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25: 法理哲學篇2-法律、命令和秩序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在<<法律的概念>>第二章裏,哈特曾提出道:
在不同的情況下,一個人可以表達希望另一個人應該做或不做某事的願望。
而當人們表達願望的意圖是要符合願望時,通常使用祈使語氣。
這些祈使句的使用可能是:
1. 一個請求:給我一美元
2. 懇求:不要傷害我
3. 警告:不要碰
哈特認為祈使句似乎是合適的,因為它符合上下文。
哈特舉的例子是:給我錢,不然我就開槍了。
他聲稱這是指令,而不是要求。如果辦事員交出了錢,可以說辦事員在持槍歹徒的控制範圍內。他被槍手脅迫著。
不能說槍手下達了命令,因為下達命令是在有行政機構的背景之下才說得通,但這並不符合當時情況。
因此,用威脅來作為後盾的指令是恰當的。(OBT)
哈特繼續補充剛才的例子也不是一種命令的另外的原因是,命令的特點是對人行使權力,而不是造成傷害的權力,儘管它可能與傷害的威脅相結合。命令主要不是呼籲恐懼,而是對權威的尊重。
因此,奧斯丁將“法律”稱為“命令”的理論是一種誤導,因為法律中涉及 “權威”一詞,一直都是解釋 “法律是什麼”的障礙之一。
-哈特舉了一個教會法的例子。他認為法律控制,如刑法,有兩種方式:
1. 它決定了一般的行為
2. 它適用於一般一類人。
受影響的人的範圍和所涵蓋範圍的方式可能因不同的法律制度和不同的法律而不同。
這意味著法律所管制的一般行為將受到不同法律制度和各種法律的制約。
其差異將由對法律適用物件的一般理解決定。教會法也有這樣的理解,通常所有教會成員都在法律範圍內
因此,哈特說,法律適用的範圍是在這種普遍理解的輔助下,對特定法律進行解釋的問題。
正如哈特總結的那樣,奧斯丁是錯誤的,因為他誤導了讀者,他混淆了面對面的指示和命令。他認為,面對面的指示確實需要自動地解決問題。
哈特認為與受法律影響的對象的溝通方式並不能決定法律的存在。法律在制定時就確實存在。
此外,法律不同于在槍手以威脅為後盾的指令。由於使用了暴力,槍手無疑比書記員優越。然而,這只是暫時的。對於槍手來說,只要獲得一個優越的地位,就足以指使店員要錢。
但是,法律是持久的常規秩序。
其次,法律應該是由君主制定的,君主制定的規則是每個人都要遵守的,它不服從任何人。它是主權和獨立的象徵。
奧斯丁(Austin)認為用“普遍服從的習慣”作為識別法律的標準是一個模糊的想法,因為它無法評估普遍服從如何成為法律。
某些機構可以發出命令或規則,只要它是隸屬於主要法律來源或權力。他們不是最高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是下級立法者。
儘管如此,哈特還是舉了蘇聯的例子(那時蘇聯還存在)。議會中的女王可以制定有關蘇聯的法律,但自蘇聯以來,它不會成為蘇聯法律的一部分,而議會中的女王是不同領土上的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
總而言之,肯定有一些人以威脅來發出指令,一般都被遵守了,而且一般都認為這些威脅在不服從的情況下很可能會被執行。
此外,主權者必須內部至上,外部獨立。這些是制定法律的條件。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0會員
123內容數
在這裏,你會了解到各大門派對Human Design的不同理解,包括BG5;OC16幫助你更整全地窺探這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以及如何應用至生命的各層面,讓你找到生活全方位的蛻變之道.Life Architect提供個人職涯解盤/人類圖合盤/心理及情感人類圖解盤/親子關係人類圖服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經由追溯「法」的來源是「意」,而發現當最好的「意」被實現後,感受到具體為社會帶來的福祉時,而被眾人所效法時,此時法律與法規就會出現。
Thumbnail
法治,是代表政府要遵守法律,而不能恣意妄為。法治,是在限制政府的權力,讓政府不能「濫權」去侵害到人民的權益。當政府、尤其是執法人員的做為皆符合人民所制定出之法律所要求的規範時,我們才能夠說,這是一個民主且法治的國家。
Thumbnail
今天聯合報A2版,刊登以「大法官廢死表忠」作標題的社論。作者閱讀整篇內容,願純粹從「法」的角度,針對死刑釋憲問題,表達個人觀點。
Thumbnail
「權威原理」是影響力的第五大武器,人們傾向於相信和服從權威的意見或指示。益處包括從權威人士那裡獲得實際好處和訊息,但也存在潛在風險,如盲從導致的誤判。史丹福監獄實驗展示了權勢對人行為的影響,強調了社會制度的重要性。因此,善用「借權威」的能力尤為重要,尤其在健康議題等關鍵決策時,請多方求證以避免誤判。
為什麼奉勸學子們:不要讀法律?! 當然希望世界和平、社會安和,但有句話是這麼說:想賺錢,刑法以外的事都可以... 雙城記既有良善,便有灰暗;有正義凜然的律師法官從業人員,當然也有始作俑者的混帳
Thumbnail
『自由的界限,應當是他人的自由開始之處。』~ 約翰·斯圖亞特·米爾 米爾是在其的名著《自由論》(On Liberty, 1859)一書中詳細闡述了“害人原則(Harm Principle)”。其核心思想是,個人的自由只有在其行為對他人造成實質性害處時才可受到社會的限制。
Thumbnail
「當我生活在其中,而你所做的一切,不是為我時,那你就是在控制。」,這句話必須承認,接下來就是為理想,控制應該佔多少百分比的問題了。
Thumbnail
  在談實用主義的建築法規之前,必須先談何謂實用主義的法律?法律難道也是屬於經驗、經由經驗、為了經驗嗎?沒錯,實用主義者認為:「法律的生命並非邏輯,而是經驗。」   為何法律的生命非邏輯而是經驗?因為法官的任何判決,必然是先決定了某方面的可能性,然後才依法推論。此決定便是透過每個法官不
Thumbnail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Thumbnail
「強迫」沒錯。只是看是目的和方式取決強迫的必要性!
Thumbnail
經由追溯「法」的來源是「意」,而發現當最好的「意」被實現後,感受到具體為社會帶來的福祉時,而被眾人所效法時,此時法律與法規就會出現。
Thumbnail
法治,是代表政府要遵守法律,而不能恣意妄為。法治,是在限制政府的權力,讓政府不能「濫權」去侵害到人民的權益。當政府、尤其是執法人員的做為皆符合人民所制定出之法律所要求的規範時,我們才能夠說,這是一個民主且法治的國家。
Thumbnail
今天聯合報A2版,刊登以「大法官廢死表忠」作標題的社論。作者閱讀整篇內容,願純粹從「法」的角度,針對死刑釋憲問題,表達個人觀點。
Thumbnail
「權威原理」是影響力的第五大武器,人們傾向於相信和服從權威的意見或指示。益處包括從權威人士那裡獲得實際好處和訊息,但也存在潛在風險,如盲從導致的誤判。史丹福監獄實驗展示了權勢對人行為的影響,強調了社會制度的重要性。因此,善用「借權威」的能力尤為重要,尤其在健康議題等關鍵決策時,請多方求證以避免誤判。
為什麼奉勸學子們:不要讀法律?! 當然希望世界和平、社會安和,但有句話是這麼說:想賺錢,刑法以外的事都可以... 雙城記既有良善,便有灰暗;有正義凜然的律師法官從業人員,當然也有始作俑者的混帳
Thumbnail
『自由的界限,應當是他人的自由開始之處。』~ 約翰·斯圖亞特·米爾 米爾是在其的名著《自由論》(On Liberty, 1859)一書中詳細闡述了“害人原則(Harm Principle)”。其核心思想是,個人的自由只有在其行為對他人造成實質性害處時才可受到社會的限制。
Thumbnail
「當我生活在其中,而你所做的一切,不是為我時,那你就是在控制。」,這句話必須承認,接下來就是為理想,控制應該佔多少百分比的問題了。
Thumbnail
  在談實用主義的建築法規之前,必須先談何謂實用主義的法律?法律難道也是屬於經驗、經由經驗、為了經驗嗎?沒錯,實用主義者認為:「法律的生命並非邏輯,而是經驗。」   為何法律的生命非邏輯而是經驗?因為法官的任何判決,必然是先決定了某方面的可能性,然後才依法推論。此決定便是透過每個法官不
Thumbnail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Thumbnail
「強迫」沒錯。只是看是目的和方式取決強迫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