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0|閱讀時間 ‧ 約 13 分鐘

關於第三天然氣與大潭藻礁的選擇,我的想法

    (本文原於110/12/17發佈於Blogger,現搬運至方格子)
    *第20案: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即北起觀音溪出海口,南至新屋溪出海口之海岸,及由上述海岸最低潮線往外平行延伸五公里之海域)
    我會投 #不同意
    -
    前情提要:
    (1)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選址於桃園大潭海岸,運作時將接收後的進口液化天然氣經儲存加壓等程序後,供氣予北部鄰近燃氣電廠,目前預計有四座天然氣儲存槽(採全覆式地上型雙重槽設計,並經量化風險評估分析),初期設計年接收量為300萬噸。
    (2)依據2020年11月核定的《能源轉型白皮書》,2025年能源結構目標為再生能源20%、燃煤30%、燃氣50%,此目標主要以燃氣電廠上線替代燃煤電廠為手段。
    (3)倘若本案同意通過,則三接需移到5公里以外海域。而經濟部表示離岸5公里工程上不可行,因此會得到三接停建,尋求其他替代方案的結果。
    (4)提案人潘忠政指出,針對在大潭藻礁海岸建設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以開發將影響藻礁生態及保育類動物、應慎選天然氣接收站場址、藻礁固碳可減少暖化、天然氣接收站影響公共安全等理由, 認為三接應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5公里)。
    -
    我認為:
    本公投案可以拆成下述問題來討論
    (1)於大潭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藻礁是不是真的會受到影響?
    面對2015年所提的原方案(232公頃)影響藻礁及鄰近生態的指責,中油於2018年提出「迴避替代方案(37公頃)」遭退回後,又提出了「迴避替代修正方案(23公頃)」(開發區域可見下圖),主要的應對是避開G1、G2藻礁區,於外海造陸,將部分設施與儲槽設置在上面,再以棧橋連接輸氣回本土陸地,相較於埋管,可將損害控制在落柱工程點(約0.4公頃),而且簍空的橋墩可以讓海水於下方自由流動。
    而經濟部也於今年五月提出再外推方案,雖完工時間將延後兩年半、預算增加150億,但新方案為迴避已知水下礁體,將離岸更遠,並且不浚挖、縮短防波提,以求海域更開放。
    提案方於理由書中提到,他們認為興建接收站的人工建物將導致突提效應,造成「北淤、南侵、中間沙埋」,北側白玉藻礁淤積、南側觀新藻礁保護區遭受侵蝕的結果。
    對此,經濟部與中油提出回應,根據他們的資料,藻礁生態熱點G1及G2區原本就曾有被泥沙覆蓋的問題,泥沙量的浮動是大自然的正常現象。此外最終的再外推方案以簍空的棧橋連接,海水仍能通過,並有委託成大水工所團隊做過模擬,認為流速反而會增加,不會有漂砂淤積的問題。
    另外,在藻礁分佈是否為提案方所述之離岸5公里,經濟部與中油委託專家學者以實地探鑽研究,得出水深18公尺、最遠離岸1.7公里外便無礁體存在的研究結果,並指出提案方所據之碩士論文研究方式僅為單、多音束聲納儀、側掃聲納儀測量,並不如實地探鑽能了解海床的地質構造。
    這一個段落做一個小結,設置三接是否會造成藻礁的傷害,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人為開發不可能對原始生態沒有影響,不論反方提出多少數據與研究,都未曾得出完全無害的結論,就像是委託成大水工所團隊做的模擬,實際上也沒有人能真的預測興建後動態平衡下是不是真的就能對藻礁傷害最小。
    但人類活動對能源的需求與原始生態現階段就是會有衝突,在沒有比三接更好的方案這個前提下,盡可能的把三接做到損害最小,讓藻礁可以有最大的機會跟能源建設並存,我認為政府與中油已經做了最大的努力,畢竟不管是政府或人民,不會有人可以接受缺電,問題是你沒辦法又要有電又完全不開發,這是綜合考量區域供電穩定、南北平衡與生態保育的最終抉擇。
    (2)為什麼要改以燃氣發電作為主要電力來源?優缺點與必要性是什麼?
    在人類現有常見的發電技術中,主要有火力(燃油、燃氣、燃煤)、核能、綠能(風力、潮汐、水力、地熱)等,而要作為主力發電的選項,必須要是可以人為控制發電量的發電方式,因此扣掉相對仰賴大自然的綠能,而暫且不考慮爭議極大也從未成為主要電力來源的核能,我們只能從火力發電之中選擇污染較小的選項,而三個類型造成的污染由重至輕大致上為燃油燃煤燃氣,因此政府的能源佔比規劃其實是符合邏輯的。
    從《能源轉型白皮書109年度執行報告》及《108_109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的內容可以看到,目前的能源規劃主要透過兩個手段來處理火力發電能源產生的空氣污染問題,首先是調高火力發電廠中污染較低的燃氣電廠佔比,再來是逐步汰換舊燃煤廠為較新技術的超超臨界燃煤電廠,並透過降載減煤及污染監測,以改善發電所造成的污染。
    不討論污染最嚴重的燃油發電,若純以燃氣與燃煤的污染物來比較,主要為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懸浮微粒(PM),官方的資料為台電的電業年報,裡面有各機組的空污排放量以及毛發電量,相除就可以得到可比較的數據,但數據太多了,我就不一個一個算,這邊直接放上有查到以數據呈現並且有寫出資料來源的數據供大家參考(見圖):
    可以看到在污染物的部分,縱使是最先進的超超臨界燃煤機組,其所排放的硫氧化物與懸浮微粒都比燃氣機組來得多(燃氣機組幾乎沒有硫氧化物),此外燃煤機組的排放物中,因煤灰含有重金屬,所以排放物中亦有重金屬污染,而燃氣機組則無此問題。
    另外台電電業年報亦可看到各電廠之低熱值毛熱耗率,可以看到較新的複循環燃機組的發電效率優於超超臨界燃煤電廠(但老舊的電廠就不一定可以如此比較,效率會逐漸變差) 。
    而燃氣機組還有一個勝過燃煤機組的特點,那就是它可以做為能源過渡的一個「橋接選項」,燃氣機組從零到滿載只要2.5小時,相較於燃煤的8小時或核能的1-3天,燃氣具備升降載快速的特性,適合作為與相對不穩定的綠能搭配的選項,提供綠能發展的空間,這是核能或燃煤機組無法做到的。
    說了那麼多,但燃氣電廠是不是也有缺點?那是當然的。
    台電月刊689期的內容提到一些相關的答案,首先是從成本而言,燃氣的成本比燃煤還要貴;另外就儲存的方式也是煤炭較不受國際情勢與價格波動影響,煤炭可以有更高的安全儲存量,因此在價格與儲存上天然氣比煤炭更具劣勢。
    另外,亦有研究指出,雖然燃氣大致上比燃煤排放更少的污染物,但若算入其開採時所洩露的甲烷,以及甲烷對暖化的影響,燃氣比燃煤更會導致暖化。
    (3)我國的區域發電現狀是否符合公平正義?
    由台灣的基載火力發電廠分布觀之,可以發現,除唯一的林口超超臨界燃煤電廠三機(240萬瓩)在北部之外,其餘燃煤機組集中都在中南部,為台中十機(550萬瓩)、高雄興達四機(共210萬瓩)、高雄大林超超臨界二機(共160萬瓩),中南部民眾為燃煤污然的主要受害者已是明確的事實。
    北部長期的供電缺口,確實仰賴中南部多餘的電力支援,縱使北部並非所有時段都無法自足,但也應該設法增強區域自主供電的能力,而非讓中南部高污染的燃煤發電在支援的情況下無法適當降載,一直處於緊繃的狀態,這對於中部以及南部民眾而言並不公平。
    而我國現有一接(高雄永安現行接收量1050萬噸)與二接(台中設計接收量600萬噸),經濟部長王美花於質詢時指出,現行全年將接收到 1936 萬公噸,負載率達到115%,不只使斷氣與無法如期檢修的風險提高,也無法保留足夠的彈性。如此一來不只電力北送,若無三接銜接,連天然氣也要靠一接與二接支援,而風險則由中南部民眾承擔,顯非合理。
    簡言之,南電北送對中南部國民的健康造成不公平的傷害、需要靠中南部的天然氣接收站超載來供應北部燃氣電廠也不是一個健康的發電狀態,三接正是對這個區域不正義的一個治癒方案。
    桃園大潭電廠雖已商轉,但為紓解電力的需求,縱使大潭電廠8、9號機完工上線(可增加共224.7萬瓩),仍須足量的天然氣儲存及供應才得已穩定發電,三接若如期建成(初期設計接收量300萬噸),將可減輕一接二接的負擔,也可以就近供氣給大潭燃氣機組,減少長距離輸氣的運送風險與管線對環境的破壞,並可增加存量保障能源安全。
    此外若三接如期上線,基於發電效率高機組優先發電,還有備轉容量率不低於一定數值時老舊電廠不發電的原則,我們可以期待高雄興達與台中電廠的部分老舊燃煤機組轉為備用或提前除役,這對於供電的區域平衡與民眾的健康都是很正向的發展。
    (4)我們綜合各種條件,理性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在現今的情勢下,倘若公投結果讓三接停工,隨之而來的是我們要面對相當長時間的電力缺口,從台電公司110年度電源規劃情形表可以看到,往後五年內將有約900多萬瓩的屆期電廠將退役,這些短缺的電力將嚴重威脅我國的供電穩定,三接停建可能會讓這些老舊機組的退役延宕,也許短期內不會立刻缺電,但必須改燒煤炭,預估將多燒500萬噸煤,污染物將對人民的健康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也許有人會說,難道沒有其他方案嗎?不要大潭三接,就搞一個別的啊。但是就算不考慮當地地方政府是否配合或民意抗爭的問題,台北港如欲建設接受站,將會影響原有船隻進出,且從計畫、環評、設計、招標、發包、驗收需時10年以上,對於公投造成的電力缺口遠水救不了近火,更何況從台北港拉海管到儲氣槽一樣會經過藻礁區,傷害沒有比較少;林口港有飛安及港口定位的問題,預估要花更多的時間處理。然後更不要提核四,要重新申請建照、核能相關的嚴格審核加上前述的各種逃不了的程序大禮包,一定也是10年以上的大工程,我們真的還有時間等待嗎?
    用公投繞過專業審核,否定既有的電力銜接規劃,又無法提出合理的替代方案的結果,就是弄出一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最壞的情況是政府真的走投無路,找不到更好的方法,但又不能讓這個問題爛在那邊,只好在公投具約束力的兩年過後,不得已重啟三接,繞了好長一段路又回到原點,這樣的結果是投同意票的人可以接受嗎?
    從全國資源電力供需報告可以看到,近幾年電力成長的趨勢是明顯的,國內外廠商設廠或製造業等等的成長,加上運具電動化的趨勢,都可以預期未來我們對電力有更高的需求。台灣好不容易抓緊國際情勢,因為在疫情中穩定的表現與經濟成績,有機會可以好好發展,不管是國內的大廠還是其他國家的投資者、廠商,都要有更穩定的電力供應環境才會有意願參與,事關國家發展,甚至是穩定與安全,實在沒有退讓的空間。
    說到底,三接就是一個兩權相害取其輕的抉擇,人類能完全掌握的能源,到目前為止沒有百分之百乾淨或無害的方案,我們明白三接的興建無可避免會對藻礁造成傷害,但是在沒有更好的方案之下,對藻礁傷害最小的接收站外推,加上中油對藻礁復育與保護的資源投入,是最能兼顧用電平衡、區域供電與生態保護的選項。
    最後,必須要說清楚的是,天然氣不是能源轉型的終點,它本身確實有缺點(不易儲存、成本較高等),但作為養綠的橋接能源已是最佳選擇,要完成「以氣易煤」的階段性任務,才可以進到「綠主氣從」的新階段,期待我們能儘早完成乾淨能源的願景。
    -
    公投第20案,我會投 #不同意
    -
    本篇推薦收看:
    經濟部長對於三接的完整說明(簡單易懂) https://www.facebook.com/moea.gov.tw/posts/5476442385729226
    -
    參考資料:
    中油新聞稿-離岸5公里皆為藻礁並非事實 https://www.moea.gov.tw/Mns/populace/news/News.aspx?kind=1&menu_id=40&news_id=97263
    環境資訊中心報導-關於是否離案5公里皆有藻礁 https://e-info.org.tw/node/230511
    能源轉型白皮書 https://energywhitepaper.tw/#/
    第三接收站專網 https://3lngrt.tw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