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7|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完美」遊戲的可怕

    我去開一個教育相關的會議,與會的一位先進講得很好。
    她說,課綱寫的是一個「完美」的學生需要精通的,可是學測或分科要考的應該是一般的能力,或稱「基本學力」,如果以15級分為滿分,題目應該出到均標在7~9分之間。但是台灣的老師往往不由自主地要把課教好教滿教難,家長會逼孩子要讀好讀滿讀難,所以孩子的讀書壓力自然不會因為任何改革而減少。
    我剛當老師時也是想逼著自己要把整本書上完(我的大學以上的老師們從沒有哪個這麼做過!),多年後,我終於想通了。
    如果高等教育都沒有要把整本書上完,那麼何苦讓學生往「完美」「頂尖」這條路走呢?
    我聽懂後想補充的是,15分也該有一定以上的人數才好(我想至少是考生人數的3~5%),不需用15分來代表傑出。
    而一般的概念是15分要代表傑出,所以就要出得難一點。
    在一般高中老師的概念,如果連「某」商學院都要看數A頂標前標,那麼乾脆在學校都教到數A的難度好了.這種想法簡化了教學現場,以為上課要教難一點,難的都會了,「簡單」的數B就會了。
    其結果就是多數學生放棄了數學。其他科目可以依此類推。
    以我家的D來說,要不是現在的老師拯救了她,她還以為自己是永遠的數學白癡,事實上是過去的老師教太多太快太難,考試太多,從沒讓她停下來好好思考自己哪裡不會。
    我100%同意大學的一般入學考試應該是考基本學力就好,所謂的基本學力,我認為是語言應用,數理入門,以及思辨邏輯就可以。凡是直接Google得到答案的都不該列入考題。
    您會問,國家還是需要各領域頂尖的人才啊!所以我們應該在大學入學考試裡「篩選」出這樣的人才來才對!
    我覺得那就算是以「篩選」頂尖人才為由,綁架所有學生一起來「玩」與「被玩」這個篩選「完美」的遊戲,何苦呢?
    其次,我認為頂尖的人才用一般的紙筆測驗是無法真正測驗出來的,如李忠憲老師提到,現在的考試篩出來的很多只是會考試(而且比較擅長選擇題),但是不會做事的人。
    我建議所謂的「頂尖」大學,應該設立自己的考試方式,自己來找出適合自己的系的頂尖人才,而不是把這個責任交給教育部來做(大學不是要自主嗎?)。事實上,教育部已經有給各系特殊選才的選項了,以我這幾年辦理與出題我們系的特殊選才考試來看,確實會選出那種大一大二就讓研究生自嘆弗如的學生。
    教育部只要把關各系有沒有把自己的特殊選才辦好即可,不用過多干預。特殊選才讓各系能在一月底以前就決定入學學生人選,這些頂尖(我實在很不想用頂尖這兩個字)的學生既然傑出,高三下就直接進大學修課就好了,不用跟大家一起拚無謂的唸書與考試了,更不用無所事事,以及玩申請大學的遊戲了。
    會不會很多人開始衝這個窄門呢?我想確實有人會,但是特殊選才一般只佔該系名額的10%上下,而真正值得學生來拼的學校也沒幾間(我自肥一下,成大資工有算!),跟其他的考試方式相比窄很多,考的東西都跟學測不一樣(如果用一樣的方式考試出題,那這大學就顯而易見的不頂尖了,也就不要自己說自己有多頂尖了),家長學生會想要冒險嗎?
    你會問,萬一這些因為頂尖考試進了大學的學生一時被當很慘,那怎麼辦?那就證明這些學生一點也不頂尖,所以是當初的考試方式不夠有鑑別度.不然,就是大學的開課不頂尖,無法發揮這些頂尖學生的潛力,該檢討自己的上課評量方式。總之大學就是不要把責任推給別人就是。
    窄門是自己造出來的
    窄門是自己造出來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