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5/0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修行,是讓心裏越來越沒事

    以下兩篇文章,為同一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二姐對我們很好,也很照顧我們,但她不太能控制自己的脾氣。記得有一次跟媽媽、二姐去攀登玉山,那一次是二姐規劃的,所以二姐的很多朋友也一起去。在準備時,二姐的脾氣就開始暴躁起來,從媽媽的登山鞋、睡眠到超時工作,大大小小的事都可以讓她不高興。她是為了我們好,不想媽媽超時工作,但卻選擇用情緒來表達。
    記得那一陣子,我的精神常被二姐影響,但又不知道如何應對。直到去了玉山,二姐的情緒還延燒著,小到吃麵、上廁所、煮食、拍照,都很為我們著想,但只要不順她的意,就可以感受到她的情緒。
    玉山的風景真的好美,但也是從那次之後,我發現我與二姐之間,開始有了一些嫌隙。相較於之前,我們工作上總是互相合作、互相配合,我發現自己內心對她多了埋怨。她對我的好,對我來說,是一種壓力,因為她會用情緒表達。直到持續一段時間後,我才有能力慢慢反省與釐清,自己內心產生的不滿與嫌隙。
    例如有一次在山上上廁所,因為在山上真的是方便就好,不會有清潔這回事,那個廁所我還沒有心理準備去使用,加上愈來愈多人在排隊,我就決定等我們走到山下再上廁所就好,一切都在我還可以忍受的範圍內。但二姐看到我在山上不使用廁所,當下臉就臭了起來。一開始我覺得很委屈,我也有自己的想法與選擇,可是她卻用情緒表達對我們的關心。在釐清自我心性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只是太過堅持:「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因此不能忍受二姐對我半強迫的關心。
    其實二姐一定是怕我在半路上忍不住或不舒服,才會這樣強迫我。像之前有一次在山上吃麵,我說我不想吃,她也是生氣。她覺得現在可以吃就吃,不然晚一點就沒時間補充體力。反省後我才知道,我不喜歡別人對我生氣或兇,這是我的盲點,臉皮太薄。如果去了解自己執著的地方並反省,就不會只關注在對方生氣的表相。因為我只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所以不想要她用情緒對待我的方式。
    當我反省了自己的想法,也了解了二姐的想法,就接受了本來每一個人對每一件事的立場都不盡相同。如果下次再遇到一樣的事,是要自己決定,還是要聽二姐的話,無論何種選擇,事情沒有對錯,若能容納別人的立場或想法,心境才能更寬容。
    分享二
    這次過年放很多天假,只有撥出幾天出門走走,大部分的時間是用來反省,過去一年在工作、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難。好不容易有一段假期可以靜下心來自省,是很珍貴的,也把內心的陰霾釐清不少,年後回到職場上,果然有了不同的心境。
    我觀察到,如果有事情卡在心中,對很多事都會看不順眼。經由反省,將事情解開,才發現原來很多的不滿和魔性,都是由於某一個心結所引起,一旦解開後,樣樣都沒事了。修行,應該心裏越修越「沒有事」,這也是最近內心的期望與期許。
    (分享完畢)
    有句話說得好:「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世間事沒有絕對的好或絕對的壞,而是福中有禍,禍中有福,福禍相依,利弊參半。當人們看見眼前的利益,其實更應留心,背後可能延伸出的造業禍端。我們常存好心,卻在不知不覺中做壞了事,危害到他人或家庭,讓自己後患無窮。
    聖嚴法師說:「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每一天的作息之中,一定會跟身邊的人事物發生互動關係。有了互動,就免不了生出各種喜怒哀樂的情緒;得意的時候,沾沾自喜;失意的時候,就消沉頹喪,這是一般人的反應。可是,如果我們有智慧,可以洞悉這些喜怒哀樂的來源,不過是一種粗糙的、表面的心理反應,我們的情緒,就不容易被這些外在的現象所牽動。
    佛法的智慧告訴我們,當在處理生活上各種大大小小的事件時,只要自問已盡力排除個人的好惡偏見,並且也已經盡一切努力,做最適當的選擇,就可以心安理得了。至於選擇之後的成敗得失,不必耿耿於懷,這就是所謂的『隨相而離相』。
    我之所以特別強調『盡力排除個人的好惡偏見』,是因為一般人很容易以自己的立場、好惡,來對某件事下判斷;因此,不免在取捨、應對之間,引起許多煩惱。依自己的偏好和習性做判斷,往往是一股衝動,缺乏反觀自省的工夫,通常也顧不了是不是有後遺症,當然就後患無窮了。
    因此,做事之前,先要求『盡人事』,就是隨相,也就是隨緣,已經盡了力,成敗在天,勝不驕,敗不餒;也不爭功諉過,那就是『離相』。船過水無痕、鳥飛不留影,成敗得失都不會引起心情的波動,那就是自在解脫的大智慧。所以,隨相需要智慧,離相,也需要智慧。
    不過,這個修養的境界,不是短時間之內可以達到的;一般平常的人,多半還是隨著外在的環境而悲喜交加。倘若能把隨相離相當作修養的目標,就可以時時拿來提醒自己。那麼,不論悲或喜,都不會太過沉溺,縱使跌倒了,也會趕快爬起來,不至於一蹶不振。」(引用完畢)
    每個人都是單一的個體,我們的個性和習慣,都深受過去世的習性影響。即使親如家人或夫妻,要跟我們相處的,絕對不是只有「眼前的這個人」,而是一個具有先天習性,再加上原生家庭、後天環境影響的人。基於「先天習性」和「後天影響」這兩大因素,才讓一個人成為現在這個樣子。我們常常會在各種關係中,對他人存在過多的執著與期待,並以「我是為你好」作為包裝,覺得對方一定要為此改變,然而話說回來,我們自己也很難為了別人改變。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是只有極端的黑與白,中間還有很多我們不願將就的柔軟地帶。倘若我們都能放下面子、放下想要「爭贏」的心,從各自的極端往前邁一步,便能在這「柔軟地帶」中,找到令兩人都舒適的相處模式,那麼所有的疏離關係,將會漸漸改善,變得更加美好。
    但若兩人有因果相欠,一定要先化解因果,並補足佛菩薩開示的「善緣福德資糧」,從源頭將死結打開,才能讓個人的努力與改變,入對方的眼!
    家庭是最佳的修鍊場,家人是最好的心性磨刀石,當我們「以愛之名,行威脅之實」,請隨時問問自己,究竟存了何種心,常用善意調整心態,提醒自己,很多事不是對方「應該」去做,而是他為了你去做!
    掌握好各種關係相處的關鍵,當碰到任何能影響此一關鍵的問題出現時,人們才不會投射過多的情緒或抱怨,例如婚姻生活的關鍵是要幸福,家人相處的關鍵是要和諧,朋友相處的關鍵是要互諒。用正確的心態面對和處理問題,遇到的問題自然不會是「問題」!修行者應該要常常自問:「最近心裏有事嗎?」修行,是讓自己的路越走越寬廣,讓心裏越來越沒有事!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