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我的、大家的

你的、我的、大家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繪本《雪是誰的?》故事發生在「世界三大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廣義)及基督教的美麗神秘城市~耶路撒冷,透過繪者筆下的世界,帶著我們遊走於聖城之中,彷彿真實感受這異國的街道上,看見不同宗教的建築及服飾,更有多種樣貌的市井小民穿梭在城中。圖像裡出現手持武器的女兵、麵包店出現的阿拉伯文字及人物裝扮,暗示不同的文化的聚集就是生活的日常。

一切的起因在於耶路撒冷下雪了,連駱駝都很驚訝,書中三個小孩在地上畫清界限,文字書寫在兩扇門上,展開了三個小孩的爭奪戰,爭的正是這寶貴的雪,其中跨頁將三人爭吵時,那目中無人的惡言以箭頭方式似地刺向對方。就在三個孩子們爭執不休時,他們捧著難得落下的雪,分別去向伊瑪目(伊斯蘭教地位崇高的導師學者或教長領袖)、神父(基督教)、拉比(猶太教主持儀式並嫻熟教義的智者)請教所謂的真理時,雪竟已靜悄悄地融化了,「只剩下一灘一灘的水,流淌在石頭間。」沒有人來得及享受難得的雪。

當然這是一本展現的愛與寬容的繪本書,不分宗教、種族、文化、疆界,只要有一點善意寬容懂得分享,世界必然美好。不禁讓我想到「楚人失弓」的故事,儒家、道家、佛家也都有評價。

楚王是一國之君,考慮問題是從國家的角度切入的,意思是只要是我楚國的人得到了弓,就沒啥損失。但孔子心懷天下,楚國人、齊國人在孔子眼裡沒什麼分別。老子聽到孔子的說法後,他提出更寬廣的說法,那就是把「人」這個界限消除掉,應該說:「失弓,得弓」。在老子的心目中,人與天地萬物也是一樣的,都是造化和自然的平等產物。佛教蓮池大師對楚王的「滄海之胸襟」和孔子的「乾坤之度量」都很嘉許,但他意猶未盡。雖然孔子的境界高於楚王,卻還「不能忘情於弓」。楚王失弓或得弓,他本身猶如故往,無所謂失得。這還不夠,因為還「不能忘情於我」,連求所謂「我」都不可得,又如何求「弓、人、楚」呢?這番理論是佛家四大皆空境界的寫照。蓮池大師雖未提及老子的言辭及境界,看來其佛的境界最多是與道並駕齊驅而已。

孔子體現天下人人平等思想,老子體現天下人與萬物平等思想。在體悟這些哲學思想時,最重要是落實在自己的價值觀中所展現出的生命態度,當你計較一切以為抓住某樣東西時,是否想過有可能也正失去某樣東西呢?

如果你(妳)也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送愛心更歡迎追蹤我,有任何想要交流的意見與想法也都歡迎哦!謝謝你(妳)❤️

avatar-img
文亭硯的沙龍
86會員
200內容數
在繪本中尋找生命省思,決定50+後的人生悠遊於繪本中漫步呼吸,遇見更多美麗的人事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文亭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什麼時候才會自覺石頭很重,才意識到自己背得很辛苦,所有社會期望及他人目光都像是書中的石頭,從小到大我們或兔或少都背負了自己給自己或是別人給自己的石頭,這些石頭增加的速度往往比放下來得快,也許是不希望辜負別人的期望吧,也許是放不下別人的眼光吧。
我們似乎忘了曾有的童心,可以天馬行空地想像,可以單純投以崇拜羨慕而非嫉妒的眼光,可以恣意說著心中的想望,我在讀繪本時常常有著這樣單純美好的感受,簡單趣味的生活小事卻有著深深的感動,每頁圖像從顏色畫風又帶著讀者感受另一層的涵義,加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生命歷程,在輕鬆的閱讀之後,常常有當頭棒喝之感。
在追尋幸福的道路上,是不是可以放更多的心力向內追尋探求呢?每個人都想獲得幸福,但靠搶奪別人的快樂是沒辦法獲得真正的幸福,對我而言幸福的感受該是每個當下的平靜與舒適,如果有餘力,我想要伸出援手帶給身邊的人溫暖。
什麼時候才會自覺石頭很重,才意識到自己背得很辛苦,所有社會期望及他人目光都像是書中的石頭,從小到大我們或兔或少都背負了自己給自己或是別人給自己的石頭,這些石頭增加的速度往往比放下來得快,也許是不希望辜負別人的期望吧,也許是放不下別人的眼光吧。
我們似乎忘了曾有的童心,可以天馬行空地想像,可以單純投以崇拜羨慕而非嫉妒的眼光,可以恣意說著心中的想望,我在讀繪本時常常有著這樣單純美好的感受,簡單趣味的生活小事卻有著深深的感動,每頁圖像從顏色畫風又帶著讀者感受另一層的涵義,加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生命歷程,在輕鬆的閱讀之後,常常有當頭棒喝之感。
在追尋幸福的道路上,是不是可以放更多的心力向內追尋探求呢?每個人都想獲得幸福,但靠搶奪別人的快樂是沒辦法獲得真正的幸福,對我而言幸福的感受該是每個當下的平靜與舒適,如果有餘力,我想要伸出援手帶給身邊的人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