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的職業病數字中
腕管綜合症患者劇增。對於雙手因過勞而致的痠痛,不少人大多早已習慣,但如痛楚不斷加劇,直至無法工作,甚至難以入睡,極可能已患上嚴重的
腕管綜合症,需要動手術方可根治。
腕管綜合症此症於政府醫院求診,一般要先經多重轉介,再由專科醫生、職業治療師、
物理治療師等作多次評估和嘗試其他治療方案,於療效顯著不彰下,才會獲安排做手術,整個過程往往可長達數年之久。
手腕管道受擠壓,雙手長期重複進行同一動作,以及作頻密的手部活動,均會增加患上
腕管綜合症的風險。手腕內有一處稱為「腕管」的隧道形空間,其底部四周由腕骨組成,上面則被韌帶所覆蓋。在這空間中,還有一些負責手指活動的肌腱,以及控制手部活動的正中神經。當肌腱過度操勞,其表面的滑膜便會發炎、腫脹,壓逼到正中神經,造成手部麻痹及疼痛。
腕管綜合症病情較輕者可先進行保守治療,包括佩戴特製手托,減少手腕活動以減輕滑膜發炎及腫脹的程度,再以消炎、利尿藥物,甚至注射類固醇來控制炎症。另外,進行適量的
物理治療,也有助緩解病情。 術後減神經壓力,如病情嚴重,甚至雙手活動能力已受到損害,或已病發一段時間才求醫,則多需要藉手術,徹底解決
腕管綜合症問題。
手術目的是透過鬆解腕管,以減少腕管內的壓力,讓正中神經和腕管內血管免受壓逼。過程要在病人全身麻醉後,於腕管的硬膜切開一個小創口,採用切斷腕橫韌帶的方式,令腕管內的結構增加更多空間,以鬆解對正中神經的壓逼,緩解痹痛乏力感覺,一般於術後兩至四星期即可復元。近年引入的微創式手術,可減少創口,令復元時間縮短至一至兩周,但對於病情嚴重或韌帶較厚者,仍需要以傳統開放式手術來治理。 早辨徵狀勿延誤。
雖然
腕管綜合症的徵狀,均集中於手腕以至手指末端部位,但不同的差異也代表着病情的輕重。一般
腕管綜合症可依病情分為三個階段,愈遲求診,
手腕物理治療的選擇愈少,當腕內受壓逼程度至非常嚴重時,即使動手術也未必能完全治瘉。
- 早期:拇指、食指、中指、半邊無名指及掌心,出現麻痹和痠痛,起初這種痹痛只為間歇性,病發時間也只集中於早上。
- 中期:麻痹和痠痛情況加劇,有時甚至被逼停止工作,要揮動手掌和按摩患處,以減輕痛楚,晚上的病發密度會隨之日增。
- 晚期:血管和神經受壓逼已十分嚴重,患處除難以進行工作外,更會出現大拇指肌肉萎縮,手部感覺遲緩甚至消失的情況。如未能及早治理,指尖甚至會出現壞死或萎縮性潰瘍。
七大高危族,本港每年約有五千個腕管綜合症新症,患者多為三十至五十歲,女性為男性患者的五倍。此症成因非常多樣化,當中尤有幾類人士特別容易患上。
- 辨公室文員:雙手重複同一動作易令手腕肌腱勞損及發炎,例如經常打字或書寫等動作,便可引致肌腱發炎。
- 工人及侍應:工作時常要反覆屈曲手腕、拿取重物,加上工時長及缺乏足夠休息,易令手腕肌腱負擔過重。
- 家庭主婦:家務中最常見的動作為扭毛巾、拖地及洗碗等,每日均要重複性進行,故同為患病高危族。
- 手腕受傷者:手腕曾遇外傷如手腕骨折、脫臼等,腕內組織也易發炎及增生,因而壓逼到手腕內的正中神經。
- 更年期及懷孕婦女:兩者的荷爾蒙水平容易失調,可令手部肌腱出現腫脹,因而向內壓逼神經。
- 類風濕關節炎及痛風患者:風濕科疾病可令腕管內肌腱的滑膜受刺激而發炎增厚,促使腕管內壓力上升,造成痹痛。
- 長期病患者:如患糖尿病、腎病及甲狀腺功能不良患者,因內分泌異常,均會增患此症的機會。
手術前後注意事項:
- 此症初期如能及早求醫,以簡單的物理治療已可大幅改善,可省卻日後動手術的費用和風險。
- 手術前必須接受詳細的X光檢查和電生理檢驗,以判斷痠痛是否由其他病症造成,以及確定需要施術的具體部位。
- 部分人會擔心切斷手腕韌帶後,會損害手部活動能力,臨牀研究已證實,切斷有關的韌帶,不會對手部活動構成影響。
- 雖然微創手術創口較細,但仍存有不少限制,例如難以處理較複雜和嚴重的病情。故建議應因應自身病情,切忌盲目追求微創。
- 術後必須進行適當的物理治療,幫助軟化手術疤痕以免術後出現筋腱黏連,以及關節因活動不足而引發僵硬情況。
- 多數腕管綜合症成因,均為長期姿勢不正確所致,故即使已施術,但如不改善惡習,腕管情況可逐漸惡化,若干時日後可以再次復發。
電生理檢查助斷症 當出現有關徵狀時,患者可進行進一步的檢查以便確診,除臨牀檢查外,更可利用X光片,了解腕骨部位是否有關節病變。電生理檢查乃準確判斷此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利用電擊刺激手腕正中神經和肌肉,以診斷神經線受壓位置及受損程度。醫生會為受檢者的手腕、手指和掌心等部位,貼上多個檢測電極,再在不同位置以輕微電力進行刺激,如神經受到壓逼或損害,訊號傳遞速度即會減慢。透過訊號的傳遞速度,即可推斷手部正中神經的健康狀況,是否需要動手術,同時也可找出受壓最嚴重的部位,以便手術時能更準確地針對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