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火神的眼淚劇照)
都說初生之犢不畏虎,誰也曾經保持著滿腔熱情踏入社會,卻一次次被現實所累。
我們曾天真地相信所有善意都會得到相應的回報,可理想往往會輸給現實。
同安分隊
大員市的同安分隊,聽起來像亀有公園前派出所,充滿在地感。
這裡聚集了滿腔熱血的年輕人,因為各種不同地原因而當上消防員,或許消防員未必是他們原來的第一志願.但他們懷抱熱情、盡忠職守,在每一次的救護及救援任務中盡全力搶救每一個想要活下去的人。
私下的他是愛妻愛家的暖男,但因為工作的緣故經常錯過家裡的重要時刻,也因此陷入工作與家庭的兩難中。
志遠的手上掛有一個數字手環,數字隨著他救援的人數變動,那可能是他對自己的要求與贖罪。
兩個學弟的個性迥異,嘉軒木訥憨厚,而小高像是身邊常見的大學男生,打遊戲、說些垃圾話,還是個大胃王。
故事裡,兩人的戲份不太多,大多是支援的角色,但透過一次次刁民的無理要求,能從兩個學弟的演繹中看出新人被現實一點點磨耗熱情的一面。
都說初生之犢不畏虎,誰也曾經保持著滿腔熱情踏入社會,卻一次次被現實所累。
理想與現實,救人是一種使命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我們曾天真地相信所有善意都會得到相應的回報,可理想往往會輸給現實。
《火神的眼淚》的眼淚讓我對消防體系有了初步的認識,劇情中有很多現實的無奈,無知且無理的刁民、賣弄關係的財團、作秀的政客、不講情面的體制。
除了戲劇本身,導演蔡銀娟在
Podcast中也邀請到許多消防從業人員、消防員眷屬以及受過消防協助的民眾分享自身經歷,訪談中多次提及民眾獲救後的感謝是第一線人員最直接的鼓勵,也說到面對惡作劇電話與非緊急事故報案的無奈,怕因此就少救了一個生命。
比對被採訪者的言談,不難發現其實同安分隊的隊員們就是現實消防員的縮影,他們是有血有肉的一般人,不是有超能力的英雄,他們有家庭、有朋友、有情人。
他們對衝鋒陷陣的工作,抱著使命感、懷抱打火魂,偶爾也得面對家人的擔心與不諒解,像邱sir的家庭、志遠的父母與子伶的母親也都勸他們換一個工作,因此多數消防員習慣報喜不報憂,不言工作的危險性,也有人始終謊稱自己是內勤。
導演分享:靈感來源 導演在一篇訪談中提及《火神的眼淚》最初的靈感來源是網路平台
報導者的一系列報導,剛好在看到《火神的眼淚》後去了解相關新聞時,最震撼我的也是一篇來自報道者的《
新屋大火周年-只要有一張骨牌沒倒下》,其中提及的內容,與故事中的許多細節相呼應,如無線電通訊不良、動線混亂、救命鑰匙、菜鳥訓練不足、隊員混編還有火災時企業主財務問題、關說安檢放水…等。
因為地緣的關係,大學時對於那場大火印象深刻,但沒過多久便漸漸淡忘,直到多年以後輾轉聽說,這個與當時正在中壢唸書的我們距離不遠的大火,罹難的消防員裡,有曾經的高中同校生。
我一時失語,才後知後覺的發現那一年在火場中罹難的消防員,許多年紀尚小,與當時還在唸書的我們同齡,甚至再小一點,當我們仍在煩惱著畢業學分,他們已作為菜鳥消防員,出生入死。
另一篇訪問新屋保齡球館大火倖存者的報導-《
那一夜,從地獄回來報信的人》,則提及他與罹難的同梯弟兄私下的生活,就像是幾個大男孩一樣打打鬧鬧。
報導中還提及菜鳥第一次進火場,是有所期待的,他們期望能成長、期待能救人,這也是一種使命感。
只希望透過《火神的眼淚》的劇情渲染下,能讓更多人理解第一線人員的處境與困難。