治的糾葛,政治冷漠和冰硬的遙遠距離,以黑白鏡頭表達時代的荒謬與悲哀。文章藉由電影再現冷戰時代下的愛情與政治遙遠的距離,讓人有所思。透過專輯的搞關係與政治相似之處,探索愛情與政治的相似性。最終,主角維特與蘇拉交流後體認到彼此的擁有,表達電影中悲哀的結局。
Thumbnail
《真愛挑日子 One Day》影集版和電影版是由同名小說改編而成,敘述了兩位年輕男女的成長心路歷程。藉由觀看影集版和電影版,讓我們回想起年輕時最浪漫卻真實的愛情想像。
Thumbnail
到底是戰爭抹殺了人性,還是毫無感情的殘殺即是人的劣根性?原本對勝利還抱有一絲希望的他,在戰爭的摧殘下漸漸逼出人性卑劣的黑暗面。
Thumbnail
查克·史奈德的《反叛之月》,本該是一部激發血脈的科幻大片,擁有令人驚歎的佈景,特色和服裝,然而這部電影卻在自身宏偉願景的重壓之下崩潰了。 事實上,《反叛之月》有一個令人懊惱的結構,這部分原因和好萊塢當下許多電影一樣,被分為了兩個部分。 這意味著,部分的烟火在第二部分才真正出現。
Thumbnail
本片或許有選他的歷史意義,即在劇情上於1930年代是屬於驚世駭俗,離經叛道的演出,也展示了史璜生在那個年代願意挑戰自我,跟世界宣戰的巨星氣勢。但在葛洛莉亞史璜生在這次經典影展加上日落大到只有2部的情形下(奧戴麗赫本4部等等...),這一片實在對於現代人看會覺得有點清淡,偏短又單一,畢竟已經又
Thumbnail
在英法戰爭中,一向強勢的英國壓倒勝的力量,令到法國連連敗仗。 就有那兩個傳奇的人物令英國也為之震驚,一個是英法百年戰爭的貞德,另一個就是第二次英法戰爭中的拿破崙。
Thumbnail
小說改編的故事,會注意到是因為有幾位巨星演出,但多少也知道評價不算好,反正還是抽空看了。 果然不算好…… 或者說,故事呈現的價值觀有點錯亂,雖說最近很多八股作品都喜歡強調什麼善惡沒有絕對之的膚淺想法,但這部算是把這種膚淺放大到破壞整個故事邏輯了。 是這樣的,很多作品喜歡端出善惡相對論,或者人沒
Thumbnail
浪子娇娘作孽缘,枭雄受辱怒冲冠。 陈兵百万危城下,不报家仇誓不还。
Thumbnail
早幾天心血來潮在Netflix上重看了幾年前那套電影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很多細節已經忘記了,但又發現了一些以前看的時候沒有留意的事情。
Thumbnail
《沒有煙硝的愛情》展現冷戰時代下的愛情與政治的糾葛,政治冷漠和冰硬的遙遠距離,以黑白鏡頭表達時代的荒謬與悲哀。文章藉由電影再現冷戰時代下的愛情與政治遙遠的距離,讓人有所思。透過專輯的搞關係與政治相似之處,探索愛情與政治的相似性。最終,主角維特與蘇拉交流後體認到彼此的擁有,表達電影中悲哀的結局。
Thumbnail
《真愛挑日子 One Day》影集版和電影版是由同名小說改編而成,敘述了兩位年輕男女的成長心路歷程。藉由觀看影集版和電影版,讓我們回想起年輕時最浪漫卻真實的愛情想像。
Thumbnail
到底是戰爭抹殺了人性,還是毫無感情的殘殺即是人的劣根性?原本對勝利還抱有一絲希望的他,在戰爭的摧殘下漸漸逼出人性卑劣的黑暗面。
Thumbnail
查克·史奈德的《反叛之月》,本該是一部激發血脈的科幻大片,擁有令人驚歎的佈景,特色和服裝,然而這部電影卻在自身宏偉願景的重壓之下崩潰了。 事實上,《反叛之月》有一個令人懊惱的結構,這部分原因和好萊塢當下許多電影一樣,被分為了兩個部分。 這意味著,部分的烟火在第二部分才真正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