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38: 法理哲學篇8-法律體系的基礎(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以威脅作為後盾的指令模型未能描述一個主權國家法律體系的內部方面。
主權國家承認準則的意義在於為確定主要規則所規定的標準。
這些準則有多種形式,包括:
1。權威文本
2。立法頒佈
3。慣常的做法
4。指定人士的一般聲明
然而,重要的是要將標準之間的從屬關係和由這些標準衍生出來的東西這兩者區別開來。究其原因,規則的法律地位並不是對行使立法權的一種默許,而是對一種規則的接受和承認,即使這兩種規則(立法和法官判詞)似乎都是從立法權的衍生。
承認的準則是“法律”被從心接納的清晰特徵。
對於那些不接受承認準則為指導的人會說,“女王在英國通過的任何東西都是法律”,但那些接受承認準則的人會說“法律規定……”
擁有從心接納的人會把認可規則當作權威的標準而不作任何解釋,但擁有人云亦云觀點的人則是“別人接受認可規則”的旁觀者。
這就是“有效性”的概念被引入的地方。“有效”是一種常見的從心接納的人的觀點的描述,人們會接受它,並在法律制度的運行中使用它,但很少宣佈它。
然而,應該區分開“功效”和“有效性”這兩種概念。它們不一定聯繫在一起。有些規定可能會被人們忽視,或者很少被官員執行,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規定是無效的。他們仍然是法律體系的一部分,被承認準則所識別。

法律的“功效”與法律的“有效性”之間的關係:

對法律從心接納的人會說“法律是有效的”。這一陳述是基於所提到的法律是在法律體系中產生效果的,而在法律體系中,這一點可以從旁觀者的角度觀察到的。
這好像是著眼於把當中的 “功效”看成是法律 “有效性”的背景或搖籃,但它們是不一樣的。

反對Han Kelsen的斷言:

哈特反對說,如果Han Kelsen所提到的預測理論,說法律是法院會執行什么的一種預判,或者說法律是政府官員將會遵循什么的一種預測,那只會是對法律的內部觀點(從心接納的情況)的一種逃避——承認法律的有效性。
如果把漢·凱爾森(Han Kelsen)的話放在法官給一個人判刑時說出“法律是有效的”的語境中來看,那么缺陷將變得清晰。法官並不是預測他將強加給這個人的法律會有什麼效果,而是以法律作為他判決這個人的理由基礎。
如果我們追溯當中的承認準則,那裏一定有一個最終的標準。最終標準將被稱為最高標準。然而,當它與“無限制”的立法權的概念相比較時,它是非常令人困惑的,因為,大多數情況下,它們是相伴而生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什麼時候和為什麼可以分離它們,必須研究最終標準的概念。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1會員
123內容數
在這裏,你會了解到各大門派對Human Design的不同理解,包括BG5;OC16幫助你更整全地窺探這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以及如何應用至生命的各層面,讓你找到生活全方位的蛻變之道.Life Architect提供個人職涯解盤/人類圖合盤/心理及情感人類圖解盤/親子關係人類圖服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ife Architect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法律要素: 哈特說,如果社會控制的唯一手段是針對義務規則範疇之下的群體對規則的普遍態度,那麽一個社會賴以生存的主要規則應該滿足兩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它必須包含對自由地使用某種形式暴力的限制。 然而,它一定有缺陷。
哈特到這裏,一開篇就說明現在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哈特斷言,作為強制命令提出的簡單法律模式是無法解釋法律制度中的一些突出要點。 他總結法律與強制命令的區別(後者模式失敗的原因):
在立法機關背後的主權 這一次就是談及“法律制度的主權應該屬誰”的問題。
哈特在批評“強制命令”的簡單法律模式時,引入了“主權”的概念。 這一章他的立場是:只要法律存在,就有 “主權”的存在。 “主權者”是不習慣於服從任何東西,而 “主權者”的臣民是那些對主權者有習慣性服從的人。這種關係創造了一種垂直結構,是法律統治的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將法律概念與以威脅為後盾的指令的情況區分開來,哈特將涉及三個主要領域作為主要區分的說明地方: 1. 法律的內容 2. 適用範圍 3. 起源方式
在這一篇裏,哈特舉出法律的性質中一些特殊之處,為什么法律跟槍手威脅有不同.法律的性質是什么.
法律要素: 哈特說,如果社會控制的唯一手段是針對義務規則範疇之下的群體對規則的普遍態度,那麽一個社會賴以生存的主要規則應該滿足兩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它必須包含對自由地使用某種形式暴力的限制。 然而,它一定有缺陷。
哈特到這裏,一開篇就說明現在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哈特斷言,作為強制命令提出的簡單法律模式是無法解釋法律制度中的一些突出要點。 他總結法律與強制命令的區別(後者模式失敗的原因):
在立法機關背後的主權 這一次就是談及“法律制度的主權應該屬誰”的問題。
哈特在批評“強制命令”的簡單法律模式時,引入了“主權”的概念。 這一章他的立場是:只要法律存在,就有 “主權”的存在。 “主權者”是不習慣於服從任何東西,而 “主權者”的臣民是那些對主權者有習慣性服從的人。這種關係創造了一種垂直結構,是法律統治的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將法律概念與以威脅為後盾的指令的情況區分開來,哈特將涉及三個主要領域作為主要區分的說明地方: 1. 法律的內容 2. 適用範圍 3. 起源方式
在這一篇裏,哈特舉出法律的性質中一些特殊之處,為什么法律跟槍手威脅有不同.法律的性質是什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行為之中合法與不合法的區分、言說之中正確與不正確的區分,都是從人實際的經驗與互動的細節中成長起來的。給定先前的法律和一個新的案例,我們會得到新的法律;我們的語言,在我們新的使用方式下,逐漸形成新的慣用語。同樣的,當我們秉著原來的真理接觸到新的事實,我們的心靈便給出了新的真理。
Thumbnail
經由追溯「法」的來源是「意」,而發現當最好的「意」被實現後,感受到具體為社會帶來的福祉時,而被眾人所效法時,此時法律與法規就會出現。
Thumbnail
行政爭訟所涉的行政法律關係種類繁多,準據法規多如牛毛,牽涉的法益異於一般私法爭訟,待證事實也千奇百怪,故舉證責任之分配法則、證據方法與調查程序及方式,亦與民、刑訴訟不盡一致。甚至,為追求爭訟事件所涉事實之真相,有時尚非依循一般舉證責任法則與證據方法所能獲得。 故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判字第44
因為「國會自治」的原因,本文作者無法以協會(民間團體)出版的《梅森氏立法程序準則》(準則並非法律)十項原則來論證:假使條件不完備的話,法院也會有權來判決「某立法無效」的命題。民間團體的「準則」不具拘束法院的權威,從而法院也無權基於此而介入「國會自治」—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112年的司法考試中有關保險法的問題。文章指出,根據最高法院的裁定,保單價值準備金被認為是可以強制執行的財產權,並且執行法院有權終止保險契約以實現執行目的。接著討論了比例原則的適用,並提出了可能違反比例原則的情況。
Thumbnail
今天聯合報A2版,刊登以「大法官廢死表忠」作標題的社論。作者閱讀整篇內容,願純粹從「法」的角度,針對死刑釋憲問題,表達個人觀點。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權威原理」是影響力的第五大武器,人們傾向於相信和服從權威的意見或指示。益處包括從權威人士那裡獲得實際好處和訊息,但也存在潛在風險,如盲從導致的誤判。史丹福監獄實驗展示了權勢對人行為的影響,強調了社會制度的重要性。因此,善用「借權威」的能力尤為重要,尤其在健康議題等關鍵決策時,請多方求證以避免誤判。
Thumbnail
  在談實用主義的建築法規之前,必須先談何謂實用主義的法律?法律難道也是屬於經驗、經由經驗、為了經驗嗎?沒錯,實用主義者認為:「法律的生命並非邏輯,而是經驗。」   為何法律的生命非邏輯而是經驗?因為法官的任何判決,必然是先決定了某方面的可能性,然後才依法推論。此決定便是透過每個法官不
Thumbnail
本文章主要探討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係,包括人性只涉及生存與繁衍、道德是約定成俗的規範以及法律是給道德中的社會規範畫的底線等等。藉由本文,讀者可以深入瞭解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聯繫。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行為之中合法與不合法的區分、言說之中正確與不正確的區分,都是從人實際的經驗與互動的細節中成長起來的。給定先前的法律和一個新的案例,我們會得到新的法律;我們的語言,在我們新的使用方式下,逐漸形成新的慣用語。同樣的,當我們秉著原來的真理接觸到新的事實,我們的心靈便給出了新的真理。
Thumbnail
經由追溯「法」的來源是「意」,而發現當最好的「意」被實現後,感受到具體為社會帶來的福祉時,而被眾人所效法時,此時法律與法規就會出現。
Thumbnail
行政爭訟所涉的行政法律關係種類繁多,準據法規多如牛毛,牽涉的法益異於一般私法爭訟,待證事實也千奇百怪,故舉證責任之分配法則、證據方法與調查程序及方式,亦與民、刑訴訟不盡一致。甚至,為追求爭訟事件所涉事實之真相,有時尚非依循一般舉證責任法則與證據方法所能獲得。 故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判字第44
因為「國會自治」的原因,本文作者無法以協會(民間團體)出版的《梅森氏立法程序準則》(準則並非法律)十項原則來論證:假使條件不完備的話,法院也會有權來判決「某立法無效」的命題。民間團體的「準則」不具拘束法院的權威,從而法院也無權基於此而介入「國會自治」—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112年的司法考試中有關保險法的問題。文章指出,根據最高法院的裁定,保單價值準備金被認為是可以強制執行的財產權,並且執行法院有權終止保險契約以實現執行目的。接著討論了比例原則的適用,並提出了可能違反比例原則的情況。
Thumbnail
今天聯合報A2版,刊登以「大法官廢死表忠」作標題的社論。作者閱讀整篇內容,願純粹從「法」的角度,針對死刑釋憲問題,表達個人觀點。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權威原理」是影響力的第五大武器,人們傾向於相信和服從權威的意見或指示。益處包括從權威人士那裡獲得實際好處和訊息,但也存在潛在風險,如盲從導致的誤判。史丹福監獄實驗展示了權勢對人行為的影響,強調了社會制度的重要性。因此,善用「借權威」的能力尤為重要,尤其在健康議題等關鍵決策時,請多方求證以避免誤判。
Thumbnail
  在談實用主義的建築法規之前,必須先談何謂實用主義的法律?法律難道也是屬於經驗、經由經驗、為了經驗嗎?沒錯,實用主義者認為:「法律的生命並非邏輯,而是經驗。」   為何法律的生命非邏輯而是經驗?因為法官的任何判決,必然是先決定了某方面的可能性,然後才依法推論。此決定便是透過每個法官不
Thumbnail
本文章主要探討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係,包括人性只涉及生存與繁衍、道德是約定成俗的規範以及法律是給道德中的社會規範畫的底線等等。藉由本文,讀者可以深入瞭解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